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1章 旨意南下

  十月初。

  錦衣衛千戶王忠順著運河來到了山東兗州府安平鎮(今陽穀縣張秋鎮)。

  大運河歷史上有一句名言:南有蘇杭,北有臨張。

  這裡的張便是張秋鎮。

  張秋最早叫「漲秋口」,就像它的名字一樣每到秋季河水上漲便會決口。

  明清時期,運河自張秋鎮中直穿而過。

  《北河紀》中曾記載:歲漕東南以給都下,會通河實國家之氣脈,而張秋又南北之咽喉。

  大明弘治七年,御史劉大夏治河之後賜名安平鎮。

  由於並不是加急的旨意,所以王忠一行人走的不是很快。

  每天多則百餘里,少則幾十里。

  在抵達安平鎮時已是傍晚。

  他們來到安平驛門口,發現門口只站著兩個驛卒。

  他拿出勘合交給門口的驛卒並問道:「備五間上房,十三個人的飯。」

  王忠單獨一間,其餘十二個人住剩下的四間房。

  一個驛卒接過王忠遞過來的勘合,走進驛站交給驛丞查驗。

  驛丞查驗無誤後親自來到外面迎接,:「幾位上差請跟小的來。」

  勘合可以理解為一種高級別的出差憑證,憑藉這個東西可以使用沿途的驛站。

  另一種級別較低的出差憑證叫驛符。

  如果驛站住滿了人,手持勘合的人可以優先居住,而手持驛符的人則要搬出去或者換個地方。

  歷史上的明朝後期,驛符被當成禮物被官員們送給親屬。

  《徐霞客遊記》的作者徐霞客為了節省路費,就使用了大量的驛符。

  其實這也不能怪官員們沒有規矩,因為他們把驛站視為一項官員的隱形福利。

  官員的親戚朋友從外地來拜訪的時候會帶來各種土特產。

  俗話說禮尚往來!

  總不能讓對方空著手回去吧?

  如果真的讓對方空手回去,消息傳出去,官員的臉往哪兒擱?

  可當時官員的工資不高,送值錢的東西送不起。

  送不值錢的東西又沒面子。

  所以他們便把目光放到了驛符上。

  這玩意在市面上買不到,所以無法用金錢來衡量。

  於是驛符便被當成了禮物,大量贈送。

  由於驛站被大量無關人員占用,導致驛站費用居高不下。

  面對這種情況,歷史上的崇禎決定對驛站進行改革。

  他並未像很多人說的那樣廢除了驛站,而是精簡驛站。

  據記載。

  當時大明朝取消了大約三成左右的驛站,每年節省了六十多萬兩白銀。

  陝西被裁撤的驛站有很多,其中一個銀川驛的驛卒被裁後失了業。

  後來他投身入伍,打算吃軍餉活命。

  結果領兵參將剋扣軍餉不發。

  於是他一怒之下夥同其他人殺了參將和當地的縣令,發動了兵變。

  他叫李自成...

  ......

  王忠等人走進驛站後發現驛站里很空,不但沒多少驛卒,就連牲口也沒有幾頭。

  要知道安平驛地處南北咽喉,驛站規模在全國都排的上號。

  就算今天沒有多少官員入住,也不該只有這麼點人和牲口。

  身為監察天下的錦衣衛,王忠決定問一問情況。

  他將驛丞召至身邊冷聲詢問:「安平驛的是什麼級別的驛站你我心裡都有數,現在驛站里不但沒多少驛卒,就連牲口也沒有幾頭,你不打算解釋一下嗎?」

  驛丞絲毫不慌,朝著王忠施禮道:「回大人的話,驛站確實有不少驛卒和牲口。不過他們此時都不在驛站之中,而是去幫忙了。」

  「幫什麼忙?」王忠有些不解,「沒有命令,豈能私自離開驛站?」

  「是奉欽差王大人的命令去幫忙轉運百姓。」

  「轉運百姓?往哪裡轉運?為何轉運?」王忠有點納悶。

  「往范縣和濮州一帶轉運!」驛丞回答:「那裡遭了水災,當地的榆園賊聚攏災民包圍了數個州縣。後來朝廷來了一位負責詔安的欽差王大人,他親自去叛軍營中進行詔安。」

  「可惜啊!」驛丞嘆氣搖頭:「一部分叛軍拒絕詔安,連夜返回榆園。另一部分叛軍雖然接受了詔安,但轉頭又跑回榆園復叛了。」

  王忠輕輕點頭,表示自己早已知曉此事。

  身為錦衣衛千戶,這種消息還是有權知道的。

  驛丞繼續說道:「復叛的榆園賊回到榆園後並沒有出兵攻打官軍,而是在榆園附近開設粥廠賑濟災民。我們這裡的百姓秋收之後便沒了農活,為了節省糧食,他們紛紛前往榆園投奔叛軍。欽差王大人聽聞後不但不阻止,還讓附近州縣的差役,驛卒幫忙轉運百姓。」

  「所以大人您才會看到驛站內驛卒少,牲口也沒有幾頭的情況。」

  「嚯!」聽完驛丞的解釋,王忠差點驚掉下巴,「這也太離譜了吧?」

  「不離譜!」驛丞嘿嘿一笑:「濮州和范縣差役們休沐(休假)之後為了節省口糧,也紛紛出城去粥廠喝粥。就連平叛的官軍也時不時地集體換上便裝,去粥廠吃飯。」

  「啊?」王忠愈發吃驚,「這...叛軍也不辨別百姓身份嗎?」

  「沒人管這事,只要人去了就給飯吃。」

  「叛軍到底有多少糧食啊?」王忠更加吃驚:「照這麼吃下去,就算有十萬石存糧也不夠吃的!」

  「可說是呢。」驛丞也跟著感嘆。

  「此地距離榆園有多遠?」王忠突然問道。

  「約有六十里左右。」驛丞回答。

  「哎,」王忠嘆氣。

  六十里!

  一去一回就是一百二里,如果去喝粥的話要耗費一天的時間。

  他身上有旨意,不能耽誤行程。

  打發走驛丞後,王忠等人吃飯休息一夜繼續趕路。

  十月十五,王忠終於抵達南京城。

  他先是給南京吏部傳達了捐官的旨意,然後找到南京錦衣衛打聽巡鹽御史宋權的動向。

  「宋大人不在南京,在揚州。」南京錦衣衛告訴他說。

  大明朝設立了六個都轉運鹽使司。

  分別是兩淮,兩浙,‌長蘆,河東(山西),山東,福建等六個都轉運鹽使司。

  另外還在遼東設立煎鹽提舉司用於管理鹽務。

  南直隸一帶的鹽商歸兩淮都轉運鹽使司管理,而兩淮運司的治所在揚州。

  為此,王忠不得不離開南京前往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