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皇帝問計
寧遠伯府內,李成梁正在認真聽著自己的大兒子的訴說。
「也難虧張詹事是一個厚道人,你去好好聊小說就好了,怎麼還聊起軍國大事了?怎麼,就這麼急著超越為父?王陽明平定寧王多大的功勞,也就是封了新建伯。跟為父齊名的戚少保,最後也是未得封侯。為父封的這個伯爵,都不知道惹了多少人眼紅。」李成梁說道。
「那依著父帥的意思,我是去爭遼東總兵的位子,還是新軍統帥的位子?」李如松問道。
「兩個位子都各有利弊,遼東總兵的位子不好干,稍不留神就要被彈劾,為父都不知道被彈劾了多少次,你要是去接了這個位子彈劾也少不了。況且你我乃父子,回頭又有幾個御史上疏彈劾說遼東鎮總兵父子相繼,有重演唐代藩鎮割據之患,那就麻煩大了。你看為父自從去官以後,就是待在京城,連自家府邸都不怎麼愛出去,就是為了避嫌。」
「當然,要是去當了那個新軍統帥,這新軍的章程我也不知道最後定成什麼樣子了,可是既然是新軍,那就要有所革新,有革新就有爭議,到時候彈劾奏章一樣少不了。不過有一點又比當遼東總兵好,因為只是練兵,又是在嘗試,總還有挽回的機會。要是在遼東總兵任上吃了大敗仗,那就再也翻不了身了。為父之前換了多少人的總兵,好幾位總兵都是戰死沙場,莫要以為當了遼東總兵就能封侯封伯了。」
「那依著父帥的意思,兒子還是去統帥新軍為好?」李如松還是有些糾結。
「也不是這麼說,畢竟這個新軍能練成什麼樣也不好說。張詹事久居海外,他看到的聽到的那些西夷的練兵之法未必準確,就算是準確的也未必適用於大明。不過他提議的去澳門那裡採購武器器械、聘請人員的建議倒還不錯,朝廷確實應該辦這事。之前佛郎機國挑起了邊釁,被大明水師擊退。不過聽說現在佛郎機國在歐洲本土那邊被英夷打的大敗,佛郎機國應該也不敢搞什麼邊釁了,他們不遠萬里來此,既然打不過,總是還想靠著買賣賺些錢,現在和他們談,也算是好時機。要是去澳門的事情妥了,這新軍才有辦起來的樣子,要不然士兵還是老人,武器也是老武器,只是換了一下名頭,又哪裡談得上什麼新軍。」
「而且臣子的職事,都是由陛下定的,萬一陛下覺得這兩個位子都不適合你,讓你去了別處也不好說。莫以為你在朝鮮立功,在軍中就可以事事爭先了。太祖皇帝、成祖皇帝封的開國公侯、靖難公侯還有這麼多位,之前人家不想出來爭,以後可不好說,莫要以為好事就是你的了。就說現在兩個職位,伱要是當了遼東總兵,該作何布置。要你去操練統領新軍,這新軍你要怎麼練,這些你可曾仔細想明白了?想不明白就要多想多問,要不然這官位到了,可接不住。」李成梁耐心分析道。
「兒子謹記父帥教誨。」
「你再好好想想,董總兵也不會那麼快就卸任,新軍也不是馬上就能練起來的,現在如梅也去了遼東,遼東現在什麼情勢,你也多打聽一下。新軍這邊雖然是張詹事倡議的,但是新軍能練成什麼樣,都是看陛下的心意,看兵部和五軍都督府的意思,你如果有志於此,不妨多多打聽。朝廷對援朝抗倭的文武百官的封賞應該也準備下來了吧,到時候論功行賞,誰該去哪裡,都會說的。你這次的功勞封爵還差一些意思,不過封個都督應該是不成問題,這也是武官品級的頂點了。」
「朝廷已經在籌辦了,封賞應該也就是這幾日的事情了。」
數日之後,朝廷褒獎封賞下達,李如松封太子太保,中軍都督府左都督。宋應昌議和失誤,所以只給了賞賜,沒有晉升。其餘文武官員,俱各有賞。
張曉的官職已經提起來了,所以這一次也沒有官職的調整,領個賞賜就算了事。
不過張曉的居家日子並沒有持續太久,很快就又被皇帝召見了。
御書房內,皇帝居高臨下看著張曉。
「你給兩位皇子上的課,朕也是看了上面那個講稿了,不過朕聽說後面你又多加了時間,多講了好些東西,這部分就沒有在講稿上面了,難虧你還能記得這麼牢。你現在講的這個百年戰爭,以後都要放在這個大國崛起列國國史的系列吧?」皇帝問道。
「回稟陛下,確實如此。英國和法國都是歐洲列國裡面的新起之秀,佛郎機國如今已經有盛極而衰的樣子,以後的歐洲強國還要看英國和法國這兩個國家。英國自不必多說,法國雖然因為百年戰爭國內受創不少,但是法王也借著打仗的機會重振王權,軍隊戰力也提高了不少。現在統治佛郎機國和神聖羅馬帝國的哈布斯堡家族,陸地上最大的敵人,除了奧斯曼國,就是這個法國了。」
「張曉,朕有疑問,這哈布斯堡王朝雖然分家統治,總還是一家人,這左邊一個佛郎機國,外面又有眾多的海外土地,右邊一個你所說的的神聖羅馬帝國,地盤這麼大,這英國有海上之險不好打就算了,對付法國應該不是什麼難事吧。」
「陛下,看一國國力不能光看國土大小,法國看地盤也不算大,但是人口稠密,農耕發達,工商富饒,據說有一千多萬人的人口,在歐洲裡面已經是人口眾多了。而且佛郎機國看起來大,其實內部不太平,美洲大陸現在還有好多土人還在對抗佛郎機人,在歐洲這裡,佛郎機國的尼德蘭地區還在鬧獨立,越鬧越大,搞不好背後還有英國和法國支持,又要跟奧斯曼在地中海爭霸,所以這漫天的金山銀山也耗空了。至於這神聖羅馬帝國,就更是不妙了,這偌大的帝國其實就是一個空架子,帝國各個諸侯都是各行其是,甚至還多次起兵對抗皇帝。而且哈布斯堡家族控制的領地看起來大,實則東一塊西一塊,法國就是杵在了哈布斯堡家族領土的中心,讓哈布斯堡的土地東一塊西一塊的不緊密。」
「你說的尼德蘭,是在何處?」
「陛下,在法國的右上方沿海之地。」
「確實是很靠近英國、法國。如你所言,這哈布斯堡家族如今也算是危機四伏了。」
「陛下聖明。」張曉心裡暗想,能不危機四伏嘛,如果歐洲的歷史線沒有大的變動,再過二三個年,三十年戰爭就要開打了,那真的要打的驚天地泣鬼神。
「張曉,以後你給兩位皇子講課,哪怕是外邦蠻夷的歷史,也不要講太多王室相殘的故事,你可明白?」皇帝突然把話題一換。
「微臣明白。」張曉趕緊回答。
「朕知道,你不是一開始想講的,但是你為皇子之師,所言務必要慎重。昔日轅固生和黃生在漢景帝御座前爭論湯武革命和漢高祖起義兵反秦之事,景帝就說了,食肉毋食馬肝,未為不知味也;言學者毋言湯、武受命,不為愚,讓二生不要再隨意論之,以免動搖國本。如今朝野上下,借古喻今者不少,朕也希望你不要借外諷內。」
「微臣不敢。」
「這歐洲西夷諸國要爭霸,姑且不論。眼下倒是有一樁事情,不知道你知道沒有,這是四川、貴州報上來的奏章,你仔細看看。」皇帝吩咐道。
張曉接過幾份奏章認真看了起來,雖然寫的人不同,敘述角度不同,但是都寫的同一件事,那就是楊應龍有謀反跡象,準備說楊應龍的行跡已經等同謀反了,只是朝廷之前忙於征倭之役沒有顧得上。現在征倭戰事結束,西南各省的官員都已經紛紛上疏,請求朝廷早做處置了。
「陛下,楊應龍此獠反形已露,但是眼下不可輕易撩撥,以免楊應龍狗急跳牆,禍害川地。」
「張曉,你也曾出使朝鮮,援朝諸將你有何推薦?文官這邊朕是想派李化龍過去了,李化龍巡撫遼東有功,之前也在西南任過官。」
「劉綎將軍和陳璘將軍都很不錯,他們都是南方人,對南方氣候比較適合,對於山地作戰也是比較熟悉。臣還有一個提議,為了避免楊應龍狗急跳牆,可以派出一支騎兵駐紮川地伺機而動,哱拜所部就很合適。只要哱拜所部去了南邊,朝廷也就不必擔心他們能和北邊蒙古人勾連上了。」
「哦?你這主意倒是有些意思。看你的意思,楊應龍的事情還不算很急,還可以慢慢圖之?」
「陛下,楊應龍狂傲無禮,不只是藐視朝廷,旁邊土司也被其欺凌,還搞寵妾滅妻,西南之地無不流傳他的惡名。只要朝廷大軍一到,各路土司也必當聽從朝廷調遣。不過此時也暴露出一個問題,朝廷的西南之地是不是布防太過薄弱了,川地應該也有一支忠誠能打的精兵,要不是川地空虛,區區楊氏怎麼又會生此覬覦之心。」
「川地防務等平息了楊應龍之亂以後再議吧。兵部石尚書給朕遞了辦新軍的章程,說是一開始只能練五千新軍,朕還在發愁新軍交給誰練,張曉你這奧斯曼篇講新軍講的不仔細啊,這新軍到底是誰在統領的?」
「回稟陛下,這土耳其新軍又可以叫做蘇丹親軍,自然是歸奧斯曼蘇丹統領,當然奧斯曼蘇丹也不可能次次親征,所以如果蘇丹不親自出征,就會把戰旗交給大維齊爾,這奧斯曼國的大維齊爾就相當於宰相之職,由奧斯曼蘇丹任免,大維齊爾接過蘇丹的戰旗,就要率領大軍戰無不克,要是打了打敗仗,或者是把戰旗丟了,那就要被蘇丹勒令自裁。」
「這奧斯曼國軍政,在這一點倒是頗有些楚國遺風,主帥失利,就要自裁啊。只是這大維齊爾又是執掌國政,又是執掌大軍,權柄未免也太大了吧。不妥不妥,太祖皇帝可是說了,子孫後代不得再立宰相。那像佛郎機國、英國、法國呢?他們的軍隊又是何人統領?」
「陛下,西夷諸國都還是世卿世祿制,要麼是國王親征,要麼就是找貴族為統帥,大抵就是這樣。當年第三次十字軍東征,就是西夷諸國聽聞耶路撒冷城陷落以後,西夷諸國派出大軍和當時的埃及和敘利亞蘇丹薩拉丁作戰,當時英國國王獅心王理查、法國國王腓力一世、還有神聖羅馬帝國的凱撒腓特烈一世,三王各自集結重兵跨海遠征。」
「這個神聖羅馬帝國就算了,到這個耶路撒冷還有陸路可通,英國、法國兩國國君就這麼率領國內大軍,國家也不管了,就跑來這麼大老遠打仗?難怪乎這佛郎機國能到處擴張的這麼遠。」皇帝看了看地圖,有些感慨道。
「那朕大概明白了,眼下新軍需要選帥,朝中諸將你大致也認的,好些位你都見過,你可以新軍統帥的推薦?」
「臣舉薦李如松將軍,當然要是寧遠伯能夠老當益壯,也不是不行。畢竟朝中正經統帥過大軍的將領不多,李家父子也是其中佼佼者了。」
「你倒是會舉薦,李如松朕還想把他放在別處歷練。張曉,我看你一直不太贊同李如松出鎮遼東,之前朕讓你推舉遼東總兵,你和李如松也算熟悉,都沒有說他的名字。朕這些日子想著把李如松提為遼東總兵,也是有不少臣子反對,有說是不能讓李家在遼東一家獨大父子相繼的,有說李如松狂悖無禮不便擔任邊鎮總兵的,你是什麼緣故?」
「陛下,李如松將軍確為勇猛之將,但是人情世故、縱橫捭闔非其所長。」
「那遼東總兵你可有人選推薦,你不要告訴朕又讓李成梁再度出山吧。」
「陛下,眼下遼東要靈活防守,臣舉薦麻貴將軍,當然為了安撫李家,可以讓李如柏或者李如梅為副總兵,這樣遼東的舊將也能心安。」
「讓麻貴去遼東啊……眼下火落赤被搗巢幾次以後,倒是安靜了不少,讓麻貴過來倒也不是不能考慮。不過朕還是搞不明白,為何你極力推薦李如松擔任征倭主帥,卻又如此不看好他擔任遼東總兵。」皇帝有些不解。
「臣推薦官選,一向只管合不合適,並無私心。李如松將軍勇猛有餘,機變不足,目前遼東總兵的位子並不適合他。就算是在李如松將軍面前,微臣也是這麼說的。」張曉回答說。
(本章完)
【麻煩您動動手指,把本網站分享到Facebook臉書,這樣我們能堅持運營下去】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