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明軍即將大勝班師之際,沐昌祚居然死了,這對明軍的士氣和戰鬥意志無疑是巨大的打擊。【無錯章節小說閱讀,google搜尋】
秦良玉雖然一直都看不慣他,自領軍進入雲南以來,勾心鬥角的事情也是屢見不鮮。
可是當得知他死了以後,心中也是隱隱有一絲悲傷。
東路軍的主將已死,這仗已經不能打下去了。
況且現在叛軍的勢力可以說微乎其微,不是龜縮在深山老林中不見身影,就是在不停的南逃。
於是她很果斷的下達了軍令,讓魯欽趕過去主持撤軍事宜。
因此她也是下達了全線撤軍的軍令。
軍士們在得到撤軍的命令時,久違的響起了歡呼聲。
這種深山老林,他們真的是一刻都不想待著這裡了。
………
………
京師。
乾清宮。
收到南京呈送的奏疏後,朱由校也是非常果斷的召集了一眾心腹,精細的安排收網之事。
只要徐鴻儒率領白蓮教在山東造反。
那麼京師這邊的收網行動,就立刻開始,同步進行。
而對於白蓮教,朱由校也早有準備,他早就下達了軍令給袁可立,只等白蓮教一起事,就立刻鎮壓。
如今的登萊軍鎮,有他的全力支持和袁可立的嘔心瀝血,雖然成立不到兩年,但實力已經非同小可。
光是陸軍的人數,就有兩萬多人,裝備武器方面或許不如九邊軍鎮,也沒有經歷過生死戰爭。
但是對付白蓮教的烏合之眾,想來問題不大。
而白蓮教也正好用來給登萊軍鎮練練手,畢竟這樣的練兵機會真的不多。
而且他也留有後手,英國公張維賢,在得到皇帝的諭令後,也是讓曹文詔率領一萬騎兵趕赴山東支援。
當然,他們此番前去的任務,也不僅僅是為了防備鎮壓白蓮教的叛賊。
主要的任務,還是要看好曲阜孔家。
到時只要他這邊的收網行動順利成功,那他就會立刻給曹文詔下令,將這個紮根在山東上千年之久的世家給連根拔起。
果然,在第二天,朱由校就收到了崔應元的奏疏,徐鴻儒已在兩天前,打出旗號,揭竿而起。
山東境內響應者無數,許多的農戶百姓,紛紛追隨,甚至有不少的衛所軍戶,都參與其中。
緊接著,朱由校這邊也是一刻不停留,立刻召集群臣,於皇極殿召開大朝會。
這還是天啟二年的第一次大朝會,除英國公和武定侯等幾人外,所有的官員大臣,都以為皇帝是要交代後事,確立儲君了。
絲毫沒有意識到,這即將到來的毀滅之災。
他們還在頻繁交耳議論,被立為儲君的會是誰。
可等他們穿過皇極門,入眼的確是數百名身披鐵甲,手握長刀的御林軍侍衛。
北鎮撫司鎮撫使楊寰,更是親自帶領著十幾個心腹緹騎,守衛在皇極門後。
見到這一幕,終於是有官員感覺到不對勁了。
這哪裡像是開大朝會的樣子?
這和去年的元旦大朝會,倒是有一些相似。
難道陛下又要殺人?
可不等這些人想通心中所想,他們就已到達了自己的位置。
不少官員都是偷偷的抬起頭來打量著前方,可看到皇帝位置上站立的那個人,慌的立刻低下了腦袋。
尤其是站在最前面的禮部尚書張瑞圖,此時更是驚慌失措,雙腿控制不住的顫抖,時不時的從袖袍中拿出絲絹來擦拭額頭。
而他與那些心懷鬼胎的人,心中不約而同的暗想道,這皇帝不是要死了嗎?
這壓根沒事啊,竟然放出消息誤導他們進坑,依照這位的性子,看來今天是凶多吉少了。
皇極殿正殿大門外,朱由校手持長劍倚立在此。
代天監國的瑞王朱常浩,以及秦世子和晉世子等一眾宗室親藩,則是站立於台階之下。
廣場之上,文武百官都已到齊,文左武右,足有數百人之多。
當文武百官三跪九叩,高呼萬歲,流程儀式完畢之後,朱由校也是直入主題。
「朕前些日子於宮外遇刺,身中劇毒,險些喪命,幸得太醫院令李從文,醫術高超,盡心竭力,將朕從瀕死之境救了回來。」
「瑞藩奉命監國,也是全心全意,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王朝輔,宣讀旨意吧。」
因為朱由校太過強勢,因此他也是收回了許多的權力。
除去軍權以及朝中官員的人事任免權以外,這聖旨和中旨的區分,也不復存在。
宣德年間時,所謂的三楊提領內閣時,可沒少和皇帝爭權奪利。
他們不止把內閣地位提升了起來,凌駕於六部之上,更是將皇權給打的稀碎。
在洪武年間時,太祖皇帝一言九鼎,口諭、手令、聖旨這些,根本沒有區別,只要是出自太祖皇帝,那都具備無上的權威。
而到了永樂年間,朱棣首創內閣,本意是為自己分擔政務壓力,他們只有討論和建議,以及擬寫詔書聖旨的權力。
大學士官職更是只有五品,在中央朝廷壓根就不入流,類似於秘書助理。
可經歷了洪熙、宣德兩朝,皇權愈發薄弱,文官的地位和權力節節攀升。
內閣竟然一躍成為了另一個中書省,在他們的運作下,皇帝的聖旨,竟然需要他們同意蓋章才能正式起效。
而皇帝的手諭以及發出的旨意,根本不被文官們所承認,從此導致大權旁落。
朱由校自然不會讓自己受制於他們,所以他才會把方從哲那批內閣人員給早早的踢出去。
把徐光啟和王在晉等人提拔進內閣,其中就有方便自己行事,直接下達聖旨的目的。
因此現在的朱由校,不管是下達政令還是軍令,他都可以從皇宮直接發出。
全國各地,接到旨意的,不論是文臣武將,還是宗藩勛貴,必須要無條件服從。
但有違抗的,奉旨不遵的,或者還拿所謂中旨聖旨區別來說事的,朱由校都會送他回老家重開。
朝中大臣以及各地官員雖然都極力反對,上呈的奏疏足有十幾個籮筐。
可沒有用,內閣都是皇帝的人,他們默不作聲,加上皇帝的強勢,他們也只能捏著鼻子認了。
畢竟這樣的事,以前也不是沒有過,成化年間還有紙糊三閣老,泥塑六尚書呢。
()
1秒記住網: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