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陛下的英明決策

  然而,在這位老成持重之人開口後,旁邊年輕氣盛的小將軍秦盛卻毫不遲疑地站出來反駁道:

  「為何不行?先不說李先生早已接受陛下親自拜師大禮、成為天子門下弟子。

  單憑他在宣化之戰時臨危受命,力挽狂瀾,拯救無數將士性命之偉業,授予國公之位又何妨?更何況其智勇雙全,堪稱當世難得之英傑啊!」

  他的言辭擲地有聲,眼中閃爍著堅定而不屈的光芒,已經為此事做足了準備。

  宣府一戰,陛下洪福齊天,那是無數將士捨生忘死、奮不顧身地奮戰到底的結果,豈能僅僅歸功於李承影一人。

  再者,他在朝堂上公然藐視皇權,對著陛下呼來喝去,如同使喚家奴一般無禮,不治他大罪已是陛下寬宏大量的表現了。」

  陳循繼續義正言辭地說道,眼神中流露出不易察覺的憤怒與不滿。

  「在非常時期,軍令如山,絕不可政出多門。

  當時那種危急情形下,若非李先生果斷出手,力挽狂瀾,在群龍無首的情況下穩定局勢,護駕陛下平安歸來,恐怕後果不堪設想!」

  另一位大臣針鋒相對地回應道,聲音中帶著不容置疑的堅定,仿佛在強調著事實不容辯駁。

  「哼,國家耗費巨大財力物力養育你們這些勛貴武將,正是為了在這關鍵時刻能夠挺身而出保家衛國。

  可實際到了緊要關頭,卻發現你們居然毫無作為,不僅損兵折將、丟盔棄甲,還差點讓陛下陷入萬劫不復之地。

  這樣的表現,你還敢在這說三道四?」

  陳循冷笑道,語氣尖酸刻薄,字裡行間滿是對武將們無能的蔑視。

  「陳循,你他媽這話什麼意思?若不是你們這些只知道紙上談兵的文官瞎指揮、處處設限干擾,我大明禁軍怎會落到如此田地!戰場上生死攸關,你們卻在後方胡亂決策,簡直是拿將士性命開玩笑!」

  一位武將猛地站起,臉漲得通紅,眼中燃燒著怒火,幾乎要噴涌而出。

  「好了,夠了!」

  天順帝終於開口制止這場爭執,他平靜而威嚴的聲音如同一盆冷水澆滅了雙方激昂的情緒。

  「關於授予李先生爵位一事,朕已有定奪。

  眼下先生正在後殿拜見太后,我們還是討論如何嘉獎那些英勇作戰的將士以及修建忠烈祠以紀念陣亡英雄們的壯舉吧。」

  此時此刻,天順帝內心深處對李承影充滿了前所未有的敬佩之情。

  想起之前李承影曾經提醒過自己,說朝中文臣不會輕易接受一個初出茅廬的新秀被直接冊封為公爵的消息時那份從容不迫的態度,不禁更加欽佩此人遠見卓識及處事手段。

  他們更不能容忍皇帝獨斷專行,雖然這種行為有時並不是壞事,但如果用錯了地方,就成了災難。

  那種因為反對而反對的態度,只能被稱作盲動。

  天順帝完全不明白李承影這句話里的深意——什麼叫不是壞事?什麼叫盲動?但看李承影無意解釋的樣子,他也就沒有再追問。

  現在的形勢表明,李承影對滿朝文武的評價確實一針見血:

  武將們在與文臣的交鋒中明顯落於下風。

  秦盛本是一個精明的老將,結果剛開口便被陳循三言兩語繞進了圈套,討論的焦點也隨即偏離了原先的軌跡——原本是要商討給李承影加封爵位的事情,但只幾句交談間就變成了武將無能、兵力不足的話題。

  從這次會議的結果來看,指望用武將來制衡文臣顯然是不夠穩妥的辦法。

  到頭來反而會讓那些人暗自得意,不僅不感激自己還主動替別人數錢,白白被人賣了還得說聲謝謝呢。

  另外一點值得注意的是,李承影對宮中的宦官極為不滿,這也增加了問題處理上的複雜性。

  看來此事必須和李承影詳細商議一番了。

  「草民李承影拜見太后娘娘。」

  李承影在一名身著青衣、面帶微笑的老宦官的攙扶下緩緩步入大殿,並向坐在龍椅上的孫太后深深地鞠了一躬,以示尊敬。

  孫太后透過輕柔的珠簾,凝視著眼前的那個人。

  珠簾輕輕搖曳,每一顆珠子都在柔和的光線中閃爍著微光。

  從宣府返回的人們口中的傳說,在她腦海中漸漸匯聚成一幅畫面:

  那是在一場生死攸關的戰鬥中,此人以一己之力力挽狂瀾,不僅成功挽救了皇帝和許多文臣武將的生命,更是用臨時拼湊起的七萬多軍隊,一舉將強大的瓦剌人擊敗,使得局勢徹底逆轉。

  這等壯舉,讓世人對他的敬仰幾乎達到了膜拜的地步,仿佛他是從天而降的英雄。

  更為難得的是,據說為了追趕逃跑的瓦剌軍隊,他在行軍途中不幸雙腿負傷,自此之後只能藉助推車移動。

  然而即便是身體遭受這般重創,他也從未放棄過責任與使命,反而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各項事務當中去,讓人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那位流傳千古、深受百姓愛戴的大漢丞相——諸葛亮。

  如今,在軍營裡頭,大家已開始稱他為「小武侯」,以此來表達對他無比崇高的尊敬之情。

  但是與此同時,關於這位英雄人物的另外一面的故事也漸漸流傳開來——說他性格高傲不易馴服,對待君主如同使喚僕役一般毫不留情。

  對於其他大臣而言,則更是視同無物般地冷漠無情。

  然而現在看起來,那些說法並不完全屬實。

  儘管行走不便給他帶來了極大困擾,但即便如此,在到達皇宮外時,仍主動從車上下來,緩緩地向內宮方向挪動過去,直到站定在等待覲見的地方。

  整個過程中既沒有表現出絲毫煩躁,也沒有任何要求特殊對待的意思,僅這一點便足以體現出此人的修養非同一般。

  除此之外,李承影外表亦相當出眾,俊美得讓人眼前一亮。

  身姿挺拔修長,容貌英俊,尤其是那份從容不迫的姿態,更增添了其身上那種魅力。

  如果真如天順帝所言,這個人確實具備卓越才能的話,那麼授予他一個侯爵之位絕對是物超所值的選擇。

  隨著觀察越發深入,原本還帶著幾分謹慎懷疑態度的孫太后逐漸被李承影獨特的氣質所吸引,甚至可以說是有些心動了。

  她心中不由得生出感嘆:

  「果然英雄難過美人關,即便是身為女子的我也難免會因此產生傾慕之意。」

  說實話,李承影重生的這副皮囊還是相當不錯的。

  儘管宣府位於風沙肆虐的邊塞之地,但由於他常年枯坐在屋中讀書,竟練就了一副難得的白面書生模樣。

  再加上他身高一米七多,雖然下巴上並沒有鬍鬚,但整個人看起來依舊是相貌堂堂、氣質出眾。

  「起來吧。

  來人,賜座。」

  孫太后的聲音里雖帶有不滿——她對天順帝要冊封李承影為公爵一事並不完全贊同,然而,鑑於李承影畢竟救過天順帝的命,因此孫太后並未對他過於苛責,反而表現得頗為寬容與體貼。

  「謝太后恩典。」

  李承影謙遜而恭敬地回應著。

  在他緩緩跪下的那一刻,孫太后不禁留意到了他因先前所經歷的一系列生死考驗而留下的傷口,內心不由自主地泛起憐憫之情。

  「聽說這次在宣府,你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可以說是朝廷和哀家的恩人。」

  她繼續說道,語氣中不難察覺出幾分真摯的感激之情。

  這句話既是對其能力的認可,也是一種無形之中給予的高度讚揚。

  「太后言重了。」

  面對如此褒獎,李承影卻只是淡淡一笑,用一種十分誠懇的態度回應道。

  此刻他的神情顯得既從容又堅定,任何言語上的讚美都無法輕易動搖其內心的平靜。

  「坐著吧,你身上有傷,不必如此拘謹。」

  看著李承影那努力想要站起身的姿態,孫太后心中突然湧起一股未曾預料的好感。

  或許是被他那份即使身處困境依然堅韌不拔的精神所打動。

  亦或是出於對於真正忠勇之士應有的尊重,總之,在這一刻,兩人之間建立起了一種不同以往的理解與默契。

  比起那些動不動子曰聖訓、滿口仁義道德卻又常常言辭尖刻的文臣,李承影現在顯得更加成熟和知禮許多。

  他沒有半點那種得了些許理由便毫不讓步的姿態,也從未有居功自傲的意思,整個人散發出一種溫潤如玉的氣息。

  「此戰之所以能夠取勝,全賴陛下英明決斷,運籌帷幄。

  更離不開將士們的奮勇殺敵,用生命去換取了每一場戰役的勝利。

  而我呢,僅僅只是提了幾個或許還略顯膚淺的意見罷了,沒想到竟然蒙受陛下如此高度評價與讚揚,讓我感到誠惶誠恐。」

  這段話中流露出的謙遜態度背後,實際上是李承影連續數個晝夜未眠未休地研讀古籍、苦練言語的結果。

  雖然作為一名明史研究方向的學者,但對於如何模仿古代文人那般恰到好處而又不失禮節地應對上位者,李承影還是花費了不少心血去掌握其中奧秘。

  皇太后聽了這話微微頷首表示認同:

  「嗯,的確是我大清天威浩蕩,加之先祖蔭庇方得如此太平盛世。

  然而在這樣的情況下,卻不能忽視你在一旁適時給出建議以及默默引導之貢獻。」

  聞言,李承影趕忙擺手否認,並恭恭敬敬地說:

  「太后過獎了!陛下高瞻遠矚,謀篇布局無人能及。

  又何須微臣來提什麼點醒之事呢?況且即便是真有所見解,在下也不敢隨意開口,只怕玷污了陛下的英明決策啊!」

  或許是看出年輕人因過分拘謹而導致臉色泛白的模樣兒來,於是太后面帶慈祥笑容緩緩道:

  「別這樣緊張兮兮的,今兒找你過來並非是要談正事,咱們隨便聊聊吧——說起來你家裡還有哪些人在?是否都還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