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9章 城防炮與炮台

  原有的制炮計劃被停止,取而代之的制炮計劃,被修改成了01式三寸野戰炮100門,用以裝備大明皇家陸軍。

  而在01式三寸野戰炮的基礎上,朱由檢還提出了另外兩種野戰炮的研發任務和方向,一種是將01式三寸野戰炮口徑縮小,縮小到兩寸(67毫米)或者兩點五寸(80毫米),生產製造一種更加輕便的野戰炮,總重也被限制在了八百斤以下。

  而另外一種,則是將三寸野戰炮的口徑擴大,擴大到四點五寸(150毫米)或者六寸(200毫米),自重能夠限制在五千斤以下,就最好了。

  具體的,朱由檢其實也沒有做硬性要求,只是讓內閣火器局朝著這兩個方向去研究和深挖罷了。

  當然,基於01式野戰炮基礎上的射速和射程方向的研究,朱由檢同樣也沒有放鬆,或者說,內閣火器局也並沒有完全放棄這方面的研究。

  工部火藥局和營繕所(水泥廠)、通州造船廠,可都有了三個工部副總、總工級別的大匠了,而內閣火器局,到現在可是連一個擁有工科院職稱的大匠都還沒有!

  不管是射速也好,射程也罷,只要任何一個方面有所突破,可都能夠拿到至少一個工程院副總工程師的職稱,這對於內閣火器局中那些工匠來說,還是很有吸引力的!

  而按照原來的制炮計劃生產出來的那四門一萬斤的紅衣大將軍炮和十門五千斤級的紅衣大炮以及二十門的一千斤級紅衣炮,則被朱由檢統一命名為01式城防炮,布置在了北京城東南西北的四個方向上。

  而配套的,在北京城東南西北,其實最主要的還是東北南三個方向上,幾乎同時動工,新建了不少的水泥澆築的固定炮台,用以裝備和安置這些城防炮!

  水泥的出現,讓徐光啟提出的製造炮台的計劃,得以實現,而且比徐光啟之前設計和構想的炮台還要更加的牢固!

  半掩體式的炮台,頂部是厚達半米的混泥土結構的穹頂,只在一個方向上開了一個炮口,露出了城防炮的炮管,其下更是被半米厚的弧形混泥土牆體給包圍了起來,只留下了幾個瞭望用的觀察口,用以觀察敵情。

  而整個炮台,就只有半弧形混泥土牆體的後面,有一條半米多寬,供炮兵進出炮台掩體的通道。

  而平時,所有的炮彈以及火藥,都預先儲存在了炮台裡面,甚至於,在炮台裡面,還專門開闢了一個空間,供操作和使用火炮的炮兵休息使用,並且還儲存了一定量的水和乾糧!

  極端情況下,炮台里的炮兵,甚至可以憑藉火炮堅硬結實的炮台,堅守三五天,甚至可能更久!

  當然,那真的只是在極端的情況下,周圍的陣地已經完全丟失,只憑藉著炮台里的炮兵和儲存的幾把步槍,單一的炮台,又能夠堅守多久呢?

  就算攻不進去,只要困住炮台,炮台里的人跑不出來,就只有死路一條——要麼投降,要沒被困死在炮台里!

  城防炮由於炮台固定,射程較遠,射擊精度跟野戰炮比起來,還是相對較高的,基本上炮彈落到什麼地方,練上幾炮後,炮兵心裡也就都清楚了!

  但同樣的,也正是由於炮台固定,而且炮身比較重,幾乎沒有什麼機動性,所以城防炮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射擊死角太多,除了在炮彈落點的狹小的攻擊範圍外,其餘的地方,幾乎都可以被認為是炮台的射擊死角!

  後世的炮台,即便是固定炮台,其實都還是可以旋轉的,以減少射擊死角,增加攻擊範圍。而讓炮台動起來的方法,其實也很簡單,只要將炮台放置到一個可以旋轉的炮座上即可,後世的坦克以及自行火炮,都是使用的這種方法。

  只是,在徐光啟設計的炮台中,在使用了大量的混泥土材料後,以萬斤級的紅衣大將軍炮為例,整個炮台的總量,至少在一千噸以上!

  以大明朝現有的生產工藝和科技水平,要製造一座一千噸重的炮台可以,可是要製造出一個能夠托起一千噸重的炮台,並且還能讓它動起來的炮座,還有些困難!

  至少,在大功率的機械動力裝置,發動機也好,電動機也罷,沒有被生產出來之前,是幾乎沒那個可能的!

  在崇禎元年十二月底的時候,朱由檢曾經視察了廣渠門外修築的那八座用以放置一門萬斤級紅衣大將軍炮以及兩門五千斤級的紅衣大炮和五門一千斤級的紅衣炮後,朱由檢就已經發現了這個缺點,並且當時就詢問了緊跟在自己身邊的徐光啟,有沒有解決的方法,可以讓整個火炮動起來,以增加射擊範圍,減少射擊死角。

  而當時,徐光啟自然是不可能馬上拿出解決方案的,朱由檢也並沒有讓徐光啟立刻馬上拿出解決方案來,只是提供了一個研究的方向而已,剩下的事,自然就有徐光啟和內閣火器局的那些大匠們去解決了!

  自從蒸汽發動機的製造工藝被解決之後,朱由檢就發現,其實自己根本不需要事必躬親,什麼事情,都靠自己想明白搞清楚之後,再讓工部和內閣那些工匠去研究,根本沒那個必要!

  當初朱由檢以先皇兄朱由校的名義,將一份殘缺不全的蒸汽發動機的圖紙,交給了工部通州造船廠的總經理宋應星,讓他去解決鐵甲船的動力的問題。

  當時朱由檢給宋應星的那份發動機的圖紙,其實也是不全的,還有很多,甚至可以說很嚴重的問題,還沒有解決,朱由檢自己也沒有完全搞明白弄清楚。

  但是,宋應星和通州造船廠的那些工匠們,在拿到圖紙後,在崇禎元年十二月底的時候,竟然就真的給朱由檢弄出來了一台實際可用的蒸汽動力機來!

  沒錯,是蒸汽動力機機,而且在十二月底的時候,通過每四個小時停機加水、冷卻半個小時的方式,連續正常運轉了五天四夜,幾乎沒有多大機械故障的實用型蒸汽動力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