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今日果然如此

  當顏子瑜、伍超風等一開始追隨朱允炆的五位重臣一起出現在武英殿中,見到方孝孺、李景隆、黃子澄、仁義侯、齊泰都在,卻再沒有其他臣子時,他們立刻意識到,這次要議論的事恐怕不是一般的大事。

  十人互相行禮寒暄了幾句,便都各自在一旁站定了,心中各自思索著,偶爾交流也是用眼神。

  從他們的站位不難看出,他們是隱隱分作三派的。

  第一派當然是齊泰、黃子澄、方孝孺這三大名臣了。

  第二派則是朱允炆在潛邸時的五位老臣。

  第三派嘛,則是地位略顯尷尬的仁義侯和曹國公李景隆。

  之所以地位尷尬,是因為仁義侯畢竟是歸化的琉球人,此前一直沒有進入大明高層,至今也不是很被『本地人』接受。

  李景隆則是純純的被皇帝特赦的罪犯,當年其一戰連累數萬將士慘死、還差點因為保護虎蹲炮不利而被東瀛逆襲的事兒是其一生都沒法抹除的傷疤和污漬,朝中不少大臣都拿其當笑話看,背地裡沒少指指點點。

  他二人都不受待見,也就自然而然的暗中走到了一起,隱隱與其他官員對抗著,爭取著自己的權勢和利益。

  等了片刻,皇帝過來了,眾人連忙行禮。

  「諸位愛卿免禮,都坐吧。」朱允炆笑道。

  武英殿有給大臣坐的凳子了?

  就算是以前內閣大臣經常過來一起辦公時,那也只有幾個跪坐的蒲團和矮桌罷了。

  皇帝為何有此一說?

  齊泰他們正疑惑著,一幫太監過來了。

  他們兩兩一組,抬著高大的太師椅和茶几,不一會兒就在龍案下方擺了兩溜凳子,每兩個凳子中間還擺了個茶几。

  又有宮女過來奉上茶水和點心,直接將其布置成了一般人家客廳的樣式。

  齊泰、方孝孺、黃子澄可喜歡這種優待了,紛紛露出笑臉。

  皇上是愛我們的啊!

  李景隆和仁義侯不置可否,說不上高興或不高興。

  二人在乎的地方根本不在這上面。

  顏子瑜等五個潛邸時的大臣則是紛紛皺眉。

  歷代皇帝費盡心機好不容易才提起來的君權,這就要輕易放掉嗎?

  大臣若是奏事時能在皇帝面前大咧咧坐著,將來會不會就有可能直接犯上作亂?

  君子不重則不威啊!

  「皇上,這不妥吧,我等站著就可以了,還是把凳子去了吧。」新任工部尚書劉翰文抱拳道。

  朱允炆擺了擺手:「周朝之時,莫說君臣同座了,就是同榻而寢也不算什麼,而周禮就連孔老夫人他老人家也十分推崇,何以到了大明就不行呢?此事無需再議,都坐吧。」

  「這……。」劉翰文還要說什麼,顏子瑜往前走了兩步,似不經意的撞了他一下,他微微一怔,這才住嘴。

  眾人陸續落座後,朱允炆問道:「黃愛卿,你讓朕召集重臣議事,不知要議的是什麼事?」

  「乃是削藩之事!」黃子澄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說道。

  朱允炆吃了一驚。

  其他人也紛紛轉頭看向他。

  「黃大人,你終究還是提了這一茬啊!」齊泰苦笑道。

  黃子澄道:「齊大人,削藩之事你我曾一起商議過,你是支持我的吧?」

  「是。」

  黃子澄笑道:「皇上,諸位大人,你們聽見了,削藩之事不是我一個人的主意,齊大人也這麼看,我們都認為削藩之事已經迫在眉睫,不得不做。」

  朱允炆問道:「為何呢?」

  黃子澄看向齊泰:「齊大人,此事還是請你來做說明吧,你曾在蒙古為官多年,說的話可信度高。」

  齊泰點頭,接話道:「既然黃大人把話說開了,臣也就有話說話了。

  不錯,藩王之危害很大,大明必須儘快將其根除,否則後果難以想像。

  以蒙古四王為例,他們各自駐紮於太平、太安、太和、太寧四城,麾下各有數萬直轄的精兵猛將,又有隨時出兵去草原上犁地的權利,在當地可謂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

  哪怕是蒙古左右布政使,做什麼事都得看他們的臉色,何況底下的府縣和老百姓?

  他們又把持著四城面向草原的關卡出入之權,一應經商、外交、放牧等事宜雖說不都要他們許可,但若是他們以外敵來犯的名義關掉關卡,除非皇帝下旨,否則誰也沒法讓他們改變主意。

  他們又跟草原各大部落都有聯繫,若想買馬,數月之內便能購買來數十萬匹良馬,之前先帝去澳洲,斌王徵調良馬過去充當腳力,其中一半的良馬便是四王在短時間內湊出來的。

  其他藩王且不說了,若這四王有心作亂,以他們的兵力和遠超內地的騎兵後勤補給,大位換人也未可知啊!

  更何況藩王遠不止他們四個,這二十餘年裡,陸陸續續分封出去的藩王多達數十位,他們有的是太宗文皇帝的兄弟,有的是子侄,有的是孫子輩兒,有的遠據澳洲,稱王稱霸,有的坐鎮東瀛、呂宋、印尼,朝廷鞭長莫及,有的在內地占據一州,在就藩之地要風得風,要雨得雨,哪怕是最差的,也有一整個村子上千口人歸其調動,這……太危險了!」

  朱允炆樂了:「怎麼宗室里還有隻鎮守一個村子的人?」

  禮部尚書方孝孺道:「啟稟皇上,按照太宗一朝由太祖高皇帝和斌王一起制定的宗室管理條規,唯有皇帝的兒子和兄弟可以封王,其後代則按照推恩令逐步遞減爵位。

  除斌王、燕王、澳王、靖江王等少數世襲王爺外,其餘王爺的爵位會一代代變小,而就算是斌王等幾個王爺的爵位不會降低,其子孫也不是個個都襲王爵。

  以斌王的爵位為例,若其長子繼承,則其餘子只能封郡王,其餘子之子則只能為鎮國將軍。

  眼下大明的宗室看上去還是很風光的,但實際上許多宗室的未來並不好,以靖江王為例,其於建文九年崩逝,其嫡子朱贊儀於同年襲爵,而其其餘子為鎮國將軍,俸祿不說微薄,但刨去開支,所剩也不多,常常需要靖江王貼補。

  靖江王深知授之以漁不如授之以漁的道理,故而在數年前曾向先帝請旨,准其胞弟就藩一地,一則為皇室鎮守地方,二則多掙些俸祿。

  後經宗人府考核,准了其中幾位鎮國將軍為一地鎮守。

  而其中有位鎮國將軍在任上玩忽職守,因此曾被斌王下書警告,將其鎮守之地一縮再縮,如今已經只能鎮守一村之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