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九章 匠人蒯明思

  李敏想明白過來,看著態度誠懇的顧正臣放聲大笑。

  顧正臣見李敏尚書如此,也放鬆下來。

  後世史料對李敏的記錄很少,只有寥寥幾筆:理學的忠實擁護者,為人清廉奉公,任上頗有建樹。這些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此人是整個洪武朝中,任職工部尚書時間最長的一人。

  長達五年!

  五年,看似不長,但對於洪武朝走馬觀花的尚書們來說,這個任期著實不短了。而洪武六年只是李敏入主工部的第一個年頭,未來還有四年是他主管大明所有工程。

  一個爽朗的人,不會太計較小細節,開個無傷大雅的玩笑並非不可。

  李敏笑過之後,起身從桌案後走了出來:「你能將這些圖紙奉送,我們很高興。聽說你在句容打造了三大院,準備以工興盛句容。顧知縣,此時非是災荒年份,這種以工代賑的方式,縣衙又能支撐多久?」

  「以工代賑?」

  顧正臣愣了下。

  難道說在他們的眼中,聚集人口做工,是縣衙以工代賑?

  以工代賑,指的是災荒年景里,為防止災民流竄各地,選擇找點「活計」做,比如疏浚河道,幹活就有飯吃,有粥喝,既救了災,又做事。

  顧正臣不明白,這些大佬怎麼會將做工與以工代賑聯繫在一起的,解釋道:「李尚書,諸位,句容三大院,非是縣衙在以工代賑,而是一條產業小康之路。」

  「產業,小康?」

  李敏皺眉,看向黃肅等人。

  工部郎中唐俊走出來,笑道:「《大雅·民勞》中記載,民亦勞止,汔可小康。宋人洪邁《夷堅志》中雲,久困於窮,冀以小康,想來小康是安定富裕之意。至於這產業二字,《史記·蘇秦列傳》中雲,周人之俗,治產業、力工商,逐什二以為務,應是積聚財產之事。不知然否?」

  顧正臣敬佩地打量了下唐俊,古人的知識儲備驚人,一些典故、出處,信手拈來!

  「小康之解確實如此,產業之說也可。只是,句容三大院的產業,更多指的是從採購物資,至生產,銷售、利潤分配整個過程。」

  顧正臣見解釋不太明白,便將眾人引入句容匠作大院,仔細介紹:「匠作大院,以打造器物為主。東面是木材處理區域,有專人負責收購、砍伐、處理木材,中間那裡主要負責器物的分工打造,以貨物推車來論,有人專門負責推車把柄,有人專門負責推出板材、輪子。西面是組裝、檢驗與倉庫區域

  ……」

  黃肅、李敏等人帶人看過,大感奇異。

  李敏看向一直跟在隊伍後面,沉默寡言的匠人,問:「蒯匠人,你認為如何?」

  蒯明思正在觀察匠人組裝,見李尚書問話,連忙轉過身回答:「這種分工打造,與興建宮殿的手段相當。只不過顧知縣將這種分工細化到了一個小的器物之中,端得是厲害至極,非大匠之才,難有如此心思。」

  顧正臣看向蒯匠人,只見此人頗是年輕,似不到三十歲,容貌消瘦,雙眼有神,兩邊眼角處都有一顆痣,鬍鬚很短,倒是雙手上的繭子有些厚重。

  此人是工部下屬的匠人,看得出來,李敏對此人頗是器重,畢竟還有幾個年紀大的匠人,李敏卻沒有問。

  能被尚書點名回答問題的,定是不簡單。

  顧正臣拱了拱手:「大匠過譽,如你所言,只不過是將同樣思路細至一個器物之中罷了。」

  蒯明思回禮,嚴肅地說:「這恰恰是尋常人難以做到之事,或是不願意去做之事。而縣太爺能在此處破除常規,走尋常人不敢走之路,創出這一新的方式,極其可貴!」

  對於尋常匠人而言,打造個推車或其他器物,往往是一個人即當鋸匠,也當搭材匠,還當漆工等等……

  基本上是一人全包,這也就意味著一個人控制所有工序,他需要轉換工序,而轉換的過程,是需要時間的。

  但顧正臣不同,他將一個東西的全部工序給拆解了,將原本一個人負責所有工序,改變為一個工序一個人,然後高效對接,各自做好各自的事就行了。

  這種方式雖然不可避免地帶來了用工量的增加,但與之相應增加的是製造效率與質量!

  黃肅看向忙碌的匠人,問道:「這匠作大院裡有多少匠人?」

  顧正臣命人拿來名冊,指了指上面的人數:「目前在冊匠人有九百二十六人。」

  「如此多?」

  李敏有些震驚。

  說句不怕寒酸人的,工部控制的一些作坊人數甚至還不如句容的匠作大院人數多!

  「如此多人,豈不是每日耗費巨大,縣衙如何能養得活?」

  黃肅追問。

  顧正臣放下名冊,認真地回道:「不是縣衙在養活他們,恰恰相反,是他們在養活縣衙。諸位有所不知,這匠作大院除了生產推車之外,還生產新式爐子,第一批推車五百輛,已通過水路運至金陵,售賣一空,所得銀錢合計二百二十五貫,而這只是兩日產量。」

  「至於新式爐子,因為皇室喜歡,金陵王公貴族與大臣,想來也會購置。這第一批新式爐子已在趕製,船都租了十艘,準備過兩日起運金陵。等這筆交易完成之後,匠作大院的收益便可顯現出來。到時候拋開各種成本,給匠人的工錢,估計著縣衙每個月還可留下一些錢財。」

  李敏、黃肅等人震驚不已。

  原來句容匠作大院,做的還是賺大錢的買賣?

  唐俊呵呵笑了笑,讚嘆不已:「我們原本只是想觀摩下匠作工藝,不成想在顧知縣這裡學了良多。顧知縣,這賺錢的方式你就不怕我們偷師而去,這匠作大院便沒了這營生?」

  顧正臣毫不介意:「諸位若願意效仿,自是好事。利民器物,多多益善。句容匠作大院並非只有一二傍身之技,此一行不成,換一行試試便是。只要能讓匠人們日子好過一些,讓句容百姓在閒暇時有個做工去處,總歸是好事。」

  工部侍郎唐宗魯皺了皺眉頭,上前一步問:「聽顧知縣的意思,這句容匠作大院,似乎不是專為輸利縣衙,更多是為了輸利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