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耐心和戰線

  第186章 耐心和戰線

  和珅和紀昀去而復返,朱簡烜就沒有去接待他們,而是讓段玉裁去處理了。

  和珅說完了乾隆的要求,段玉裁直接擺手說:

  「這種條件,我們大王是不可能接受的,所以兩位請回吧,什麼時候想好了再來。

  「我們可以耐心等等,你們也可以繼續耐心等等,說不定會有援軍來解救你們呢。」

  和珅頓時就有點絕望,就自作主張提了個條件:

  「那……我們直接退到美洲如何?」

  段玉裁還是直接擺手:

  「你們要成為大明的臣子,那你們應該生活在什麼地方,應該得到什麼樣的爵位和地位。

  「都是大明決定的,而不是你們自己索要的。

  「所以我們大王要求,你們必須直接開城投降,沒有別的條件可以談。」

  和珅也終於完全明白了,這個吳王的態度是:我可以看心情給你待遇,但你不能自己要,你要什麼都不給。

  和珅有些繃不住了,主要是面對的不是吳王,而是一個臣子,就稍微大了一點膽子:

  「什麼條件和保證都沒有,我們沒辦法說服萬歲爺投降啊。」

  段玉裁也有些不耐煩了:

  「弘曆投降之後,你們全城的人都能活著,這就是大王的保證。

  「弘曆若是不願意開城投降,那你們全城都要一起陪葬。

  「你們自己好好想想,也讓弘曆好好想想。

  「我之前就說了,我們大王現在還是有耐心的,我們可以繼續等等。」

  段玉裁說完,就讓衛兵把和珅兩人趕出去了。

  被趕出了大明軍隊駐防的南海子,和珅頓時愁眉苦臉的看了眼同伴:

  「你怎麼一直不說話?」

  紀昀非常無奈的嘆了口氣:

  「我沒有什麼好說的,這個大明的吳王的性格,我們都是知道的。

  「在這位王爺的認知中,保證咱們全城八旗子弟的性命,應該已經是極大的讓步了,不可能再有其他條件了。

  「其他的談判和討論根本沒有意義,除非真的有援兵能夠打敗他。

  「開城投降,等待大明的處置,就是我們最終的命運,也是我們活命的機會。

  「所以關鍵問題在於找到足夠的力量,說服萬歲爺接受這個能活命的條件,而不是來這邊繼續跟大明人較勁。」

  和珅沉默了一會兒:

  「現在還不是時候,萬歲爺現在不可能接受,咱們也找不到足夠的力量,最起碼等城內開始餓肚子了再說。」

  和珅二人就這麼回城了,再次進宮去向乾隆報告。

  乾隆聽完之後沉默了許久,然後擺手讓兩人退下,自己一個人開始思考局勢。

  乾隆心中明白,大明的條件和保證就是活命,若是自己一直扛著不投降,那城內的軍民很可能會造反。

  但現在還不是時候,得等到局勢徹底絕望的時候。

  ——

  朱簡烜打發走了和珅跟紀昀之後,下令調派一個僕從師向東進攻,奪取順天府以東的主要城鎮。

  命令吳國主力第四師總體負責天津府駐防,包括天津府城和大沽碼頭的駐防。

  讓原來駐守碼頭的第五師乘船出海,負責奪取山海關。

  朱簡烜做好了安排之後,就在南海子裡面住了一天,第二天去了城北的圓明園、和頤和園參觀。

  這個世界的圓明園跟歷史同期沒法比。

  現在沒有圓明園、綺春園、長春園三園聯體的萬園之園。

  只有一個單獨的圓明園,也不如歷史上那麼大,只是普通皇家園林的規模。

  頤和園情況也類似,應該還是正德到崇禎朝時期好山園的規模,沒有在這個基礎上繼續擴建。

  這個世界的清國遠不如歷史上那麼富裕,沒那麼多錢修建。

  朱簡烜感覺乾隆可能還不是很急,但是自己現在更加不急,需要等著地方上的戰報送上來。

  需要等北直隸、遼東、草原的清軍援軍。

  朱簡烜參觀了圓明園和頤和園後,乾脆又去了一趟昌平的皇陵,簡單拜祭了自己的祖先們。

  ——

  黃河北岸的大明吳國主力第七師,配合黃河南岸的吳國主力第九師、大明朝廷揚州部五萬主力軍合圍。

  在黃河南岸淮安段,消滅了清軍海蘭察所部五萬人,淮安伯的叛軍三萬人後,淮安以東的黃河兩岸就都被大明控制了。

  第九師隨即將當地駐防交給大明朝廷主力軍,本部乘船南下進入長江,然後逆流而上過應天府,在銅陵上岸。

  然後北上去劉安州,本來準備去要求淮南侯出兵,配合第九師過淮河北伐。

  結果淮南侯的反應比第九師更快。

  第九師抵達六安的時候,從淮南侯府留守官員處得知,淮南侯已經率軍三萬北上。

  去了淮河南岸的羅山縣河口寨,準備配合朝廷和吳王渡河北伐。

  第九師有些意外,當即繼續趕路。

  抵達河口寨的時候,淮南侯已經準備了大量的船隻,正好跟第九師一起渡河。

  有了第九師的新武器支援,淮南侯的渡河作戰非常順利。

  擊潰北岸防守的清軍後,隨即開始分兵攻占周邊地區,包括汝寧府、潁州府下屬州縣。

  第九師發現,淮南侯有幾分乃祖黃得功的特點,領軍作戰確實比較勇猛無畏。

  但是軍隊的素質著實很一般,在傳統燧發滑膛槍線列步兵中都不算好,跟吳國的主力師更加沒得比了。

  主要是軍官大部分都是大老粗,基本都不識字,也管不了複雜事情。

  讓他們占領地方,那就是純粹的暴力占領,軍隊可能隨便搶劫打砸,淮南侯也基本不管,或者是根本管不住。

  再加上第九師是吳國軍隊,本身也有自己的想法。

  於是就在每個縣留下一個排,讓淮南侯每個縣留下一個連,接受吳國主力師這個排的管理,一起控制這些占領區。

  淮南侯當然也有自己的想法,理論上淮河北部也有自己祖宗曾經的封地,自己有權奪回來。

  但是看到了吳國主力軍的戰鬥力後,淮南侯這些想法都被按捺住了。

  淮南侯就老老實實的當配角,第九師要求自己怎麼做就怎麼做,負責給第九師打下手。

  淮南侯的軍官當然不想接受別人的管理,但是真打不過那也只能認慫。

  與相對順利的第九師相比,第十師的情況就明顯麻煩了很多。

  第十師乘船進入湖北邊界的時候的時候,就直接被鄂國公安排的炮船攔在了長江上。

  炮船上的軍官聲稱,為了避免水匪賊寇,外來船隻一律不得進入湖北區域。

  第十師理所當然的拿出吳王的命令,要求鄂國公率軍配合自己北伐。

  鄂國公的水師將領得到消息後,馬上犯了和淮安伯所部的錯誤,理所當然的採用拖延策略,理所當然的顧左右而言他。

  甚至還直接說:這裡是鄂國公的封地,其他藩王命令在這裡沒有用。

  他們和淮安伯一樣,遠遠低估了吳國北伐軍的急躁程度,這種程度的拖延和推諉,已經是在阻礙北伐大業了。

  其他兄弟部隊跑得快,自己要在這裡跟他磨牙,這可不是阻礙北伐嗎?

  更重要的事情是,湖北這幾年災禍不斷,吳國移民中有大批的湖北人,比山東人還要多幾倍,幾乎每個師都有湖北人。

  這些災民對鄂國公恨之入骨,他們知道鄂國公為什麼封鎖航道。

  就是要榨乾所有出入的災民的資產,要求直接用土地換取鄂國公的船票,送他們去應天府。

  大部分吳國湖北籍移民都被鄂國公敲詐過。

  第十師的師長,跟手下的湖北籍軍官打聽了一下,頓時就覺得鄂國公「已有取死之道」了。

  其他地方的災民聽了湖北籍戰友的介紹,也都出離的憤怒了。

  現在打鄂國公和北伐一樣重要。

  反正占領這些倒行逆施的藩鎮土地應該也算是功勞。

  第十師的師長稍微做了一點準備,就對攔在江面上的鄂國公炮船隊開火了。

  第十師士氣高昂,訓練充足,裝備水平碾壓,還帶著仇恨。

  鄂國公在湖北的作為,可以說是倒行逆施了。

  他知道自己的軍隊是自己的根本,所以訓練水平和軍餉倒也不缺。

  但是他的軍隊也都是湖北本地人,士兵的親戚朋友在前兩年還能得到最基本的庇護。

  但災害持續了五年之後,鄂國公完全不考慮救災的事情,就算是普通軍官也很難接濟自己的親朋了。

  普通士兵也只能保證自己家人活著,親戚已經和普通百姓一樣流離失所了。

  現在的大部分士兵繼續當兵,就是繼續拿份軍餉和糧食混日子,根本沒有什麼戰鬥意志,只是為了活著。

  欺負散亂的老百姓還行,面對其他成建制的正常軍隊,根本沒有什麼抵抗力。

  所以後續的戰鬥過程也就沒有任何懸念了。

  第十師輕鬆擊潰了江面上的鄂國公軍隊,然後繼續逆流而上奪取黃州府城,接管府城之後繼續上行同時攻占武昌和漢陽。

  鄂國公屬下至少有五萬軍隊,但是第十師基本沒有遇到任何有力的抵抗。

  湖北本來就連續受災好幾年了,當地百姓至少已經逃亡了三分之一,因為洪水和饑荒而死的更是不計其數。

  當地剩下的百姓,除了真正有權有勢的,大部分也都是苟延殘喘狀態。

  哪怕是曾經比較富裕的工商業階層,也被持續的災難和鄂國公的倒行逆施折騰的異常痛苦。

  第十師進攻武昌和進攻其他大部分城池一樣,在武昌府守軍完全沒有防備的情況下,直接突襲炸開城門。

  然後朝著城內發起衝鋒,繼續突襲擊潰城內的守軍,最後抓捕城內的官員,接管這座城市。

  不過與其他地方略有不同的是,第十師在武昌府城內受到了異常熱烈的歡迎。

  因為武昌府的百姓早就已經受夠鄂國公的倒行逆施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