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0章 渡烏江直趨貴陽(中)

  烏江號稱天險,中下游一直是明清時的川黔界河。元朝時開渡的烏江渡(今遵義市播州區烏江鎮)是烏江最早的渡口,明洪武年間在烏江渡建有烏江關、烏江驛;其後又在烏江上游的六廣河開渡六廣河渡、建六廣河巡檢司和六廣驛;在中下游設河口渡、河渡關;此後,由於河口渡、河渡關遭到嚴重損毀,加上河口渡附近有烏江回水形成的漩渦很容易翻船,於是在離河口渡下游兩公里設茶山關渡口。江水兩岸分別有四川和貴州兩省設立的稅關和軍事關卡,由於明末戰亂,這些稅關此時已經廢棄,清廷曾想恢復,可一直礙於戰亂難以實現。

  烏江關雄立於烏江北岸,守衛著烏江渡和烏江渡所在的這一段滔滔江水。清參將敖再朝領兵兩千扼守此關,成為清軍安插在江北岸的一顆釘子。江南岸,回龍場、茶山關、江界河三段分別布有清軍總兵高宗、游擊王希秀部三千人,提督李本深部五千人,總兵朱尚文兩千人。

  敖再朝是李本深麾下猛將,因擅使一口六十多斤重的大刀,人送綽號:「敖大刀」。僅憑此綽號,很容易得出一個有勇無謀的莽夫形象。事實上,此人雖然是武將,卻出生於書香世家。祖父敖宗誠、父親敖鳳都是飽讀詩書之士,中過大明的科舉。父親還追隨劉綎平定播州楊應龍之亂,參加過婁山關戰役,因軍功擢升參將。「敖大刀」自小聰明伶俐,膽識過人,有勇有謀,喜好使槍弄棒,從軍後累積戰功升為參將一職。時間已是深秋,秋風正涼,比秋風更涼的則是人心。他很清楚,自己作為孤軍獨守江北岸的烏江關,其實已經被當成一枚棄子,價值僅僅是及時報警並拖延衛軍渡江的時間而已。看著關上的烽火台,「敖大刀」苦笑,自己只有區區兩千人又不像南岸的友軍有滔滔江水可以依靠,真要遇上衛國的大軍,恐怕只好殉國嘍!

  等待的日子十分難熬,無奈之下,他立於關牆之上,耍起了大刀。刀法質樸,沒什麼花架子,招招式式都可取人性命。

  「好刀法!」圍觀的將士紛紛叫好。

  敖再朝擺出宗師氣度,收刀在手,氣息內斂,不動如山。驀地,他雙耳抖動,警覺地向城外望去。須臾,滾滾洪流撲天蓋地而來,城下,儘是大衛國的魚竿釣子旗。

  「咚~咚~咚~」大衛國征南大將軍西日莫親自擂起了進軍鼓,四川總兵堅村絳曲、烏斯藏總兵巴圖孟克、天全六番招討使高躋泰、延長侯朱養恩分別率軍攻擊烏江關的四面城牆。勇士們呼嘯著奮勇殺上城牆,烏江關歷經戰火後城牆殘破且只有兩千守軍,漸漸地被突如其來的衛軍搶上城牆。

  「死!」敖再朝反手一刀,再次斬落一名衛軍。

  「嘭!」一把厚重的藏刀壓在他的刀上,天全六番招討使高躋泰持刀封住了他的刀勢。敖再朝心頭一凜,揮刀與之對戰,忽然後背一涼,天全六番招討副使楊先柱趁其不備,從背後給了他致命一刀。

  「呃~」隨著敖再朝不甘倒下,烏江關落入衛軍手中。

  僅用半日,衛軍便攻克烏江關。西日莫的面上卻並沒有呈現出快樂的神色。他看著烏江關上燃起的沖天大火和狼煙,緩緩開口:「唉!本想著能出其不意拿下烏江關,沒想到清軍還是及時報警,令江對岸的敵人已經有了準備。傳我軍令,今夜在烏江關歇息,明日,巴圖孟克部佯攻回龍場、堅村絳曲部佯攻茶山關,其餘諸將直取江界河渡口」。

  「是!」軍令如山,諸將紛紛領命準備。

  次日清晨,借著濃霧掩護,烏斯藏總兵巴圖孟克領兵由烏江渡乘船直取對岸的回龍場渡口,拉開了渡江之戰的序幕。清軍總兵高宗、游擊王希秀領兵三千駐守回龍場所在的養龍坑司,他們昨日便已見著烏江關上燃燒的烽火,做了準備,今日見有敵船來,立即下令開炮。江上的衛軍戰船亦開炮還擊。衛軍並未太靠近江南岸,因而雙方的傷亡並不大。

  中午,四川總兵堅村絳曲率軍渡江,直取回龍場下游的茶山關渡口。茶山關得名與茶葉有關,這一帶到處都是種滿茶葉的小山,故名茶山關。又因為處於播州楊氏、水西安氏、水東宋氏三大土司交界處,土司們將此渡口作為向朝廷貢大木(楠木)的下水起運點之一,故又稱楠木渡。清貴州提督李本深命參將曹國泰領兵三千防守茶山關渡口,這是此時烏江上最大的渡口,不得不重視;他自己則率軍兩千守衛茶山關上游數里的河口渡,此時的河口渡已經廢棄不用,可作為戰場經驗豐富的宿將,李提督並沒有掉以輕心,而是親自率軍守衛這裡。此時,他正瞧著河口渡上蒙滿灰塵的水東宋氏刻的石碑愣神,「水東宣慰司曉喻:『今四方安定,海內通達,來往人多,經行此渡……』」。歲月滄桑變幻啊!立石碑的水東宋氏如今已被改土歸流,河口渡也已經廢棄不用,可滔滔江水依舊!

  「報!茶山關發現衛軍戰船」,李提督正在感嘆,部下傳來衛軍的消息。「傳令曹國泰,不惜一切代價也要守住茶山關」,李本深大喝,想了想不放心,又從自己的本部兩千人馬中抽出五百增援茶山關。此時,茶山關段江面上已經傳出隆隆的炮聲。

  「三位將軍,請滿飲這碗得勝酒,為我大軍打開一條登陸通道」,西日莫笑吟吟地為潘璘、朱養恩、龍海陽三將一一斟滿美酒。

  潘璘卻並沒有喝,而是將酒碗放於地上,「大帥放心,吾一定奪下江界河渡口,為大軍建立灘頭陣地!這碗得勝酒,待吾得勝回來再飲」。

  朱養恩、龍海陽亦將酒碗擺平高呼:「待吾等得勝歸來,再飲這碗得勝酒」。

  「好!來人,將三位將軍的酒存好,拿下江界河渡口後,本帥要和諸位同飲這慶功酒」,西日莫大喜,特意將「得勝酒」三字改成了「慶功酒」。(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