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言可省時休便說

  劉翰文接話道:「既然被封為親王、郡王的宗室只需要一二代人便過得不是特別榮華富貴,跟最開始的藩王待遇天差地別,我們又何必跟他們過不去?

  豈不知祖宗成法不可亂變,何況這還是太祖高皇帝百般思索後自行更改的成法?

  若太祖高皇帝沒有改過也就算了,他老人家經過百般思索後改成了如今這樣,我們再改,豈非不忠不孝?

  再者說了,皇上自己也有親兄弟和子嗣,難不成他們將來都不要分封了,全都直接變成平民?

  當年太祖高皇帝和斌王改革時已然說了,即是皇室,當有皇室之尊嚴,不能讓他們過得太慘,且若是其實有才能,也不必過分忌憚,可准其參軍或入朝為官。

  事實證明,這樣的方式很好,我聽聞周王在兼了個農部主事的官職後,一直在走南闖北的鑽研植物栽培和藥物藥性等,其所編纂的幾本書便是拿來跟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等一起比較,那也是不差太多的。

  朝中如今也有不少位太宗文皇帝的兄弟的子侄在做官,像你們禮部,好像就有一位員外郎是皇室宗親吧,論關係,他跟皇上還是堂兄弟。」

  黃子澄反駁道:「劉大人此言差矣,我們可沒說所有藩王及其後代都該削,也沒說太祖和斌王制定的藩王制度有問題。

  我們更擔心的是這些人聯合起來,因此想要打擊其中的有野心者,並不涵蓋全部。

  再者,我們的主要目標也不是那些非世襲爵位的宗室,而是如同燕王、澳王等世襲王爵的宗室,對皇帝威脅最大的就是他們!」

  方孝孺幫腔道:「是啊,劉大人你不要聯想太多,你說的那個皇帝的堂兄弟我認識,我到禮部當尚書後還曾多次與其探討過四書五經,知道他是個博覽群書又有志報國的大好青年。

  關鍵他跟周王有些相似,並不熱衷於權勢,儘管他早就通過了宗人府考核,在先帝那裡領了個郡王爵位,但最大的愛好也就是收藏瓷器罷了。

  甚至他就連王妃都只有一人,夫妻共同孕有兩子罷了,和秦王、晉王等有極大區別!」

  一直在聽講的伍超風摸了摸鬍子,站起來說道:「劉大人的意思本官多少能夠猜到一些。

  以大明如今的版圖和國力,地大物博,外無強敵,只要朝廷和各地官府少些動作,讓百姓休養生息,好好生活,只需十年,國力必然踏上一個新的台階,二三十年後怕是更能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盛世。

  因此,只要我們穩著點,大明絕對是亂不了的,反倒是我們很可能越做越錯。

  藩王的話,最有威脅的就是蒙古四王,最讓人無可奈何的是澳洲的澳王,可是以他們的實力,怎敢在太歲頭上動土?

  不如由得他們去吧,何必非要把手伸的那麼長?

  若是一不小心將他們逼反了,那反而不好,若是草原因此分裂,澳洲自成一國,我等可就都是千古罪人了。

  最關鍵的是,太祖高皇帝定下的藩王制度給了他們部分自由,也給了像這位在禮部當員外郎的郡王自由,他們這些人就是宗室的標杆,是給後來人當榜樣的。

  那些宗室一看自家的爵位逐代遞減,幾代之後更是有可能徹底淪為貧民,豈能不奮起直追,建功立業來封妻蔭子?

  若我們因為他們功勳卓著、勢力強大就不管不顧直接削藩,那其他宗室肯定是人心惶惶,失去鬥志,這絕對有違太祖高皇帝的期盼。」

  由兵部一個小小主事一躍成為兵部尚書的丁鎮鼎這時也開口道:「武都督的話下官很是贊同,大明如今的發展是不錯,幅員遼闊,可總有一天大明現有的土地會不夠用,保持進取之心這很重要。

  而皇帝以國為家,皇室乃是天下人的表率,因此保持一部分具有進取之心的宗室藩王很有必要。

  以蒙古四王為例,這些年他們不斷在草原上犁地,搶奪下來的馬匹、牛羊等全都分了相當一部分給朝廷,餘下的用不完吃不完的也都比較便宜的通過商隊賣到了內地。

  我記得很清楚,洪武十年時大明大部分百姓還連一天三頓飯都吃不起,逢年過節才能吃一點豕肉,可如今呢?

  家家戶戶都吃得起牛肉了,就算不能天天買,頓頓吃,三五不時吃一頓是沒問題的吧?

  這固然跟大明的文治越發健全、三代先帝任命官員目光獨到有關,也跟大明不斷在向外擇取資源有關,這是我們所不能否認的!」

  齊泰反駁道:「你們說的雖然有道理,但並不全面。

  是,藩王留著有積極影響,如果他們不造反而是誓死效忠的話,大明會越來越強大,有為的宗室會越來越多,大明的疆域會越來愈大,甚至將來可能整個草原都是我們的。

  可是我在蒙古做了十幾年官兒,我太清楚蒙古四王的能力和影響力了,若不對他們進行約束,一旦他們起了歹心,數十萬人馬隨時都可以不經過五軍都督府和兵部就直接南下,若是不中途對其進行阻攔,他們幾天就能殺到京城,威脅到皇帝和百官的性命。

  換言之,藩王忠心,則大明越發強大,你好我好大家好。藩王若是不忠心,則皇帝皇位不穩,甚至性命不保。

  兩者孰輕孰重,這還用比較嗎?作為臣子,我等自然是要一切以皇上為先,不能冒半點險。

  說白了,大明是否保持過去三十多年的進取之心以及將來是否更加強大不是最重要的,皇帝的身家性命和皇位穩定才是重中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