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零四章 設個外宣學院(四更)

  雖說舊港遠在萬里之外,可蒸汽機一旦大成,沿海燈塔修起之後,日夜不停行進,半個月抵達舊港並不是不可能之事。這樣一算,舊港到金陵的距離雖遠,但政令通達的時間反而比川蜀、雲南、肅州等地快得多。

  顧正臣知道老朱是一個權力欲極強的人,從廢掉中書丞相,直接掌管六部就可以看得出來,他不是不能容忍勛貴在舊港置地,而是不能允許勛貴脫離自己的掌控,哪怕是分支,也要在自己的威嚴之下。

  但距離不是阻斷權威的因素,時間才是。

  哪怕距離再遠,只要在很短時間內能將政令送過去,將兵力送過去,那就不存在阻斷皇權的問題。

  朱元璋聽著顧正臣的話,總算是釋然了一些,鬆了口:「那你就看著辦吧,朕也不是無情之人。」

  馬車經過幾道驗查後進入格物學院。

  唐大帆帶一眾院長、先生行禮。

  朱元璋擺了擺手:「都免禮吧,這段時日格物學院沒少受委屈,好在你們的堂長有本事,現如今風波已去,蒸汽機該試航的繼續試航,只是要多做檢查,莫要再出意外之事。」

  唐大帆、馬直、萬諒等人紛紛謝恩,激動不已。

  昨天就收到消息,顧正臣會今日上朝,誰都在等廷議結果,不成想等來了皇帝,還有解除試航的好消息。

  顧正臣見馬直眼角都冒出了淚花,不由笑道:「有些人對新生事物不太了解,產生了誤解,牽強附會扭曲認知,這不是他們的錯,只能說是格物學院做得還不夠出色,日後宣傳上還需要做到位,我建議在格物學院內部設置一個外宣學院,研究如何用各類方法,將新事物最大化宣傳給世人。」

  「等這些結果研究有成之後,便將法子交給朝廷,助力朝廷各種政策解讀,讓百姓知政策,了解朝廷律令法條,也好安穩生活,莫行違法之事。陛下看如何?」

  朱元璋很是滿意:「這倒是個好法子,朝廷政令確實不夠通達,送到衙門之後,百姓根本一無所知,衙門說什麼便是什麼,巧立名目,蓄意盤削,百姓還以為這是朝廷的安排,將罪責怪到朝廷身上,實則是貪官污吏,瞞著朝廷肆意胡為,朕看這外宣學院可以設!」

  顧正臣讓其他人散去,然後陪著朱元璋到了山長院。

  馬皇后帶著太子妃常氏、呂氏,還有懷有身孕的顧青青走了出來,一番寒暄之後,朱元璋笑道:「這幾日沒皇后在宮裡,總覺得冷清了太多。」

  馬皇后笑意盈盈:「看來妾身不需要給格物學院站台了,那就回宮去吧。」

  常氏安排人準備。

  顧青青淚汪汪地看著顧正臣。

  顧正臣微微點頭:「已經沒事了,格物學院安全了,蒸汽機船也會繼續製造,多大點事,值得你擔憂。」

  顧青青自然擔憂,這裡的一切都是顧正臣的心血。

  常氏拉著顧青青走開,馬皇后對顧正臣問道:「樉兒他們怎麼沒跟著你回京師?」

  顧正臣回道:「皇后,秦王、燕王、周王他們在舊港做事,臣這番回來,原本只是想換了蒸汽機船,短暫停留之後便下南洋。那裡的事還有許多沒辦好。」

  馬皇后嘆道:「為了朝廷,倒是讓你辛苦了,剛陛下說,你在京師最多停留一個月,可你妻妾她們?罷了,你安心出門吧,她們我安排人照顧,你總放心得過吧?」

  顧正臣謝恩之後,面帶愧色:「確實有些對不起她們。」

  馬皇后感嘆:「當年太子出世時,陛下也不在身邊,開國之戰打了十幾年,多少孩子出世時都不見父親。原以為太平日子到了,這種事可以不再出現,可不成想,事在催人,人卻不能不前。」

  顧正臣知道當年的苦楚。

  馬皇后輕聲道:「陛下有些話不方便說,我就直說了。長期以來,陛下都將你視若自家子侄,雖然你做的一切事有些出格,不符常理、禮制,可你只要是為朝廷好,只要為大明拿到高產農作物的種子,你這一脈,必會與國同休,這是皇室的承諾。」

  顧正臣神情凜然,看向月亮門外的朱元璋,然後對馬皇后,頗是感動地回道:「臣記在心裡了。」

  皇室的承諾雖然有時候不可靠,就和那鐵券一樣,真該挨一刀的時候還是需要挨刀子,但這個時候朱元璋借馬皇后之口說這番話,明顯是在安自己的心,讓自己專心去拿高產農作物的種子。

  送別了朱元璋、馬皇后等人後,顧正臣對蕭成問道:「卷宗調出來沒有?」

  蕭成點頭,從袖子裡拿出幾張紙遞了過去:「刑部沒攔著,不過物證不讓拿走,若需要看,還需要去一趟刑部。」

  顧正臣接過卷宗仔細看了看,見補充卷宗里寫明了馬王釘的問題之後,言道:「我們拿不出物證,那就讓刑部帶著物證去龍江船廠,另外,那一日在場之人全部召集過去,重演一遍當日情況。」

  蕭成應聲,找人去安排。

  顧正臣親自帶隊前往龍江船廠,都水司郎中孫利帶人迎接,刑部右侍郎趙端帶人也趕了過來。

  顧正臣看向三腳架的木頭底部,皺了皺眉,側身看向趙端:「繩子在何處?」

  趙端命人拿來。

  顧正臣仔細看了看繩子斷裂處,沒有直接的切痕,只有被蠻力拉扯斷的痕跡,不由問道:「這當真是當日使用的繩子?」

  趙端點頭:「確實是。」

  孫利、馬直上前看過,也紛紛證明。

  馬直言道:「事發之後,為避免有人換了繩索,我們特意在上面做了標記,確實是當日使用的繩子。」

  顧正臣沉思了下,問道:「李今商,是你最後檢查的繩子,當時你是如何檢查的?」

  一個三十餘歲的儒士走了出來,回道:「我就看了看,發現並沒有磨損、斷裂的情況,便簽了字,准許使用,誰想這繩子竟都斷裂了,興是這蒸汽機太重,加上三腳架從上開始分開……」

  顧正臣眯著眼看著繩子的斷裂處,言道:「你是誰送進格物學院的,又是誰准許你進入龍江船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