第389章 偶像
果不其然,當元子攸將推薦李神軌出任北中郎將的建議送到宮內,極度缺乏安全感的胡太后,第一時間就批准了這條建議。
李神軌本就是胡太后的男寵,得到胡太后的信任。
在胡太后另外兩名男寵,被高陽王元雍為首的宗王發動政變誅殺後,對李神軌這個僅剩下的男寵,胡太后也不敢宣召進宮。
但畢竟恩情還在,當聽說李神軌再次返回洛陽後,胡太后自然是大喜。
在元子攸推薦李神軌後,胡太后更是大筆一揮,先是以「時局維艱,朝廷求才」為理由,下令給李神軌奪情,讓他停止為父守孝立刻返回工作崗位。
在孝文帝漢化改革才二十年的北魏,這倒不像後世明清那麼有道德壓力,父母去世繼續做官是正常現象,因為父母去世辭官的反而是少數。
緊接著,胡太后同意了元子攸的上書,將北中郎將這個重要的職位交給了自己這位舊日情人。
胡太后又迫不及待的宣召李神軌進宮,而這一次面聖一面就是一整夜。
甚至第二天李神軌要去北中城上任,胡太后都有些戀戀不捨,最後又重新賜給李神軌自由出入宮禁的木牌,這才放他離開宮城。
舊日情人的歸來,卻只是這危難時局中少數讓胡太后開心的事情。
安樂王元鑒的叛亂,再加上裴衍和源子邕的覆滅,已經讓洛陽岌岌可危。
孝昌三年,十一月。
攻破信都,又消滅了裴衍和源子邕的軍隊後,葛榮一鼓作氣,立刻攻入相州,一路向著洛陽進軍,到了汲郡才停了下來。
汲郡,已經是洛陽東面的門戶了,只要葛榮再加把勁,洛陽已經在眼前了。
就在洛陽卿貴們惶恐不安中,葛榮竟然退兵了。
北魏朝堂得到了喘息,加固了汲郡的防線,總算是守住了這座洛陽的東門。
葛榮在一眼能見到洛陽城的時候退兵,原因也很簡單,他的軍中已經沒有糧食了。
葛榮號稱四十萬大軍,實際上也有十多萬人,孝昌三年這一年,基本上都是在冀州相州這邊打仗。
而官軍打仗,也是相州出兵出糧。
在裴衍和源子邕覆滅之前,他們又燒毀了隨軍的糧草,葛榮俘獲收編了一部分官軍,又增加了吃糧的嘴。
這一年的折騰,讓冀州和相州根本沒有進行糧食生產,十月份過後秋收也無糧,葛榮的軍隊實在是撐不下去了。
除了沒糧食之外,葛榮的軍隊也沒有禦寒的衣物,最後只能眼看著洛陽退回了定州。
但是葛榮退兵,並不代表大魏朝堂就能鬆一口氣。
在退兵之前,葛榮讓麾下的邢杲前往青州。
邢杲投靠葛榮,就是因為他們這些被叛軍擠出老家的豪族,僑居他鄉被地方豪強欺壓才造反的。
而此時齊魯地區,也有著大量的,和邢杲一樣,從老家被擠出去,被齊魯地方豪族欺壓的僑居豪族。
本地豪族和僑居豪族的矛盾,隨著朝堂更加依靠齊魯賦稅,不斷提高徵稅比例而日益矛盾。
邢杲迅速團結了大量僑居青州的和河東豪族,在青州打出旗幟,響應葛榮的起義。
青、齊、兗三州也開始烽煙四起,再加上徐州已經被南梁出兵占領,北魏朝廷徹底失去了錢糧供應。
可以說如今的大魏朝廷,能夠直接控制的地區就剩下洛陽附近的京畿區域了。
在今年過年之前,洛陽再次爆發了卿貴逃離的風潮,甚至不僅僅是卿貴,就連洛陽大量的僧道,都攜帶各種金銀財寶逃離洛陽。
其中一部分北上了并州,一部分南下準備投靠南梁,還有一部分向著關中而去。
——
關中,永樂城。
達摩從僧房中出來,他的弟子惠可催促道:
「師父,三教辯論就要開始了。」
今日是永樂城的大日子,儒、佛、道三門齊聚,高平郡公蘇澤在百丈樓前建造了一座臨時的台閣,命名為石趣閣,邀請三門的賢達進行辯論。
石趣閣,取的就是當年漢之石渠閣的諧音。
漢宣帝時期的石渠閣會議,是一次儒學發展的重要事件,是儒家統一經學界的一次重大會議,算是對漢初到宣帝時期的儒學流派進行了統一的梳理和總結,確定了官方的意識形態。
而這一次的三教之辯,雖然高平郡公蘇澤對外說是切磋學問,但是明眼人明白,這是要定三教次第,明確未來三教地位的一場論戰。
這位高平郡公自從來了關中以來,表現出明顯的抑制佛教的傾向,這一點也讓關中地區的佛門大德非常擔憂,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可是滅過佛的。
所以永樂寺中的很多僧人,也希望通過這一次的三教辯論,讓高平郡公能明白佛法的精要,最好能夠皈依佛門。
佛門如此,道門和儒門也是同樣的想法。
自三國魏晉以來,由於連續的戰亂,加上五胡亂華對北方經濟文化的破壞,現在的儒學根本沒有明清那種統治地位,在魏晉時期甚至還被玄學壓過一頭。
雖然北方也出了孝文帝、苻堅這類非常推崇儒學,自身也研習儒家典籍的異族君主,但是本質上這些異族君主任用儒生,也僅僅是因為統治需要。
從蘇澤建立崇文閣開始,關中的儒學世家看到了蘇澤推崇儒學後,紛紛加入進來,大大增加了儒生在整個體系中的地位。
相比佛門和儒門,道門更類似於一個陪跑的。
寇謙之的北天師道改革後,道門整體式微,在民間信仰上爭奪不過佛門,在官方意識形態上也無法和官僚體系綁定的儒門競爭。
如今在關中,地位最高的道門人士,就是河州別駕劉伯之。
這位劉伯之,是蘇澤在禁軍時期就結識的舊友,是劉貴的從兄。
當年隨著蘇澤赴任河州,劉伯之向蘇澤坦言,他是當代北天師的弟子。
蘇澤並沒有因為他道門的身份排斥他,河州刺史李世哲基本上不管事,從蘇綽離開金城後,河州事務基本上就是劉伯之管理的。
這一次為了道門未來的發展,劉伯之也特意趕來了永樂城。
達摩還是一副不緊不慢的樣子,惠可有些著急,當兩人趕到石趣閣的時候,前排的位置已經被坐滿了,兩人只能坐在後排。
「前些日在永樂寺的辯經中,來自高昌的廣惠大師被推舉為主辯。」
達摩還是不關心的樣子,惠可知道自己師父的能力,有些憤憤不平的說道:
「若是師父出馬,這廣惠又如何是您的對手?」
達摩見到弟子情緒波動,這才說道:
「惠可,你著相了。」
惠可被師父提醒,這才開始反省自己焦躁之心的來源,他連忙說道:
「多謝師父教導。」
這位廣惠大師是高昌國師,高昌舉國崇敬佛法,他身穿一件高昌國主所賜的多寶袈裟,當真是寶相森嚴,有名僧大德之相。
代表儒門來辯經的,是酒泉郡守祁泰。
祁泰的祖先祁嘉是前涼時期著名學者,在酒泉建立學宮講授儒學,聽講的人最多的時候足有兩千人。
祁家是涼州地區著名的儒學家族,祁泰也對於做官興趣不大,當年蘇澤敦煌大勝後,就將政務都委託給蘇澤派來的副手,潛心鑽研儒學。
蘇澤建立崇文閣後,祁泰也將家祖祁嘉所著作的《二九神經》送到了崇文閣,又主動在涼州官學授課,傳授儒學。
這樣的學者型官員,蘇澤也是一向寬厚,如今永樂城的高層都在傳,等這次三教辯論後,祁泰可能調入政事堂,擔任崇文閣學士一職。
隨著禮樂聲過後,蘇澤帶著眾臣屬走進了石趣閣,眾人次第坐下後。
眾人對蘇澤這個高平郡公行禮後,王思政手持一份帛書站出來說道:
「今日群賢畢至,研三教之要義,非為次第高地,不論各家短長,為的是明理見真。」
這番話當然是場面話,參加三教辯論的人是一點都不信的。
不過也也有僧人鬆了一口氣,這也定了基調,高平郡公不是要對付某一個教派,學習太武帝那樣武力滅佛。
王思政接著說道:
「凡古往今來之辯,總要有一個要旨,這次的要旨也是郡公親自擬定的。」
眾人紛紛投來目光,王思政說道:
「偶像,就是本次辯論之要旨。」
等到宣讀完主題,現場都沉默了一陣子。
偶像,儒門有先師的像,道門有道祖神仙牌位,而佛門的像是最多的,如今遍布南北的佛像不計其數。
用一個三教都有的東西作為辯論主題,聽起來似乎公平,但實際上熟悉三教的人都知道,儒門對於先賢的崇拜不在於像,而在於經,就算是先師的像也就是祭祀的時候用一用,平日裡是不拜的。
道門雖然也拜像,但是除了像以外也有其他的東西。
唯有佛門,佛像是極其重要和根本的事物,無論是佛寺還是信中,都熱衷於造佛像請佛像,甚至還有那在山間耗費百年開鑿的石窟佛像。
惠可皺起眉頭,這還是衝著佛門來的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