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張維賢的顧慮

  衛所制的利弊,這些天,朱由檢也已經考慮過。跟前朝,或者說,跟歷朝歷代實行的兵制來看,衛所制在大明立國之初的時候,還是有一定的先進性的!

  不過,在經過了兩百七十多年的發展之後,衛所制的弊端也已經慢慢的凸顯和暴露了出來,可以說,到現在,衛所制已經是弊大於利了!

  來源於府兵制的大明地方衛所制度,雖然在大明立國之初,的確起到了穩定地方,鎮撫地方的作用。

  但是到了現在,幾乎沒有任何流動的地方衛所,已經漸漸的發展或者說頹敗成了地方上的一個腫瘤、惡瘤!

  地方衛所兵制體系龐大,指揮體系臃腫,而起還指揮混亂,地方衛所兵疏於操練,裝備落後,戰鬥力不強,甚至於連面對地方流寇匪徒的時候,都只能望風而逃!

  再加之上地方衛所世襲的千戶、百戶等世官,慢慢的依託衛所兵力,發展成地方豪強,又在衛所兵力戰鬥力低下之時,剋扣糧餉,甚至是虛報瞞報,吃空餉等等,導致進一步的腐敗墮落!

  如此種種,地方衛所的戰鬥力,就顯得更加的低下,甚至於有的地方的百戶所、千戶所,完全就處於荒廢無用的狀態!

  也難怪,在遼東前線與韃子對抗的明軍中,絕大多數都是募兵而絕非地方衛所兵了!

  在另外那個位面時空中,雖然朱由檢沒有詳細深入的了解過,但大概也知道,府兵制度,或者說衛所制,在明朝之後,就幾乎消失在了華夏的歷史長河之中。

  而在清朝初期,雖然滿清貴族實行八旗兵制,將滿人、蒙人,甚至是漢人,都分別編入了滿八旗、蒙八旗和漢八旗之中,差不多也是實行的軍戶制。

  但是到了滿清後期,這種軍戶制同樣已經處於嚴重的腐敗墮落的地步,八旗兵同樣也是連一丁點的戰鬥力都沒留下。

  以至於清朝在對內鎮壓農民起義,對外對抗外國侵略者的時候,也同樣不得不依靠募兵,招募鄉勇和綠營,後期更是編練新軍。

  而且,也正是因為清朝開始編練新軍,華夏才真正開始掌握了一支現代化的軍隊,而且也正是在清朝編練的新軍的基礎上,才實現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革命目標,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最後更是打造了一個新的華夏中國!

  而在另外那個位面時空中,包括華夏在內,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國家,甚至可以說是全部的國家,都是實行的募兵制,只不過有些國家實行的義務兵役制,有些國家實行的是強制兵役制罷了!

  而不管是義務兵役制,又或者是強制兵役制,都沒有說當一輩子兵的,也沒有父父子子,生生世世都是當兵的!

  也就是說,在另外那個位面時空中,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實行的是府兵制,或者類似於府兵制這樣的兵制的!

  可見,也只有募兵制,只有『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才能夠真正的保證一個國家,一支軍隊的戰鬥力!

  李邦華的《請改京營兵制疏》,朱由檢最看重的,也正是招募新勇這一條,至於其他的軍事指揮體系和編制什麼的,在朱由檢看來,那都是細枝末節!

  真正決定一支軍隊戰鬥力的,不是軍事指揮體系,也不是多大,或者多小的編制體系,而是這支軍隊的裝備水平、訓練水平,以及將他們武裝和組織起來的思想體系,那才是最重要的!

  至於李邦華在奏疏條陳中所說的,恢復前宋時的軍事指揮體系和編制也好,還是繼續沿用太祖定下的衛所指揮使司的指揮體系、編制也罷,其實都沒什麼打緊的!

  李邦華的《請改京營兵制疏》的內容,英國公張維賢其實早就已經知道個大概了,而且這幾天,張維賢也一直在思考這份奏疏條陳會給他,或者說給大明軍方帶來什麼樣的後果,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御營兵制改了,大明的宗親法度也要改了,而且,大明太祖立下的法規法度,甚至包括《皇明祖訓》,眼見著也已經要被篡改得面目全非了,而且是不能不改!

  就算文武百官還想要用《皇明祖訓》來作為遮羞布,或者是不是的拿出來『勸諫』天子一番,讓天子不要胡作非為!

  可是在天子搬出太祖舊法,要以剝皮實草的方式,對待貪污紋銀六十兩以上的貪官污吏時,滿朝的文武大臣,就只能乖乖的低頭服軟!

  不服軟也不行啊,這個口子一旦開了,說不定什麼時候可就會殺到自己的頭上來呢!

  可以說,皇帝實行新政,已經是確鑿無疑的事情了!而在這種情況下,李邦華遞上來的《請改京營兵制疏》,對於皇帝來說,簡直就是瞌睡來的時候,有人遞上來的枕頭啊!

  皇帝現在恐怕正不知道找什麼藉口,對帝國的軍事制度進行改革呢,李邦華在這個時候遞上來的《請改京營兵制疏》,可不就是皇帝夢寐以求的大好時機麼?

  因此,就跟御營兵制改革一樣,或者,就跟更改太祖舊法,《皇明祖訓》一樣,京師三大營的兵制,那是不改都不可能了!

  只是,京師三大營,上至總兵、參將,下到普通一兵,有很多都是京畿,甚至是北直隸一帶的功臣後裔,或者乾脆就是世家勛貴之子,被送到其中鍍金的!

  真要對京師三大營進行改革,觸及的可不僅僅只是京師三大營中那在籍的幾萬,十幾萬兵丁的利益,而且還會涉及,包括張維賢在內的京師其他世家勛貴的權力和利益!

  可以說,京師三大營,絕對屬於一塊硬骨頭,張維賢也不知道,李邦華選擇京師三大營作為最先改制的對象,到底是因為他頭硬呢,還是因為太傻?

  京師三大營所涉及的利益關係,就連自己這個英國公,總督京營戎政,都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敢過多的干涉,李邦華,他又憑什麼,覺得自己一定能把京師三大營給弄好了?

  又或者說,這一切,都是大明帝國的皇帝陛下,在背後暗中指使?

  然而,不管是哪種原因,李邦華的這道《請改京營兵制疏》送到御前之後,京營兵制的改革,就可以說,已經拉開了帷幕了!不管張維賢是贊成也好,反對也罷,京營兵制,都一定會發生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