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7章 初戰甲板顯崢嶸(上)

  薩爾滸山腳下的薩爾滸城本是建州女真蘇克蘇護河部的薩爾滸寨,因為萬曆四十七年的那場大戰而聞名。名氣雖大,城牆卻不高,寬度和高度皆不及一丈,雖然不高,卻建於坡地上,又緊挨著渾河、蘇子河兩條河流,三面環水,倒也算是易守難攻。當年薩爾滸之戰後,努爾哈赤從赫圖阿拉城移駐界藩城,又由界藩城遷居薩爾滸,後方從薩爾滸遷都遼陽。長期以來,此城一直是軍事重鎮,不過滿清入關後,一度廢棄不用。直到衛軍攻入遼東,作為建州的門戶,它在軍事上的重要性才重新得以顯現。好在當年著實用心修築過,雖是土城,重要部位卻用石建,甚是堅固。又分東、西兩城,東城為外城,西城為內城,五座城門皆借著山勢、建在狹窄山溝的溝口上。遠遠望去,略呈橢圓形,像個大鴨蛋,當然,是堅固的大鴨蛋。

  曉暢軍事的清寧古塔昂邦章京巴海選擇以此作為主力駐地,進則可以攻取撫順,退則可以守衛建州,可謂進退有據。莫看此人今年不過三十餘歲,卻從小跟著父親、滿洲名將沙爾虎達從軍,身經百戰、腹有韜略,自然不會留下甲板城這樣的破綻給衛軍。事實上,甲板城是他故意拋給衛軍的誘餌,為的是引誘撫順守軍出戰。博多和自以為一條大河阻隔清軍的交通、讓甲板城成為孤城,事實上,此時已經是十月底,雖然渾河大多數地段仍在奔流,可在北地的嚴寒下,有些地方已經開始結冰,只要不縱馬奔馳,人馬緩緩而行的話,是可以通過的,巴海早已讓熟悉地形的奉天副都統逹都選好渡河的通道,隨時可以渡河增援。

  博多和瞧不上的那五百朝鮮兵,其實也不是普通的朝鮮軍隊,而是有實戰經驗的朝鮮火銃兵。甚至連帶兵的將領、咸鏡道惠山僉使申瀏也是巴海的老熟人。當年羅剎鬼入侵黑龍江,申瀏奉朝王之命率二百名火銃手協助巴海的父親沙爾虎達擊斃羅剎軍將領斯捷帕諾夫,在戰爭中出力很大。在那一戰中,學識淵博的巴海與出生於兩班名門平山申氏的申瀏相處甚歡,成了朋友。因為知道申瀏的能力,他特意向朝王李棩要求抽調申瀏的火銃兵助戰,至於朝鮮全羅兵使朴而昭統帥的那一千五百馬步兵,人數雖多,卻並未能入這位昂邦章京的眼,只將他們作為輜重兵看待。

  薩爾滸城的大營內,寧古塔昂邦章京巴海正手捧一本書研讀,赫然是本《孫子兵法》,身為大清探花郎的他精通漢學,尤其喜讀兵書,什麼《孫子兵法》、《六韜》、《三略》的,一讀便精。

  「大帥,不好了,敵人的援軍到了!據哨探偵報,來的是偽汗的先鋒,人數大約萬餘」,正讀著書,奉天副都統逹都驚慌地闖入帳中。由不得他不驚慌,原來制定的作戰計劃是在甲板城誘殲撫順城內的六千守軍,沒想到守軍尚未出戰,敵人又來了萬餘援軍,這還只是偽汗的先頭部隊,後面的大軍不知有多少,兵力遠遠超過己方。

  「汝為副帥,遇事安可驚慌?」巴海平靜地放下書,遞了杯茶給他。

  逹都老臉一紅,沒來由得心情放鬆下來,訥訥地說道:「大帥教訓得是,是末將的錯。大帥,敵人主力漸近,撫順已不可攻克,咱們還是儘快撤出薩爾滸城吧,馬兒墩城一帶地形險峻,可在那裡阻擊敵人」。

  「嗯,汝說得雖有理,可不戰而退恐傷士氣,敵眾我寡,要想戰勝敵人全仗士氣。來的只是衛軍先鋒,吾估計偽汗主力趕來,至少還有五日。再等等吧,五日後若敵人不攻打甲板城,立即撤退」。

  「嗻!」逹都領命而去。說也奇怪,入帳時他還有些擔憂、驚慌,出帳時竟變得信心百倍起來。

  僅過了一日,便傳來衛國翁牛特郡王博多和的大軍逼近甲板城的消息,望著一封接一封雪花般飄來的軍報,巴海不僅不慌,反而露出歡喜的神色,「魚入罟中矣!」他鎮定地命令一等侍衛郎坦率軍守衛撫順關一帶的長城,正白旗甲喇章京郝爾德領兵八百留守薩爾滸城,自率一萬二千大軍由渾河結冰處悄悄渡河。

  「傳令全軍,晝伏夜行,人馬皆以繩索相牽,免得在夜間走丟。至甲板城附近的山區後,小心潛伏,不得喧譁、泄露行蹤」,一過河,這位昂邦章京便下達了軍令。

  ——

  甲板城說是城,其實只是個僅有數百人口的小村莊,因為距離撫順關所在的關嶺不遠,原本是不允許建城的。可大明朝為了在建州女真內部製造矛盾,偏袒蘇克蘇護河部圖倫城主尼堪外蘭,尼堪外蘭遂在此建城。努爾哈赤以十三副遺甲起兵後,追殺仇人尼堪外蘭,奪下了此城。當年懦弱的尼堪外蘭畏懼努爾哈赤的兵鋒,棄城而走,甲板城並未經歷戰火,今時不同往日,守甲板城的清牛錄章京棍德依與朝鮮咸鏡道惠山僉使申瀏決定依城而守,一場大戰不可避免。

  棍德依出身於索倫畢拉爾部(鄂倫春族的一支,因居畢拉爾河流域得名),麾下的三百畢拉爾勇士個個擅長狩獵和養鹿,能開硬弓,箭射得又遠又准。

  申瀏的五百火銃手,使用的是朝軍最先進的火器,除了傳統的火繩槍外,還有部份燧發槍。這些燧發槍乃是銳意北伐的孝宗大王下令仿製的。早在1631年,朝鮮就從傳教士那裡見識過燧發槍的厲害,「西炮者,不用火繩,以石擊之,而火自發」。1656年,孝宗大王見到荷蘭漂流船上的燧發槍,下令仿製,「先是,蠻人之漂到也,得其鳥銃,其制甚巧,命訓局仿而造之」。然而因為缺乏實物,仿製的效果不佳。好在羅剎鬼屢屢侵略黑龍江,清廷兩次抽調朝軍助戰。心懷叵測的孝宗大王一邊按照宗主國要求出兵,一邊藉此觀察清軍虛實,命將領想法搞到燧發槍實物。1658年,寧古塔昂邦章京沙爾虎達擊斃俄軍統帥,繳獲了「不下三四百柄」形制「殊異」的敵軍槍枝。在此戰中立下大功的申瀏趁機請求將胡(沙爾虎達)贈與幾柄「賊炮」,權衡兩天後,沙爾虎達最終僅僅給了一支。申瀏如獲至寶,欣然寫道:「賊炮與我國炮製不同,不用火繩,內邊插火鐵,外邊放下鐵插,火石放下,則石鐵相薄而出火,系是殊異,故曾懇於將胡(沙爾虎達)有此送贈」。得到實物後,朝鮮仿製的燧發槍性能有了明顯提高,申瀏的部下裝備有百杆這樣的新式火銃。只是令他感慨的是,孝宗大王仿製這些火銃的目的是為了伐清,可眼下自己卻要為清國而戰。雖然如此,他依然決心血戰到底,一則,為了朝鮮武人之榮譽;二則,在他看來,蒙古人與滿清都是胡虜;三則,他與清軍統帥巴海也算有些交情。

  「列陣裝藥,準備戰鬥!」見衛軍的游騎在城下來去如飛地馳騁,申瀏平靜地下令。五百朝鮮火銃手在城頭排成直線,默默地裝藥,他們佩戴著碩大的「戰笠(毛笠)」軍帽,遠遠望去像一顆顆「大頭」。當年打羅剎鬼時,黑龍江流域的犬部落(赫哲人)稱他們為「大頭人」。

  原本兇悍的棍德依並不怎麼瞧得上巴海給自己派來的這五百朝鮮援軍,在他看來,朝鮮軍只能充作軍中雜役,起不了太大作用,但朝軍在裝藥時寂靜無聲,軍陣列得筆直而緊密,顯然訓練有素。不由得暗自佩服巴海大帥會用兵,這些大頭人看來還是能戰的。

  其實,皇太極曾對朝鮮軍隊有如下評價:「朝鮮之兵,雖無馬上之能,然不違法度。長於步戰鳥槍,以之攻取城池,大為有用」。朝鮮人自己也說:「鳥銃極是遠技,而藏(裝填)放甚遲,若非憑城據險,則難以措手。平原易地,決非與鐵騎角勝之器……上年我軍專恃炮手,當其衝突,未及再藏,而賊騎已入陣中矣」,他們承認在野戰中,因為騎兵速度太快,而裝填需要的時間太長,打不過騎兵,但是若依託工事、據城而守,還是能夠有所作為的。善於用兵的巴海此次派朝鮮火銃手前來,就是想利用火銃在守城戰中的優勢,給衛軍造成大量殺傷。的確,雖然這個年代火銃的有效射程不如弓箭,但其實主要是精度問題,破甲能力遠超弓箭,如果使用高密度射擊方式形成彈雨,精度問題也是可以解決的,最大的缺陷其實是裝填速度慢,不過攻城戰中攻城的一方向上攀登的速度本來也不快,正是火銃的好靶子。

  「準備張弓!」

  棍德依大吼著下令。三百畢拉爾勇士聞令默默地戴上鐵扳指,取出箭矢。畢拉爾部的勇士個個擅長狩獵,這三百人更是精選細選出來的射鵰手,用的都是破甲箭,雖然威力仍不及火銃,勝在速度快,有經驗的勇士能在短時間內連發數箭。

  巴海覺得甲板只是座小城,有三百兇悍的索倫射鵰手再加上朝鮮火銃手守衛,一定能給予敵人大量殺傷,堅持到自己趕來。他原是可以再多派些兵馬的,可既然是誘餌,便得讓敵人有充分的信心吃得下,如果派的兵馬太多,敵人未必敢出城作戰。這便是誘餌的悲哀,沒有人真正關心他們的死活,即使是他們的統帥也只是希望他們能堅持得久一些而已。(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