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九章 招數!

  武英殿

  散朝之後,朱雄英這臉上就一直陰著。【,無錯章節閱讀】尾隨而來梅殷、劉璟、鐵鉉,及藍玉、徐允恭、常升皆緘口不言,誰也不敢在這個時候觸皇帝的霉頭。

  可問題依然是突出的,燕、荊二王之亂,已經把藩王領兵干政之問題,推到了風口浪尖。事關社稷,牽一髮而動全身,既然有了新的歧義,自然要慎重對待。

  敲了敲桉子,朱雄英沉聲問道:「那幾個御史是怎麼回事?」

  都察院的那幾個御史,比劉廌、楊士奇都積極,以他們的資歷、品級,就算倒出來一些實權職位,也輪不到他們啊!

  當過左都御史的劉璟熟悉底細,解釋了一下,那幾個御史都是洪武末期考上來的進士,皆是浙東的才子,父祖輩也是浙東文官的中堅力量。

  他們一直跟著楊靖辦差,雖然沒什麼驚人的政績,但也算是中規中矩。這段時間,楊閣老的身體不太好,一直在府中養病,卻不想他們頂風站了出來。

  劉璟的父親-劉伯溫,也是浙東集團的大老,對浙東集團他還是了解的;先帝在時,浙東集團被打壓的太狠了,他們一直渴望,重新恢復建國初期的話語權。

  文人嘛!多少都點小心思,對他們來說,皇帝怎麼做他們都覺得不平衡!尤其是馬上皇帝,與武將們走的近,就更招人置喙了。

  「就算陛下把一碗水端平了,他們也會覺得不平衡。直到陛下把文官們抬的高出一大截,他們才會覺得一般高了。」

  「說好聽點,這是士大夫的尊嚴,說不好聽的,就是矯情。」

  劉璟這話切中要害,就是矯情!藍玉也抱著膀子吐槽一了一頓。過去,他們領兵在外,甭管打多大的勝仗,回朝之後便總有人挑毛病。

  是,藍玉承認,包括他自己在內,多多少少都有點毛病。可這武將,自古以來就是這樣的,粗獷、短視,也沒什麼學問,沒文官那麼知書達理。

  要是武將都曉經典、通文墨,都去考進士了,誰還把腦袋系在腰帶上,掄刀子去玩命!武將是要管,可不能成為文官撈取政績的資本。

  藍玉認為,文官真有本事,那就學學鄭士元,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廓清一地的官場。錙銖必較,投機鑽營,那就別當官,去當個商人好了。

  「涼公之言甚是,這整飭藩王,如何整飭是朝廷的大事,關乎社稷。的確不該把文人的功利,摻和到裡面去。」

  鐵鉉覺得如何處理藩王,不宜操之過急,一步到位固然好,可不僅影響大明的整體防務,更會影響到地方權力結構。

  是,平燕大捷,皇上的威望無以復加,就算把諸王的權力一股腦的都收了,也斷無人敢反,更何況皇上手裡還握著楚王等支持者。

  以鐵鉉的意見,這藩王領邊事、政務可以取一個居中的法子。既照顧了諸王的體面,更能為朝廷帶來實惠。

  朱雄英點了點頭,沉聲言道:「鼎石,有什麼具體的想法,你可以暢所欲言,不必有什麼忌諱!」

  雖說是疏不間親,但為君上社稷計,鐵鉉還是有些想法的。就拿戶部尚書王純卅在奉天殿算的那筆帳來說,就值得深思。

  諸藩王的開支,不僅在那些開銷上,他們的三護衛,亦是由朝廷劃撥軍餉。諸藩王的三護衛,少則數千,多則將近兩萬。

  既然三護衛是諸王的直屬部隊,那一應的開支,就該由他們自己負責。諸王是什麼脾性,大夥都清楚,錢花在自己身上,那是一擲千金,絕不心疼。讓他們自掏腰包,養這麼多軍隊,那肯定不願意。

  誰不知道軍隊就是個永無盡頭的無底洞,沒仗可打,用來看家護院,誰願意花這麼多錢。

  不用朝廷說,更不用皇帝拉下臉來與他們較真,只要戶部將軍餉轉嫁到他們身上,他們自己就得上書,請求削減三護衛。

  「鐵鼎石這話實在,也實用!塞王也好,其他的親王也罷!平燕之戰,錘鍊出了幾十萬野戰精銳,今後朝廷作戰,也沒藩軍什麼用武之地,這樣最好!」

  常升身上還兼著軍事學院的差事,平燕之戰,學院也是順風順水的打了一仗,一些學兵已經表現出了非凡的天賦。

  常升相信,隨著一批批學兵分派到各都司任職,朝廷對軍隊的掌控力,將更上一個台階。

  軍隊既然不成問題,那其他的,是問題也不算了。鐵鉉覺得,具體內容大體可分為三項。

  三護衛在前,其次就是改良現有分封的制度,可以借鑑漢室的推恩令,甭管爵位傳多少代,都在現有親王、郡王擁有的食邑中分割,朝廷不在承擔過多的負擔。

  說到俸祿,大明朝的皇室子弟享受的待遇,是歷朝歷代最優厚的。可以適當的減少一部分,皇室地位再尊崇,也不是傾盡國力來養。

  「臣攏了一下朝廷各項支持。自永誠元年到二年,宮廷一年的支出,都不夠養活三個親藩及附屬郡王的。」

  「花的錢比皇上都多,還有王法嗎?把這本帳甩給諸王,他們還有什麼好說的!」

  鐵鉉的話,諸臣當然自然是沒有意見,而最後一條是諸王干涉地方政務之權。這一條也是今日朝爭的重點,既然不使諸王不法干政,也要防止地方官吏攏權,是個難題。

  對此,劉璟也適當的發表了自己的意見:「既然偏向哪兒一頭,都難免顯得偏頗,所幸那就對半來,誰都別閒著,誰也都別抱委屈!」

  怎麼對半分呢?地方官全權處理地方事務,諸藩王享有監督權限,且賜擱置之權,許專奏之後,再行決議。

  這藩王呢!畢竟皇帝的叔伯兄弟,光削權,一丁點權力不給,一點面子不讓,他們鬧起來也不好看。所以,就在這監督權做文章,給他們點甜頭。

  「皇上,該爭的地方爭,該讓的就得讓。而且,有諸王宗室子弟監督地方,也算是多一雙眼睛。」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