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懷德(今韓國大田廣域市懷德站)有一間不大的院子,真的不大,面積與普通人家差不多,若不是房頂用的是灰瓦而不是這個年代朝鮮平民常用的茅草,差一點讓人誤以為是普通百姓之家。仔細看,還是有區別的,這宅子採用的是山牆式建築,房屋以木材為搭架,牆壁則是以泥牆刷白,屋頂的斜面很有特色,當地人稱之為「九脊頂」。
宋時烈悠閒地坐於家中的一口水井旁,井中沒有水,只是為了美觀而設的景觀。一名茶童恭敬地為他煮水沖茶,與大數朝鮮人喜歡用大麥、人參、三珍泡茶不同,作為大儒,他喜歡喝來自中華的綠茶,尤其喜飲信陽本山茶(信陽毛尖)。茶童的年紀不大,沖泡的技藝卻是極佳,宋時烈先是欣賞了一番濃郁翠綠的茶湯,忽而小飲一口,含在口中,回味悠長。
——
作為理學大儒,宋時烈的一生可謂波盪起伏。
崇禎八年(1635年)他成為鳳林大君李淏的師傅,為大君講授儒家經典。然而沒過多久,丙子胡亂發生,清軍入侵朝鮮,仁祖被迫承認朝鮮是清朝的藩屬國,出城向皇太極行三跪九叩大禮,並答應一系列不平等條件:斷絕與原宗主國明朝的關係,以長子李溰(昭顯世子)、次子李淏(鳳林大君)赴盛京充作人質,每年朝貢黃金百兩、白銀千兩、水牛角二百對、貂皮百張、鹿皮百張、水獺皮四百張、青黍皮三百張、茶千包、胡椒十斗……出動戰船和兵員協助清軍攻打皮島,禁止修建城堡等防禦工事。清朝還要求朝鮮交出親明派官員,洪翼漢、尹集、吳達濟等人被押赴盛京(瀋陽)殺害。為了感謝大清的仁德,朝鮮還被迫於三田渡建立頌揚皇太極的大清皇帝功德碑,後又建立迎恩門來接待清朝使者。史稱「丁丑下城」,又稱「三田渡之屈辱」。
這一事件被朝鮮的愛國志士視為奇恥大辱,儒士和官僚中出現了棄官歸隱的傾向。宋時烈與金尚憲、李惟泰、宋浚吉、金集、俞棨、尹宣舉等人隱居於忠清道(湖西)的山林之中,被稱為「湖西山林」,也就是後來西人黨中的「山黨」,不願意接受仁祖的任何任命。他們高舉反清斥和的旗幟,以朱子學的名分論和義理論的守護者自居,推尊當時反清斥和的領袖金尚憲為「大老」。仁祖二十二年(1644年)六月,宋時烈聽說明崇禎帝自縊,為之舉哀,並說:「自古國君死社稷有幾人哉?今我皇上之自靖,實可欽嘆!」「虜(指清朝),予仇也,誓不忍共戴一天。積怒累怨,銜痛匿恨。卑詞之中,冤恨愈切;金幣之中,謀猷愈壯」,還不斷強調壬辰倭亂期間明神宗的再造之恩,「至於壬辰之變,受報酬勤,宗社亡而復存,生民死而復生,環東土數千里,一草一木,何莫非帝(指明神宗)德之所濡哉?」此後,昭顯世子病死,鳳林大君從清朝回來,成為世子。因為做過鳳林大君的老師,仁祖召宋時烈來輔導新世子,可他卻記恨著丁丑胡亂時仁祖的軟弱表現,拒絕應召,直到仁祖死後,鳳林大君繼位,是為孝宗,才肯與金集、宋浚吉等應召進京,面見孝宗,並上《己丑封事》,提出十三條建議。
朝鮮孝宗李淏,早年受封鳳林大君,丙子胡亂期間在江華島被清軍俘虜,後與其兄昭顯世子李溰一同被押赴清朝為質,足足過了八年的人質生涯,期間不知受了多少屈辱。如今繼位,自然想復仇。可當時朝中掌權的西人黨分為四派:洛興府院君金自點為首的洛黨、原平府院君元斗杓為首的原黨、金集等「山林」儒者勢力為首的山黨、金堉等漢城政界官僚為首的漢黨。勢力最強的是洛黨、原黨一向清親,曾強制要求在所有場合均使用清朝年號。孝宗繼位後,先是接受弘文館應教趙贇之建議,不在仁祖玉冊、志石中寫入清朝年號,傳遞出明確的反清信號;接著又起用反清的山黨人士,任命金集為禮曹參判、大司憲,宋浚吉為司憲府執義,宋時烈為司憲府掌令,還召見了已經隱居的斥和派重臣金尚憲;很快,又將金自點流放,元斗杓罷官。牢牢掌握大權後,他開始醞釀「北伐論」,計劃配合中原反清勢力反清復明、一雪丁丑下城之恥,一有空就在昌德宮後苑練習騎射功夫,操練青龍刀、鐵鑄大椎等兵器,並求將才若渴。為試探臣下的政治態度,又在經筵中強調漢武帝能雪平城之恥,故優於漢文帝,這與傳統儒家史觀對漢文帝的評價高於漢武帝不符,因而遭到在場儒臣的反對。但宋時烈卻從中悟出了自己的這位弟子想要「北伐」的深意,在所上封事中提出「修政事以攘夷狄」的主張,積極回應孝宗的「北伐論」。
然而,正當朝鮮君臣打算大幹一番之時,被流放的金自點心腹李馨長密告清朝,稱孝宗罷黜親清舊臣、起用斥和士人,密謀反清,還送去了不寫清朝年號的仁祖長陵志文文本作為證據。恰好此時孝宗向清廷上奏匯報「倭情」,請求允許朝鮮修築城池、訓練士兵來防備日本,惹得多爾袞大怒。順治七年(1650年)春,這位攝政王派祁充格等六名使臣去敲打朝鮮,是為六使詰責事件。孝宗聽說後「大驚憂,達夜不寐」,不得不重新起用已被罷官的親清派大臣元斗杓為遠接使去義州偵察情況。恰巧此前,山黨和漢黨又圍繞實施大同法和選拔人材的問題產生出矛盾,在這樣的大背景下,金尚憲、金集、宋浚吉、宋時烈等山黨人士不得不棄官離開朝廷。
六使詰責事件最終雷聲大雨點小,清使只問了築城一事。最後孝宗認王族錦林君李愷胤之女為自己的義女、封為義順公主,將這位義順公主嫁給多爾袞,化解了這場外交危機。孝宗九年(1658年),漢黨領袖金堉病死,孝宗徵召宋時烈為吏曹判書、右贊成,在野數年的山黨終於開始執掌朝鮮大權。孝宗想任用宋時烈主持北伐大計,他單獨召見老師於昌德宮熙政堂,就北伐滿清的問題展開秘密討論,是為「幄對說話」。雖然具有共同的反清立場,但君臣二人卻有明顯的分歧,宋時烈強調「養民足食」,想先富國再強兵;而孝宗則一心「養兵」,主力先「養兵」再「養民」。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孝宗察覺出自己的身體不行了,沒有太多的時間等待。「幄對說話」兩個月後,孝宗即去世,這位國王一生都想反清、雪丁丑下城之恥,可惜天不假年,長期的人質生涯和國事操勞耗盡了他的生命。
孝宗死後,王世子李棩繼位,是為顯宗。顯宗是父母在盛京(瀋陽)為人質時出生的,四歲時隨父回國,當時年齡小,對清廷的仇恨沒有父親強烈,因為娶了漢黨首領、領議政金堉的孫女為妻(明聖王后),政治觀點偏向漢黨。自古黨爭最是無情,雖然山黨和漢黨同屬西人黨,卻漸漸水火不容。因為孝宗是在兄長昭顯世子死後繼承的王位,宋時烈為首的山黨大臣主張將孝宗按庶子繼後來處理,仁祖遺孀慈懿大王大妃趙氏(莊烈王后)為孝宗行期年服(一年)便可;與漢黨結成政治同盟、互相提攜的南人黨趁機發難,發起「禮訟」。南人黨首領許穆、尹鑴、尹善道等認為應將孝宗視為嫡長子,大妃行齊衰之服(三年)。其中尤以做過孝宗老師的尹善道言辭最為激烈,上升到「天地之尊卑、宗社之存亡」的程度。
久經政治風雨的宋時烈立即明白,政治大風暴來了。表面上看,爭的只是服幾年喪的小事,實際上爭的卻是孝宗繼位的正統性和哪個黨派能掌握朝鮮大權。宋時烈的師傅金集與昭顯世子關係密切,因而山黨無法承認孝宗的嫡長子身份。這也是孝宗為什麼執政九年、根基鞏固後才開始重用山黨的原因。做為孝宗的老師,宋時烈對孝宗是有感情的,但作為黨魁,他卻不能心軟,親自為孝宗撰寫志文,認為既然有昭顯世子存在,那麼孝宗就是「體而不正」(雖然繼承王統,但不是嫡長子),應視為庶子,主張慈懿大妃為孝宗行期年服。又聯合大多數西人黨官員,指責尹善道「假託論禮,用意陰凶」,要求從嚴懲處。由於西人黨勢大,再加上《經國大典》(即「國制」)規定無論長子、眾子之喪,母親皆行期年服,顯宗決定採取西人黨的主張,但考慮到尹善道是孝宗的師傅,減死發配三水郡。這場禮訟以宋時烈為首的西人黨勝利告終,但也讓年輕的顯宗對西人黨產生了疑忌,畢竟說自己的父親不是嫡長子,等於是說自己得位不正,開始逐漸起用許積等南人出身的官員。南人黨也與西人黨中的漢黨結成政治同盟,共同抗衡山黨。(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