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七章 逃荒的農民

  搬遷縣衙?

  詹同微微皺了皺眉,深深看了看顧正臣:「顧知縣這話,似乎另有所指啊。」

  顧正臣笑了。

  昨晚上還愁得睡不著覺,蘇州知府魏觀畢竟是一個了不起的為百姓做事的官員,能做到大明政績第一,有他真心實意的付出,若只是因為他問心無愧的「以工代賑」,被人抓住把柄砍掉腦袋,著實令人心寒。

  興許是天不絕魏觀,竟然在此時送來了詹同!

  詹同和魏觀是熟人,而且還是很熟的那一種人,因為他們兩個在早年間,都是起居注。

  沒錯,這兩個就是記錄老朱一言一行的文臣,當然,後宮那點事不是他們兩個記錄的,找他們爆料也不合適。

  後來詹同和魏觀,都被朱元璋派去循行天下,訪求賢才,至於這兩個人弄出來幾個所謂的賢才,顧正臣並不知道,但詹同和魏觀惺惺相惜,私交不錯是確定的。

  「吳琳走時,可是多次提起過你,我致仕返鄉,雖不途經句容,可還是想來看看。」

  詹同坐了下來,提起吳琳。

  顧正臣很感激老尚書吳琳,在與張希婉成婚之後才知道,岳父張和之所以爽快地答應婚事,就是因為吳琳在顧家求親之前說起過自己。

  從某個意義上來說,吳琳是顧正臣與張希婉的「媒婆」。

  「也不知吳尚書如何了。」

  顧正臣寒暄。

  詹同品了一口茶,呵呵笑道:「他啊,剛回黃岡,就得了個新稱號,名為赤足尚書。」

  「哦?」

  顧正臣饒有興趣。

  詹同看向詹徽,詹徽知道父親說多了話有些疲憊,便主動代勞:「顧知縣,吳老尚書在今年年初致仕之後,便在家鄉以種田為樂。然陛下多疑,便派天使暗訪黃岡。天使到了之後,找尋吳琳住處,見到一個老農,戴著草笠,坐在一隻秧馬上,赤著腳,正在水田中起秧,以為是個老農,便上前打聽吳尚書家在何處。」

  「誰知那老農看了看天使,直言道:我就是吳琳。天使大為吃驚,如何也想不到赤腳種田,手法熟稔的老農竟是赫赫有名的吏部尚書。在天使返回金陵之後告知陛下,陛下嘉嘆不已,說其是赤足尚書。」

  顧正臣哈哈笑了起來,不得不說,吳琳這個赤足尚書好得很,至少保了晚年。

  但此事也揭露出了一點,朱元璋的疑心病相對以前的時候,似乎嚴重了不少,要知道吳琳是吏部尚書,一個文官,還是一個致仕之後沒什麼影響力的老人,他能有什麼圖謀值得老朱在意的?

  實在是沒有派遣天使暗訪的必要,可偏偏老朱做了。

  顧正臣含笑接過話茬,看向詹同:「我是吃飯知縣,他是赤足尚書,詹尚書打算做個什麼尚書?」

  詹同哈哈大笑起來,直靠在椅子上笑了個痛快:「好一個顧正臣。」

  詹徽很少見父親如此笑了,看向顧正臣,目光中透著感激之色。

  詹同笑過,開始說正事:「說起吃飯知縣,你的句容之路很令人敬佩啊。四大院,其中三大院給百姓添了不少收入吧,還有消息說,你打算在句容號召百姓養豬,種植藥草,打算藉此脫貧,讓百姓有口飯吃,你認為這些路走得通嗎?」

  顧正臣走向詹同,端起桌上的茶壺:「曾經有一位先生說: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些路行不行得通,需要看看跟隨的人多不多。」

  「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這話倒有些格物韻味,你說的這位先生也是理學大師?」

  詹同問道。

  顧正臣微微搖頭:「從來沒有人想過,到底該如何從根本上解決百姓吃飯問題,或者說,所有想解決這個問題的人,都固執地將一切都壓在了田地之上。但仔細想想,若是冬日裡家家戶戶可以掛滿臘肉,縱是來年遇到災荒年景,省著點吃,至少不會成為流民,不會出現餓死人的場景……」

  對於如何發展,發展的考慮,顧正臣並沒有保留,全都告知了詹同。

  詹同聽得很仔細,時不時問上幾句,皺了皺眉頭:「你這件事做得沒錯,但你不應該承諾幫助百姓售賣出去,這是不智之舉。若是句容百姓家家養豬,就說一家一頭,上萬頭豬,你打算賣給誰去?」

  顧正臣坐在詹同一旁:「這確實是個棘手的問題,但縣衙也並非沒有後手。這種契約簽訂是縣衙掌控,這也就意味著,縣衙能主動控制代為售賣的家豬數量。」

  「另外,金陵人口會越來越多,隨之而來的肉食消耗也會增加,一年在金陵出售三五千頭豬並不是什麼不可能之事,何況光祿寺那裡也需要豬不是……」

  「光祿寺,你打算將豬賣給陛下?」

  詹同驚訝不已。

  顧正臣呵呵笑了:「賣給誰不是賣,只要能將豬變成銅錢或糧食,皇宮可以賣,東宮也可以賣,實在不行,我去一趟魏國公府推銷推銷,讓魏國公一年多吃幾頭豬還是辦得到的。銷售是一門學問,總是有法子的……」

  詹同突然想起來,自己是白擔心了,顧正臣可不止是吃飯知縣,還是白糖舉人。一個能將白糖買賣做大做強的傢伙,實在是不用自己操心什麼售賣之事。

  「你若是不為官,當個商人怕也是個厲害的。」

  詹同認真地說。

  顧正臣不置可否。

  在老朱手下當大商人,恐怕不會有多好的下場,當個土財主,又會被官員欺負。

  顧正臣與詹同閒聊了一個多時辰,見詹同想要離開,便起身道:「詹尚書,不知可借一步說話。」

  詹同疑惑地看了看顧正臣,這房間裡就三人,多出來一個是自己的兒子,這還有啥不放心的,還需要借一步?

  雖是如此,詹同還是點頭答應。

  詹徽退出二堂,守在門外。

  顧正臣看著詹同,凝重地說:「蘇州知府魏觀,是詹尚書的好友吧?」

  詹同微微點頭:「沒錯。」

  顧正臣看了看門口位置,壓低聲音:「不知詹尚書此番回鄉,是否路過蘇州?」

  詹同凝眸盯著顧正臣,不明白是什麼意思。

  自家老家是婺源,來句容已是繞路,去蘇州,那饒的路更遠了。雖說甚是想念魏觀,可他此時正忙著以工代賑,安撫災民,還是不去打擾得好。

  顧正臣見詹同搖頭,沉聲說:「詹尚書此番回鄉,應該路過蘇州!」

  詹同開口:「你想讓我去見一見魏觀,為何?」

  顧正臣沒有直說,而是饒了個彎子:「我聽聞蘇州府正在以工代賑,魏知府不僅打算疏浚蘇州內河道,還打算將府治遷至內城之中,而府治在內城的位置,正是張士誠的王宮!」

  詹同聽顧正臣將「王宮」兩個字咬得很重,轉眼就明白過來。

  在張士誠的王宮之上修建大明的府治,那可是極犯忌諱的事,若是被有心人利用,遞上奏摺,定是必死!

  詹同深深吸了一口氣,點了點頭:「你說得對,我應該去一趟蘇州。」

  顧正臣釋然,放鬆下來:「這件事非同小可,我與陳寧本沒什麼過節,就因為陛下讓他餓了肚子,便將仇怨記在我頭上,幾次下手。而陳寧與魏知府的過節之深,遠甚於我。一旦被其抓住把柄,定會下死手。」

  詹同了解陳寧,這就是一隻狗,還是惡犬!

  「這件事,興許可以運作運作。」

  詹同眯著眼,似乎想到了什麼,然後看了一眼顧正臣:「後續的事與你無關,這件事你就當從未發生過,我們之間也沒有提起過蘇州。」

  顧正臣不知道這隻退休了的老狐狸還能掀起什麼風浪,但他說得對,這件事自己沒提過。

  詹同走了,顧正臣送出城外三里才回縣衙。

  剛回到縣衙,典史楊亮便抓來兩個衣衫破爛之人,對顧正臣說:「縣尊,他們自稱是蘇州府流民,活不下去逃出來的。」

  「蘇州府的人?」

  顧正臣皺眉,打量著兩人,一中年人,一少年郎,盤問一番,兩人對答如流,甚至連里長、老人都答得清楚,基本可以坐實是蘇州府中人。

  這是一對父子,父親名為王錘,兒子名為王釺。

  「魏知府在蘇州不是以工代賑,你們為何逃了出來?」

  顧正臣詢問。

  王錘看向顧正臣,一臉悲傷:「敢問縣太爺,句容一畝民田上多少稅?又敢問縣太爺,可知道蘇州府民田一畝上稅多少?是七斗五升!」

  顧正臣恍然。

  饑荒只是誘因,讓他們逃荒的真正原因還是稅賦太重。

  句容民田一畝上稅是三升多點,可蘇州府民田一畝上稅是七斗五升多。較之其他地區高達二十五倍的重稅,其他地方的稅甚至連蘇州府的零頭都追不上。

  一畝地總共才打多少糧食,基本上也就是兩石,二十斗,這稅直接去了三分之一還多。

  王錘悲傷不已:「我們霜寒未退,就忍著飢餓扶犁,凍冷時只能點一把稻草取暖。立苗時,天剛暖和,就得佝僂著在田地里插秧,每日腰杆都要折斷。等到耘苗時,天氣炎熱,我們用手指爬梳,跪在田裡。」

  「還需要守禾,怕人畜傷田,連個覺都睡不安穩,剛收了糧,官府轉眼就給我們拿走近乎一半,剩下一點糧,根本不夠我們支用半年!今年朝廷賑貸蘇州府,等到秋收時,我們家怕是連一口糧也不會剩下啊。縣太爺,我們活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