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起復李三才

  實際上他一直都在提防這樣的事情發生,他之所以親征,就是因為他已經感覺壓制不住蠢蠢欲動的文官們了。

  自洪熙年以後,文官們在朝中的勢力和話語權逐漸增加,就連宣宗皇帝都被他們給諸多限制。

  而當時的以瓦剌為首的蒙古部落,又大規模的入侵著邊疆,大同邊軍近乎全軍覆沒。

  於是這個在深宮之中,由太監伴讀成長的年輕皇帝,萌生了御駕親征,通過軍功來提升自己威望的想法。

  只是土木堡一戰,他敗的實在太慘了,在這一場與文官的博弈當中,他輸光了自己最後的籌碼。

  那些擁護支持自己的文官和勛貴武將們,無一生還,如果用後世的話語來說就是,保皇派全軍覆沒了。

  而此時的文官派系,勢力正處於猛增的狀態,他殺了于謙後,將于謙所改革的京兵團營新制全部廢除,重新組建三大營。

  這就是在以另類的方式剝奪文官的兵權,消除對自己的威脅。

  而對於漕運,他也是有過一次大動作的,天順元年時,他將漕運的事權再次變更。

  他將漕運總兵官和參將的職權再次加強,與漕運總督一起,管理整條河道的治理,兼領河道管理之職。

  又將勛貴的兵權統籌增加,設專管運河的把總一十二人,整個運河都被這十二名把總牢牢掌控在手中。

  其中南京兩個,江南直隸兩個,江北直隸兩個,中都鳳陽一個,浙江兩個,山東兩個,湖廣一個,江西一個。

  由漕運總兵官、漕運參將直接統領十二把總指揮運河諸事,分統各衛所漕運。

  在天順元年剛剛設立的時候,這十二名把總手下的軍隊總計有十二萬人,運船一萬多艘。

  另有遮洋把總,有七千人的編制,海船三百五十艘,,專門維持河道的秩序以及防衛工作,以及漕糧海道運輸,這十三名把總統稱為運軍。

  這些把總由周圍省份和地區的衛指所揮使和千戶擔任。

  而因為漕運總兵官和參將都是因為勛貴擔任,又手握大權,於是武尊文卑的局面就開始了。

  漕運總兵官一職,在大明朝是超品的存在,因為都是侯爵伯爵擔任此職,因此它遠遠高於九品十八級。

  漕運總督見了漕運總兵官,需要行上禮問候,總督想要干一些比較重要的事,必須先請示總兵官,否則就越權,要被責罰問罪的。

  朱祁鎮的努力沒有白費,他的這些改變和政策,再次的穩固了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文官的權力不能夠在無限制的膨脹。

  這樣的局面一直持續到了萬曆年間,李三才的上任,徹底打破了這個維持了一百多年的文武平衡。

  李三才這個人,他對東林黨的貢獻,以及整個官紳大族的貢獻,都是巨大的。

  他上位以後,先是把萬曆皇帝派下來的礦稅太監給趕了回去,而後便將手伸到了漕運總兵官職權之上,想要奪權。

  當時的總兵官,正是王守仁的孫子王承勛,祖父雖然是威名赫赫,但這個人卻根本沒什麼本事,也毫無膽氣可言,面對強勢的李三才,根本不敢與之相抗。

  李三才看出了王承勛的無能和懦弱,於是更加的肆無忌憚起來,王承勛被壓的連頭都抬不起來,從此維持了上百年之久的武尊文卑徹底翻轉了過來。

  因為明朝海運極不發達,甚至已經處於自暴自棄的狀態,而河運諸事文臣都可獨立完成,武臣的存在就變的多餘了起來。

  萬曆四十年,王承勛不知因何原因,莫名其妙的上了一道奏本給皇帝,請求辭官回京師,萬曆皇帝批准了。

  文臣們藉機上疏,請求裁撤漕運總兵官和參將,萬曆皇帝又批准了,從此以後,關鍵命脈的運河,完全落入了文官的掌控。

  十三位主管漕運的把總,被劃歸了總督府管轄統領,兵權也自然落入他們的手中。

  而自李三才被罷官貶職為民以後,漕運總督之職已經空閒了十餘年了。

  但總督府的文官體系卻依然存在,一切都在照常運轉。

  朱由校要是不想被掐著脖子生存,漕運就不能不管,必須把自己的人派過去,奪回大權。

  於是他便順著這本關於疏通運河的奏疏,立刻讓官員們舉薦漕運總督的人選。

  這事完全是臨時決定的,以致朱由校自己心中都沒有想出合適的人選,但也不能拖下去了。

  因此他也只得將這個問題給拋出來,先讓這些朝臣們推出幾個人選,看看有沒有合適之人,他也剛好有時間能夠思考。

  而官員們對皇帝的這個問題好似也很受用一般,沒過多久,一名官員就上前大聲道:

  「啟稟陛下,臣舉薦原漕運總督、戶部尚書李三才重新起復,擔此重任!」

  接著御史房可壯也迅速上前接過話題,同樣支持起復李三才為漕運總督。

  言語也是非常激動,將李三才任職期間,幹了些什麼好事,受了些什麼嘉獎,在民間士林當中的聲望有多大,全部一股腦的說了出來,生怕皇帝不了解。

  他的一番激語,瞬間就將氣氛給抬上一個層次,許多官員都上前表示支持起復李三才。

  朱由校不動聲色,並不發聲,倚在靠枕上繼續微閉著眼,摸著手中玉佩靜靜的等待著。

  他在等著朝中的另外一種聲音,那個對他有利的聲音響起。

  他對李三才這個人是非常了解的,畢竟是帶領一個利益集團走上頂峰的領袖魁首,影響力在這個時代確實驚人。

  可正所謂人怕出名豬怕壯,李三才畢竟不是聖人,他還做不到讓全天下的官員讀書人都來敬佩擁護他。

  在萬曆年間,他任職的晚期,遭到的彈劾次數不計其數。

  不止是朝堂上官員,就連南京的眾多官員,也有不少嫉妒眼紅他的,紛紛上疏舉報李三才的各項罪名。

  到了現在,嫉恨他的人,自然也是不會少的,那些真正的清流官員,敢言敢奏的,也還沒有死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