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養寇自重,郡縣高麗!

  第269章 養寇自重,郡縣高麗!

  建州女真族。

  就分布在牡丹江、綏芬河及長白山一帶。

  李成梁撒出那麼多斥候探查,不說將這一帶土地一寸一寸翻過來,但也不該一點殘餘女真族人的蹤跡都找不到。

  戚繼光、俞大猷來到了輿圖面前,直接展開了推演。

  兩個人以旁觀者的角度,對整個建州女真族的地盤進行思考,越思考,越覺得不對。

  打仗是雙方的。

  尤其是這種只分敵我的戰場,整個女真族都站在了大明朝的對立面。

  遼東軍需要龐大的軍餉開支,而女真族軍、女真族人也需要軍餉開支、生活開支。

  儘管女真族軍、人是本地人,是遊牧騎兵,他們的開支要比遼東軍少,甚至少得多。

  但遼東軍的背後,是坐擁萬里疆土的大明朝廷,而女真族軍的背後,卻什麼也沒有。

  女真族軍、人,一樣也要水、草、糧,而遼東軍已經把那一帶圍了個水泄不通,王杲、努爾哈赤卻依然能堅持,這代表有源源不斷的糧草在供給他們。

  女真族軍,就如同籠中困獸,遼東軍,就站在了籠子外面。

  那麼問題來了,只有獵人在場的情況下,誰在給籠中的困獸吃的?

  即便無法相信,但戰場就是戰場,戚繼光、俞大猷只會相信自己的判斷。

  李成梁,表面在對女真族犁庭掃穴,但背地裡,卻在養著女真族。

  「養寇自重」四個字,頓時浮現在戚繼光、俞大猷的腦海中。

  朝廷在養著遼東軍,而李成梁在養著女真族。

  「畜生!」

  俞大猷罵出了聲,望著輿圖,目光也從輿圖的邊緣逐漸往遼東軍所在駐地位置收縮。

  終於,在距離遼東軍駐地不到一百里的地方,戚繼光、俞大猷幾乎同時發現了一座隱藏於山水中的法輪寺。

  寺廟、古剎,向來是藏污納垢之地。

  「讓錦衣衛去查,如果有女真族人在那裡,便可以確定李成梁和女真族暗中勾兌,聯手向所有使了招『燈下黑』。」戚繼光心潮起伏道。

  他沒想到,剛接手兵馬大元帥之位,就出現了位養寇自重的賊將。

  俞大猷提醒道:「元敬,遼東軍或有反叛可能,不可不防。」

  哪怕沒有探查,他也可以基本確認李成梁懷有異心的事實。

  如此一來,與女真族勾兌的,是李成梁一人,還是遼東軍多名將領,亦或者遼東軍反叛了朝廷。

  要是就李成梁一人,那就簡單了,設計捉拿便是了,要是遼東軍多名將領心懷叵測,想要動手拿人就要謹慎了。

  要是遼東軍反叛,朝廷就必須要提前做應對了,從遼東到京城就兩千里,借著長城行軍之便,不消二十日就能叩京。

  京師保衛戰,嘉靖二十九年就有過一回了,絕對不能再上演第二回。

  「志輔提醒的是。」

  戚繼光後脊出現了冷汗,口乾舌燥道:「讓錦衣衛八百里加急急遞迴京,請聖上立刻關閉山海關大門以防不測。」

  山海關是天下第一重鎮,城堅池深,門戶一關,別說是數萬大軍,就是幾十萬大軍輕易也進不來。

  即便李成梁裹挾著遼東軍反攻京城,在山海關門前也只能望高而嘆,等其他地方的大明軍隊一到,就是叛軍的死期。

  俞大猷被這話嚇了一跳,連忙道:「元敬,還沒有嚴重到那個程度。」

  現今的大明軍隊,全部足餉足銀足糧足食,是建國二百年來從未有之的事,因此,所有軍隊的忠誠度是很有保證的。

  畢竟,有銀子花、有糧食吃,誰願意去和這樣的好日子過不去。

  縱然有將領的個人魅力非常大,但再大,也抵不過鼓囊囊的口袋、肚囊。

  遼東軍是有反叛的可能,但不大,讓山海關守將提高警惕即可。

  一旦關閉門戶,很容易打草驚蛇,讓李成梁狗急跳牆。

  戚繼光不是不知道這個,但初上任兵馬大元帥,又是謹慎的性格,使他不願意冒一點風險,但俞大猷的話,仍是起到了些作用,同意向朝廷通報危險,卻不必過多緊張。

  逐漸冷靜下來的戚繼光,慢慢展露出大元帥的睿智,道:「給朝廷上疏,讓朝廷下兩道命令,一道,讓遼東軍加快清剿女真族,二道,准許北原省建設軍團由西向東行軍,以策應遼東軍。」

  名為策應,實為監視,只要發生意外事件,北原省這六萬大軍就能下場解決遼東軍。

  和遼東軍那群打個女真族都費勁不同,北原省這六萬人,在征伐北虜時,前前後後歷經戰事數百場,有不少百戰之兵做骨,解決遼東軍不是什麼難事。

  這兩道命令,名義上是對李成梁戰情推進過慢的不滿,實際上也是對李成梁、對遼東軍的防備。

  俞大猷應允下來,但出於對五萬遼東軍將士的信任和身家性命,咬了咬牙,說道:「元敬,我想隨同押運的牛羊,秘密前去遼東,會會李成梁。」

  在嘉靖四十年以前,大明朝軍隊,尤其是邊軍,無論是東南軍隊,西南軍隊,或是九鎮邊軍,境遇都十分困苦。

  這些為大明朝流過血,為大明朝吃了無數的苦的普通將士,不能因為總兵官一人的行為而付出無法承受的代價。

  俞大猷想去遼東見李成梁,為其點出那法輪寺的所在,看看李成梁和遼東軍的反應。

  「志輔,這會不會太冒險了些?」戚繼光眉頭緊皺道。

  倘若遼東軍真發生反叛,俞大猷或許就回不來了。

  俞大猷是拿自己的命,去和遼東五萬將士的命賭一場。

  贏了,遼東和五萬邊軍無虞,輸了,大將軍的人頭與遼東一鎮俱失。

  值得嗎?

  俞大猷重重地點點頭。

  他可以隨意設計弄死一名駙馬都尉,是那李和恥辱,是皇家的恥辱,也是大明軍隊的恥辱。

  但他無法眼見幾萬將士遭遇險境,他是大明朝的大將軍,遼東軍,也是他麾下的將士。

  戚繼光沒有再勸,盯著輿圖看了許久,在那座半島上劃了個圈,緩聲道:「元敬,小心李成梁失敗後,叛逃高麗!」

  ……

  戚繼光、俞大猷在行動。

  李成梁也在行動。

  是日。

  一道奏疏落入內閣。

  遼東鎮總兵官李成樑上疏,疏中指出,在鴨綠江的對面,高麗國在接收女真族人,就是高麗國在幕後支持女真族,而女真族和還沒有完全覆滅,都因為高麗國。

  高麗國背叛宗主大明,故李成梁進言行兵襲取高麗,建置郡縣。

  簡而言之,李成梁以高麗國中有女真族人,懷疑高麗國支持女真族為由,要覆滅高麗國,納半島入大明版圖,將之設置成大明朝的一郡。

  奏疏先入玉熙宮,後轉落內閣,五位閣老,張居正、高拱、胡宗憲、李春芳、王崇古閱畢,為之沉默。

  好久,張居正張開了嘴,道:「依我看,這樣也挺好。」

  凡是大明朝的敵人,朝廷早就有了論調。

  北邊、東北方向,最大的敵人,是韃靼,想要的是大明朝錢糧,現在已經歸降。

  其次的敵人,是女真族,想要的是大明朝的命,現在正被犁庭掃穴。

  再往下的敵人,就是高麗國,雖然宗藩關係一直在,但小動作始終不斷。

  每到夏秋之際,就會偽裝成女真族軍對大明朝的邊鎮、邊民發動偷襲。

  而且,高麗國是真「偷」啊,事事都學華夏,但還不完全的學,什麼東西到了半島上,總要改一改再用。

  就比如那高麗語,便是從華夏語改的,然後說成是半島語言,改的不倫不類,連大明朝的方言都不如。

  屬於臭要飯的,要到飯了,用髒手在飯里翻兩下,對外說是自己做的飯,不是要的飯。

  將「此地無銀三百兩」「掩耳盜鈴」演繹的淋漓盡致。

  高麗國的存在,在張居正看來,是癩蛤蟆不要人,但膈應人,滅了就滅了吧。

  再就是,隨著錦衣衛對倭國石見銀山、佐渡金山的開採和勘測,更加確定這一銀一金兩個山礦儲量巨大,能很好彌補華夏貧銀、貧金的現狀。

  內閣在思考將倭國納入大明朝的實際控制當中,而高麗國,是個很不錯的大明朝軍事、政治延伸的地方。

  拿下高麗國,既能配合著大明朝內陸形成掎角之勢,對整個大明朝東北方完成掌控,又能隨時對倭國的形成「監護」。

  在倭國的問題上,內閣有個提案,那便是「倭國監護」,即不管倭國內政,但倭國外交、軍事都要由大明直接操控,大明要直接在倭國屯兵、練兵、駐兵,打破傳統的宗藩體系。

  然而,倭國孤懸海外,大明朝與之沒有直接接觸,很多手段無法施展開來,一旦高麗國納入大明朝版圖,那倭國距離大明朝土地最近的距離只有幾十公里,操作起來就要容易許多了。

  高拱聞言,立刻反對道:「界碑就在那,女真族人逃亡進高麗國內,就要高麗國為之陪葬,這未免太霸道了。

  況且,太祖高皇帝有祖制,高麗為我大明不征之國之一,妄動兵戈,既違天和,又傷國體。」

  太祖高皇帝之所以設立不征之國,是說「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不自揣量,來撓我邊,則彼為不祥。彼即不為中國患,而我興兵輕犯,亦不祥也。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切記不可」。

  換而言之,就在說這些小國國窮民弱,大明朝舉兵過去,恐怕連軍費都收不回來,這樣的地方,要之何用?

  值得一提的是,大明朝十五個不征之國中,高麗國排在了第一。

  不過,祖制,會隨著時間改變而改變,受到聖上對祖制「隨心所欲」的影響,朝臣們對祖制逐漸也隨心所欲了不少。

  有用的時候拿出來,和自己意見相左的時候就無視。

  而高拱不支持納半島進入大明朝疆域的原因很簡單,不願意花錢。

  拿下一個地方,要想真正掌控,就兩種方法,一種,強權鎮壓、施以教化,一種,全部遷徙。

  但第一種方法時間長,見效慢,明顯與大明朝騰飛的腳步不符。

  而第二種方法,在琉球國的內附,草原的歸降,幾百萬人的遷徙問題上,根據戶部計算,朝廷累積支出會在上億兩白銀以上。

  要是再拿下高麗,再將高麗國民整個遷徙,又將是上億兩白銀的支出。

  兼任戶部尚書的高拱,對「扶貧」異族的事絲毫不感興趣,一文錢都不想出。

  張居正望向了胡宗憲、王崇古兩位軍功封爵的閣老,專業事問專業人,道:「汝貞、學甫(王崇古字)你們怎樣想的?」

  胡宗憲沒有急著表態,而讓王崇古先來,王崇古點點頭,道:「高麗國,理應納入我大明戰略當中。」

  高拱更急了,王崇古壓壓手,示意他雖然很急但先別急,繼續道:「前些日子我和一位來自西洋的傳教士有過接觸,西洋人在繪製世界地圖時,將我大明朝和我大明朝有宗藩關係的小國翻譯成了「亞細亞洲」,並在位置放在了整個地圖的中部,簡稱「亞洲」,而高麗國所在的位置,就在東北亞,那裡對我大明戰略而言,是絕對繞不開的地方,早拿下,晚拿下,早晚都要拿下。

  但是,攻略高麗國的主將,我認為遼東鎮總兵官李成梁並不適合。

  這李成梁,身世要考慮。」

  李成梁的祖上,因躲避唐末變亂避於高麗,在李成梁的高祖李英時期,又從半島遷居到鐵嶺,回歸了華夏。

  高麗國,算是李成梁的半個祖地,雖說李成梁想進攻高麗,算不上什麼數典忘祖,但行為、手段的確下作。

  完成大明戰略的事,其他人也可以,李成梁,該專注眼前事才對。

  在一個女真族身上,浪費了這麼多兵力、人力、物力、時間、精力,要麼是廢物,要麼……

  胡宗憲接過話,說出了王崇古沒有說完的話,「我觀瞧李成梁這廝,腦後有反骨,此番上疏,恐有稱王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