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繁采寡情,味之必厭

  「顏愛卿,你繼續上奏你所調查到的人才吧。」朱允炆道。

  顏子瑜道:「是。臣第三個要舉薦的乃是前曹國公李景隆。」

  「李景隆?已故岐陽王李文忠之孫?」

  「是。」

  「東瀛一戰時,他不是被皇爺爺貶為庶人,流放邊疆了嗎?」

  「是啊,他被貶至今也有一二十年了,而當初他之所以被貶,和斌王關係很大。

  和齊泰、黃子澄一樣,李景隆向來對斌王也意見不小,這樣的人最適合此時的朝堂,只要讓他坐上高位,他必然對斌王一黨死咬著不放。

  而且李景隆本身並不是沒有本事的人,作為岐陽王李文忠的嫡長子,他的帶兵能力在二代中十分突出。

  且岐陽王李文忠在軍中的影響力不在開平王常遇春、中山王徐達等人之下,若李景隆回歸,便可分走相當一部分軍心,達到制衡藍玉、常茂等人的目的。」

  朱允炆連連鼓掌:「好,這個人選選的好,那便傳朕的旨意,免去李景隆一切處罰,恢復其曹國公爵位,並著其擔任騎軍都督府右都督。」

  顏子瑜繼續道:「第四人是方孝孺,此人在士林中的名聲就不必臣說了,皇上比臣還要清楚,如果把他籠絡過來了,天下士子之心便最起碼有一半會站在皇上這邊。

  而他雖然是宋濂弟子,斌王的師兄,但多年來二人並不親近,斌王甚至對他頗為疏遠,似乎是有些嫌棄。

  因此,也無需擔心他會偏幫斌王,若是其能夠狠下心來,說不定還是對付斌王的一個最佳人選。」

  朱允炆點頭:「方先生的文才,朕幼年時便心嚮往之了,可以,著其接任禮部尚書之職。」

  顏子瑜張了張嘴,有心告知禮部尚書現在是宋璲在當,而宋璲是宋濂之子,更是之前舉薦方孝孺當官的恩人。

  但顏子瑜又擔心皇帝心裡有數,是故意這麼安排,若是貿然開口,會惹皇帝不快,左思右想後,還是選擇了閉嘴。

  「愛卿,接著說啊?」

  「是。微臣認為第五個值得一用的人乃是仁義侯。」

  朱允炆愣了下:「仁義侯?大明有這麼位侯爵嗎?」

  顏子瑜介紹道:「仁義侯乃是二十餘年前主動投靠大明的琉球國的三國王之一,原來的爵位是中山王,後太宗文皇帝命斌王去談判,將一國公、二國侯三個爵位分給了三王,仁義侯當時雖然是三國中實力最強的國王,但被斌王算計,只當了個國侯,因此心裡一直耿耿於懷。」

  朱允炆瞭然道:「如此說來,這也是一個註定不會跟皇叔站到一起的人,那就也提拔他出來做事吧,你有何建議?」

  顏子瑜道:「當年仁義侯就年紀很大了,早在十餘年前,他已然抱憾而終,如今的仁義侯是其長子。」

  「長子也行啊,父債子償,父仇子報嘛,只要他能幫朕對付皇叔及其黨羽,朕照樣肯用。」

  「是。第二任仁義侯早年間曾在中山國負責訓練和率領水軍,頗通水戰。

  只不過其乃是歸化之臣,地位尷尬,不適合帶兵,因此空有一身本領和抱負,卻沒有用武之地。

  若皇上要用他,臣建議可以從這方面入手,則其必然感激不盡,赴湯蹈火。」

  朱允炆笑道:「那不是正好嘛,著其接任水軍都督府右都督,領上將軍銜。」

  「是,皇上英明。」

  朱允炆掰著手指頭算了下:「加上這五人,朕手底下得用的重臣足有一二十人了,有爾等輔助,何愁大事不成?等你們陸續取代皇兄手下的重臣,朕便可以高枕無憂了。」

  伍超風至今還記恨朱七牛先前把他捉拿捆綁的仇,趁機問道:「皇上,所謂治水先治源,我等固然可以陸續取代斌王一黨的那些重臣,可最關鍵的還是斌王,不知我等該如何對待他?是否要搜尋一下他的罪證,將其徹底打倒?」

  朱允炆猶豫了片刻,眼神不斷變換,最終搖了搖頭:「不必了,皇叔為大明鞠躬盡瘁,立功無數,他該有個好的結局,且讓他在一旁看著吧。

  我們這些曾經被他看不起的人,就一起好好打起精神,做出一番事業來,證明自己的價值,旁枝末節的事就別拿來分心了!」

  「是。」

  ……

  斌王府,剛一回來,朱七牛立刻在書房裡一連寫下了好些份紙條,每個紙條上都是相同的一個字——退。

  命人將其依次送去交給萬三重、周光、余錢、孟毓崇等人,朱七牛又親自將書房裡有關政務的公文、書籍等全部收了起來。

  如此,書房可就只是書房了。

  「累了這麼久,終於可以歇一歇,靜看雲捲雲舒了!」斜眯了一眼院中某處灌木叢,朱七牛伸著懶腰說道。

  往院中樹下的躺椅上一躺,朱七牛在腦海中思索起了跟朱允炆的對話。

  「看得出來,允文很想做出些事業來,證明自己不是個庸人,也證明他皇兄沒看錯人。」

  「但是嘛,他未免過於天真和紙上談兵了,話術也太差。」

  「這樣的性格放在一個王爺身上,倒是可愛,可放在一個皇帝身上,卻只會顯得可笑。」

  「讓我效忠,想法本沒錯,也不是一定就做不到,若他願意自斷一兩根手指,再好好去雄英的墳前跪著賠罪,百般懇求,我還真就不介意讓他多做幾年皇帝。」

  「可惜啊,他只想單靠嘴遁達到目的,掩耳盜鈴,未免幼稚,說到底他終究只適合當一個閒雲野鶴、談詩論道的王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