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二年八月十五,中秋月圓之夜,夜幕低垂的瀋陽汗王宮中,寢宮內燈火通明,通過范永斗之手,從明廷私運來的琉璃燭台,將整個寢宮,都映照得如同白晝一樣。
跟以往的燭台比起來,明廷工匠新造的這種琉璃燭台,使用的是從海中捕撈的萬斤大魚(鯨魚)煉製的魚脂油,不僅無煙,而且亮堂。
明廷工匠之巧,技藝之精,實乃天下罕有!
幾名侍女遠遠的站在一旁,雙手迭在小腹上,屏息凝氣,連大氣都不敢出一口,生怕驚擾到了不遠處的大金可汗。
不遠處,大金可汗黃台吉,正在書案後,聚精凝神地看著奏疏。奏疏是用漢文寫的,但這並不影響黃台吉閱讀。
雖然明廷從來都沒有承認過,但如今,卻已經是他繼承大金汗位,並改元天聰的第三年了,通過兩年多時間的拼殺,與父汗在位之時相比,大金周圍的戰略形勢,已經有了更大的改觀。
西北,蒙古林丹汗抱頭鼠串,遠遁千里,漠南蒙古絕大多數的部落,都在科爾沁部的率領下,歸順了大金。
如今,瀋陽城中,就聚集有數十個大大小小的蒙古部落,前來參加會盟,拜會黃台吉這個『天聰可汗』。
而在東南邊,經過年前的大軍討伐,高麗小朝廷已然投降,與大金簽訂『兄弟』之盟,再不敢明目張胆的與明廷往來,支援江東鎮了。
而在遼西,寧遠前線,大金已然保持著強大的攻勢壓力,讓寧遠前線的明軍,不敢越過防線一步。
雖然,大金在遼西寧遠防線上,其實也是外強中乾,後繼無力,甚至於父汗當初,就是在寧遠城下,飲恨而終。但是,寧遠前線的明軍,卻始終不敢越雷池一步。
可以說,在短短的兩年多的時間裡,大金四面受敵的態勢,已經為之一變,除了西邊的龐然大物——大明之外,放眼天下,在大金周圍,已經再也找不出第二個對手了!
只是,外部的局勢雖然大有改觀,但大金的國力卻依然十分薄弱,人力物力匱乏,依然難以支持大金八旗勇士的大規模持續作戰!
即便八旗勇士,無論是軍心士氣,還是單兵素質,都遠勝於軍紀渙散,毫無鬥志的明軍,但卻始終無法形成戰略優勢!
就連想要正面擊穿明廷的寧遠防線,黃台吉都依然感覺有心無力!
而造成這一切的最根本的原因,追根究底,卻是父汗在天命年間對遼東漢人的種族滅絕策略!
天命六年,父汗初據遼東,對遼東的漢人還算友善,還承認部分遼東漢民的自由民地位,但為了改善和解決大金八旗旗丁的生存環境,父汗努爾哈赤制定了與漢民合戶居住的策略。
結果,原來的『房主』,毫不意外的變為了新來的『房客』的僕役,甚至包括他們的妻兒老小,也同樣成為了八旗旗丁的奴隸。
如此一來,大金八旗旗丁與遼東漢民之間的矛盾,從根子上就形成了對立,而且是最尖銳的對立,針尖對麥芒那種!
遼東漢民,自古彪悍,不願也不甘心為奴為婢,成為八旗旗丁任意奴役的對象,反抗和叛逃隨之發生,並且有愈演愈烈之象!
先可汗為了防止漢民叛逃,強行遷移沿邊沿海漢民,違令者即刻捕殺!
而在遷移漢民的途中,既沒有安排好沿途食宿,遷移到新的地方後,也沒有足夠的房屋、田地,用以分配,安置移民,使得無數遼東漢人,死在了遷移途中。
雙方的仇恨與矛盾繼續擴大,遼東漢民的抵抗,也更加激烈!
天命九年,先父汗對此起彼伏,四下紛起的遼東漢民的反抗運動束手無策,內憂外患之下,先父汗更是對遼東漢民失去了最後的一點耐心,連下九道命令,捕殺殺『無谷之人』——漢民每人口糧不足六七斗者(後改為四斗),一律捕殺!
在諭旨中,父汗甚至聲稱:「視無糧者為仇敵,彼等之中有我何友?」——沒有糧食,要你們有什麼用?
再後來,父汗更是直接下諭:「分路去,逢村堡,即下馬斬殺!」——遇見漢民村堡,全數捕殺!
好吧,在父汗最後的幾年裡,父汗已經近似瘋狂到不問青紅皂白,直接捕殺遼東漢民的村堡,將所有的遼東漢民,全都變成了八旗旗丁的奴隸,再沒有了任何的人身自由!
所有的漢民,全都成為了依附於八旗旗丁的奴隸般的存在,所有的土地,也全都成了八旗旗丁跑馬圈地的遊樂園!
連著幾年的折騰之後,遼東漢民死傷大半,僥倖存活下來的漢民,更是惶惶不可終日,逃往遼西,內附明廷或沿海海島的更多!
而遼東漢民的『冥頑不靈』,卻又迎來了父汗又一次的甄別,而這一次,卻是連八旗旗丁,但凡有隱匿漢民不報的,也要獲罪,留在遼東的漢民,不依附於八旗旗丁,成為女真八旗的奴隸,再無別的活路可言!
又一番的審查甄別之後,剩餘的遼東漢民,又一次的死傷過半,原來遼東所有秀才生員中,活到最後的,只剩下依附於父汗的不足百人之數!
屠戮之劇,可見一斑!
然而,就算殺成這樣,父汗卻依然還不放心,將剩餘的遼東漢人,編丁為莊,十三丁立一莊,與披甲人為奴——分配給備御以上的八旗將官為奴!
自此之後,遼東再無人身自由的漢民,而以八旗旗丁奴隸的身份存活下來的漢民,人數也已經不足原來遼東漢民的十分之一!
商路斷絕,百業凋敝,百姓流離失所,居無所住,地無所耕,以至於物資匱乏,百姓易子而食,流民匪盜蜂擁四起!
女真人,本就是遊牧民族,善於遊獵,不事莊稼,沒有了遼東的漢民,給八旗旗丁提供大量的糧食以及草料,遼東地區的糧價,更是與日俱增!
天命年間,瀋陽城內的糧價,就已經到了十兩白銀一石,後來雖然有明廷范永斗等山西晉商,通過私下裡的販運,給遼東輸送了大量的糧草物資,但到了黃台吉的天聰元年,瀋陽城內的米價,依然是斗米斗金,居高不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