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三司會審

  牧廉這一參,參的是吏部半壁江山,參的是左家支柱。

  陛下有令,責刑部、大理寺、御史台三司會審,務必徹查。

  吏部暫時停擺,靜候審理結案。

  於是朝野震動,人人自危。

  牧廉自己倒是沒事人似的,下了朝,拽了定國侯的袖子,問:「師父,回家吃飯嗎?」

  狄其野聞言,正中下懷,他幹嘛回宮對著有話不說裝深沉的顧烈?回家吃飯,天經地義。

  於是師徒二人商議定,狄其野先行出了宮,牧廉進了政事堂。

  尚且不知道今晚要孤燈冷被的顧烈,問了三位主審重臣的看法,於關節處點撥一二,最後,特別把近來身體欠佳的祝北河留下來關心關心。

  顧烈的意思,是讓大理寺少卿蘭延之代為主審,倒不是要奪祝北河的權,而是免得祝北河病中操勞,要是虧損了病體,就更不好了。前世祝北河就是因為頑疾不得不辭官養老的,顧烈一直記掛著。

  但祝北河認為此案關乎重大,蘭延之畢竟還生嫩了些,祝北河這些年將蘭延之當徒弟一樣帶著,他是怕蘭延之處理得不妥當,既不合顧烈的意,又在朝中太早樹了敵,可以說是顧慮周全。祝北河打算親自帶著蘭延之審,更為穩妥。

  既然祝北河堅持,顧烈也不便多說,免得像是在催促老臣退位,寒了老臣的心。

  其實陛下對他們幾個老臣,本就沒得說,如今又是派定國侯送藥,又是特地囑咐關懷,把祝北河感動得都有些眼酸,直道:「袁斐一案,臣一定秉公辦理,給陛下一個交待!」

  他們這幾個開國老臣,包括顧烈自己,除了整日嚷嚷著要去欽天監養老的顏法古,有一個算一個都是勞碌命。

  顧烈搖頭笑笑:「公事上,寡人放心得很,不需要囑咐你什麼。」

  祝北河疑惑了,難道自己私事上有什麼讓陛下不放心的?

  然後聽顧烈繼續道:「昭兒也大了,他傾慕祝家小姐心善雅才的名聲,不知祝大哥,願不願和寡人結個親家。」

  這一聲「祝大哥」,可是有二十多年沒聽過了。祝北河心中是前塵往事紛至沓來,滿腦子往昔與少主並肩征戰的崢嶸場面,舊時熱血激盪。

  但事關寶貝女兒,祝北河再激動,都還是按捺了下來:「陛下待小女青眼,臣本不該推辭,只是這婚姻大事非同小可,臣這個女兒嬌生慣養,先天身弱,不知是否是太子良配啊!」

  祝北河對太子沒哪裡不滿意,顧昭的性情能力都是萬里挑一,作為太子,群臣日日盯著,都找不出什麼疏漏差池。在他們幾個老臣看來,顧昭行事風格像極了顧烈,是十分萬分的好。

  同樣,也正是因為顧昭貴為太子,祝北河心疼女兒,女兒若成了太子妃,縱然再榮華富貴,那也是一進宮門深似海。

  可女兒畢竟不可能不嫁人了,顧昭這樣優秀的青年男子,打著燈籠都難找,女兒以後日子過得如何,到底還是要看夫婿的性情人品。就算是日後被指摘祝家高攀,為了女兒的幸福,祝北河也不可能為了清名一口回絕。

  所以,祝北河的意思,是有顧慮,但不是不能考慮。

  既然有心考慮,那就問題不大。

  顧烈對自家太子的優秀程度還是很有自信的,就算祝北河有心低嫁,有個顧昭擺在這裡,顧烈還真不信祝北河能看上別家的歪瓜裂棗。

  所以顧烈也不急,只是笑道:「良不良配,還得看他們自己,兒孫自有兒孫福,寡人不摻合。改日,寡人讓顧昭登門拜訪,讓他自己到你面前說去,祝大哥你親自掌掌眼,若是看不上他,也沒什麼。」

  他這話有意說得家常,而且給了不強行賜婚的意思,祝北河心中安定下來,也確實想看看太子是個什麼意思,於是把當年軍中說笑的勁頭拿出來,笑著應道:「陛下太謙,太子上門,臣自然是好生接待,絕不刁難他。」

  君臣二人都笑了。

  笑罷,還是得做正事,祝北河回了大理寺,牧廉、刑部尚書都在那等著了。

  祝北河對兩位多年同僚一拱手:「事關重大,陛下等著咱們查出個結果,話不多說,咱們查吧。」

  這案子查起來,說複雜,也沒有多複雜,說不複雜,恐怕大理寺平白多出的這些訪客都不答應。

  吏部尚書陳棎,是蜀州出的人才,在朝堂上算是單打獨鬥,正因為單打獨鬥,所以養出了滿腹八面玲瓏的手腕。而八面玲瓏,也就意味著兩頭吃、兩頭不靠,到頭來誰的勢力都不算。

  為他求情的人,少之又少,大多是蜀州出身的底層官員,他們不相信陳棎真的有心瀆職,為同鄉之誼,站出來給陳棎說話。

  吏部右侍郎左成嵐,他是左家人,還一直以溫文爾雅的形象示人,為他求情的可就多得多。

  就連狄其野,都收到了左朗的親筆信。

  只不過,左朗畢竟還是那個耿直的左朗,他的信,直白地說了自己是被家裡逼著寫的,要是左成嵐真違了國法,那該怎麼辦就怎麼辦,請師父不必掛心。

  淮南道道台袁斐,他苦心鑽營了這麼久,到頭來為他說話的,還是當年讀書時的幾位同窗,但都是未入官場的人,說話沒什麼份量。

  雪上加霜的是,淮南當地的僧侶,是打著給袁斐、「善心娘娘」翻案的招牌鬧的事。

  這些僧侶鬧的事,還不是小打小鬧,簡直聳人聽聞。

  話得從那位打死人的大夫人,最愛去的石頭廟說起。

  據說淮南當地曾有一位得道高僧,在石上坐化,後世為了紀念他,就地蓋了間石頭廟。昔日傳說以遠,聽上去清心修佛的石頭廟,早已經是金光閃閃,香火盛隆,其中捐香火捐金佛捐得最大手筆的,就是這位大夫人。

  石頭廟中的僧侶,大都是投奔而來。其中一位,最會逗香客開心的,法號叫做海通,以前是種田的莊稼漢,自說是受佛法感化,帶著全副家當,進石頭廟剃度當了和尚。

  這個海通,按照道理,石頭廟是不該收的,他學的佛法不正,心底戾氣極重,自認是佛祖親傳弟子,嚮往的是稱王稱霸,最好是能學成神通,將往昔看不起自己的人都踩在腳底,全然與慈悲佛法相悖。

  可石頭廟的廟祝見錢眼開,收下了這麼個混沌魔頭。

  入了石頭廟,天天吃齋念佛,也許該悔悟向善,可海通和尚卻越發著迷於神說誌異,將一切導人向善的佛法,都按照自己的心意去曲解。

  海通暗地裡破了許多戒律,甚至拿他自己的那一套去招攬信徒,他天生善於鑑別那些心性惡劣之徒,也善於蠱惑那些飽受冷落的邊緣者,故而百試百靈,其中最虔誠的,就是這位大夫人。

  大夫人為了海通花錢如流水,石頭廟自然對他們的事不聞不問。

  到大夫人打死無辜新婦的醜事敗露,石頭廟才發覺養出了禍患,登時翻臉,要把海通逐出石頭廟。

  海通卻哈哈大笑,張狂道:「這就是我海通的大業之機!」

  他帶領平日裡將他奉若神明的信眾們,大張旗鼓地要往京城去,編造了一通官府迫害袁斐、迫害「善心娘娘」、迫害佛法的故事,沿途向百姓傳播。

  那些過著平安好日子的百姓,自然不會去搭理他,可那些無所事事又心懷憤恨的村中無賴、愚昧懵懂腦子執拗的村婦少年,被他的三寸不爛之舌一通遊說,竟也有半途加入的。

  新任淮南道道台發覺事情不妙時,海通手底下信徒已達二三百人。甚至有了明確分工,將海通這個「明光福使」伺候得跟神佛也似。

  海通將「善心娘娘」封為正宮,另有後宮十餘位娘娘,手下還有「地劍將軍」「天星大臣」等等武將文臣。

  這幫人趕起路來,有專人吹笛吹笙,所有人跟在海通大轎後五步一跪,口中大喊著「海通大師,慈悲普渡」「修佛不苦,海通升仙」等等口號,比戲班子還熱鬧。吸引百姓圍觀,看得人多,入套的也就越來越多。

  新任淮南道道台知道此事處理必須決斷,他也是個能幹的,當機立斷請了青州都督府調兵,將這幫子人一網打盡。

  外圍那些入戲不深的,畢竟只是愚昧而不痴傻,見了官兵就哭爹喊娘地投降了。核心那些被海通蠱惑得五迷三道的,尤其是那些「娘娘」「將軍」「大臣」,為了掩護海通逃走,竟也想和官兵硬碰硬,舉起鋤頭就往人的腦殼上砍,眼神中沒有絲毫人性。

  結果最後一清算,走失百姓全數落網,唯獨漏了個海通。

  新任淮南道道台把人和案子往青州知州的衙門裡一遞,青州知州本就因為袁斐瞎獻殷勤,生怕被扯下水,正是著急上火,一迭聲叫人趕緊抓人,青州上下全境搜捕。

  海通並沒有外逃,他從山路回了淮南,甚至靠著信徒接應,混進了淮南道的大獄裡。

  海通將那「善心娘娘」的頭活生生砍了下來,剝去皮肉,剩下血淋淋的一個頭蓋骨,說是佛祖顯靈,知道「善心娘娘」的冤屈,將「善心娘娘」在獄中點化為了血舍利。

  他用這個血舍利招攬剩餘信眾,開創「通天佛意教」,讓信徒在淮南各地張貼成仙入教榜,領著一撥人,逃進深山老林去了。

  這等妖邪禍害,竟然在眼皮子底下大張旗鼓地逃走,甚至有伺機東山再起的意思,且不說這人究竟是如何騙得如此多的百姓信任,就說淮南道衙門的底層人員混入了多少海通信徒,光是想想,就把淮南道道台嚇得夠嗆。

  今天只是入獄行兇,下一回,不得要了他的小命?淮南道道台險些被嚇得辭官。

  於是,等消息一層層報到顧烈的案頭,顧烈都要給這些人氣笑了。

  打著佛道的旗號妖言惑眾,也不算什麼新鮮事,命案出了一樁還不夠,竟然在眼皮子底下出了第二樁,而且第二樁殺人還是用了如此惡意血_腥的手段。

  死的不是個好人,那也罷了,問題是這種驚悚血案,消息不但沒有壓下去,還放任民間傳得沸沸揚揚,變相使百姓對這個海通好奇,等於白送給海通神化自身的材料。

  這些人,拿大楚江山玩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