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章 火耗歸公,違令者殺!

  第113章 火耗歸公,違令者殺!

  臨近八月十五。

  嘉靖四十年的京城出現了二十年來最熱的秋老虎。

  在往年這個時候,哪怕整個京城都沒有風,紫禁城由於得天地之風水,也會有「大王之雄風」穿堂入戶。

  可今年,一連十天,護城河的柳梢都沒有拂動過。

  除了后妃和二十四衙門的領銜太監居室有冰塊鎮熱,尚可熬此酷熱。

  紫禁城內其他太監宮女便慘了,長衣長衫得照規矩穿著,許多人的痱子都從身上長到了臉上,症候重的還生了癤子,腫痛潰癰,以致不能如常當差。

  尚藥司不得不又從外面急調了好些防暑藥,紫禁城內這才總算沒有熱死人。

  朱厚熜特旨,准許巾帽局動用幾萬匹薄綢給太監、宮女縫製了些單衣,又讓「凌人」將皇宮近郊山陰冰窟里的冰塊取了出來,分給太監、宮女以解熱感。

  無數太監、宮女對皇上是感恩戴德。

  而玉熙宮的門窗這時竟日夜全都開著,沒有動用一塊冰解熱,這在常人看來,真是不可思議。

  但當值的太監卻絲毫不覺得熱,更沒有見汗,渾身清涼。

  張居正內閣到來時,還不解其意,真正走進大殿,頓感清涼,連火氣都下去了。

  正如太監們所說,皇上是「神仙之體」,所居之地,自是冬暖夏涼。

  「臣等恭祝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

  張居正內閣異口同聲頌聖道。

  君臣奏對。

  朱厚熜照例會賜閣老們坐在矮墩上,這大熱的天,又是集體覲見,也就依照了往常賜座。

  「是不是哪個地方又發了災?」朱厚熜的聲音,在張居正內閣聽來忽遠忽近,若有若無。

  張居正連忙答道:「回皇上,除了北邊有些天旱,還說不上什麼大災,此來覲見,是由逸甫主導。」

  撇清干係。

  待會要是陳以勤發瘋與皇上起了衝突,可和他們仨沒關係。

  「這倒是奇了,陳以勤,你有何事?」朱厚熜的話像是從很遠的地方一下子灌進幾人的耳中。

  在一些朝廷大事上,內閣基本都由張居正、高拱主導,今兒個卻變成了存在感不是特別強的陳以勤,稀奇。

  陳以勤還是有內力的,居然提起了袍子,跪了下去:「臣啟皇上,今年兩京一十三省俱都豐收,糧價大跌,然穀賤傷農,臣以為當因時制宜,准許農家改種其他作物。」

  朱厚熜在咀嚼這番話。

  在旁伺候的黃錦立即說道:「閣老,皇上沒有叫你跪,還是起來回話吧。」

  說著,黃錦便過去攙他。

  在內閣的「狂傲」,在玉熙宮到底是收斂了些,陳以勤便借著這一攙之力,站了起來。

  沒有坐回繡墩。

  朱厚照抬眼望了些略顯尷尬的張居正、高拱、李春芳,直截了當道:「能鬧到御前,這麼說,內閣沒有達成一致,你們,不同意陳以勤的想法?」

  被皇上點了名,張居正不能再裝聾作啞,答道:「回皇上,糧價隨行而漲,隨市而跌,符合萬物自然的道理,臣等以為…」

  說到這裡時,張居正抬了抬眼睛,想看出皇上的喜怒,可皇上面無表情,只能道:「臣等以為不加以干涉為好。」

  很委婉。

  但立場明確。

  糧價屬於市場,漲跌與朝廷無關。

  朱厚熜慢慢望向了陳以勤,陳以勤正也淳淳地望著朱厚熜。

  朱厚熜點點頭,又搖搖頭,「穀賤傷農,陳以勤的擔憂有道理,而谷貴傷民,張居正你們的考慮也不無道理。

  但是,「豐年備荒,荒年賑災」的道理,朕想你們都明白。

  在洪武年間,太祖高皇帝曾設有「常平倉」,用以調節豐年過低,荒年過高的糧價,而這些一百多年來,鮮有豐年之時,諸地常平之倉幾近荒廢。

  而今豐年到來,常平之倉合該重啟,內閣之中,可否議過糧價多少利農利民?」

  一百多年的荒年。

  朱厚熜沒有給張居正四人解釋什麼叫小冰河時期,畢竟,在時人看來,天象、收成之好壞,皆與皇帝品德有關。

  以後的大明朝,必然年年豐收,不說被萬民所歌頌,但至少不會被罵。

  常平倉?

  這新鮮又不新鮮的名詞,讓張居正內閣一愣。

  這才想起來太祖高皇帝為了調節糧價準備的後手,那便是朝廷下場,收購民間的糧食,進行倉儲,碰到荒年的時候再用。

  如此,市場上的糧食少了,糧價就又上去了。

  但聽皇上的意思,不準備用市價收購民間糧食,而願意在市價基礎上增加點,以此來增加農家的收入。

  朝廷竟然要做賠本買賣?

  張、高、李、陳都驚了。

  皇上什麼時候做過賠本買賣?想不起,亦或者就沒有過。

  皇上可是什麼都吃,唯獨不吃虧的人啊。

  金口玉言。

  再震驚,張居正內閣也唯有碰頭商量,高拱、陳以勤在大殿裡爭得面紅耳赤。

  朝廷賠本買賣的銀子,要戶部出,而戶部尚書就是高拱,當然是不願意多出,於是,一個勁壓價。

  陳以勤為天下農家引經據典,據理力爭,一個勁抬價。

  最終,在張居正、李春芳努力調和下,方得到了彼此都認可的價格。

  五錢銀子一斗米。

  大明朝銀錢兌換,在洪武年間時,一錢銀子能兌一百文錢,到了成化年間,這比例就下降到八十文,弘治年間進一步下降到七十文,正德年間至今,五十年裡,又少了二十文。

  五錢銀子,是為二百文錢,明制,一斗是為二十斤。

  折合下來,約十文錢一斤米。

  稻米自古都是精糧,一斤粳米,能換三斤小麥有餘,約三文錢一斤小麥。

  價格不高不低,豐年之下,農家不說大富大貴,但起碼能溫飽有餘。

  而且,與士、工、商三民影響不大。

  「戶部撥出一千萬兩銀子,以這價格收購今年新糧重啟常平倉吧,不過,糧食收購後、倉儲等諸多損耗,全部歸公,就連今年徵收賦稅、耗羨也如此,一應火耗,盡數歸公,令錦衣衛暗中查察,凡有暗中加派者,一律處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