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一十五章 六司衙門

  五月初五,招搖城。

  經過一個月的籌備,秦王府以及六曹衙門的動遷事宜已經取得突破性進展,在城中各處選定了落腳點。

  選定的宅院要麼本身就是郡衙名下的產業,要麼是被查抄家族空出來的宅子或者家產,都是地點極佳的所在。

  一些動作快的官吏,甚至連新家都找好了。

  新的秦王府選在東城區。

  府邸原主人正是顯赫一時的孫家,整片宅子占地超過五百畝。

  前招搖郡守孫兆林被太虛子殺死,好歹也算英勇就義,奈何孫家後人著實不爭氣,為了活命,恬不知恥地跟太虛宗沆瀣一氣。

  太虛宗為了拉攏城中世家,也正需要孫家這一招牌,兩者一拍即合。在太虛宗入駐招搖城之後,孫家儼然成了太虛宗的馬前卒。

  真是丟盡了孫兆林的臉。

  隨著招搖城光復,孫家人倒也知趣,知道留下來很難有活路,非常光棍地跟著太虛宗突圍了。

  至於最後有多少人活下來了,就不是乾元要操心的了。

  戰後,陸炳率領黑衣衛又對孫家旁支殘餘清洗了一遍,諾大的宅子自然也就空了出來。

  因為地段極佳,規模又大,被圈為秦王府。

  日前,秦王府正在改造中。

  說是改造,其實主要就是對前門、正院進行一番改造,以匹配乾元的秦王規格,至於其他宅院只需收拾一下,即可入住。

  再就是藏書樓、內庫等一些機要之地,要重新部署。

  乾元本就不是講究之人,讓人收拾好一間院子,日前已經搬進去住了。

  新的書房中,忠叔正在向乾元匯報,吏曹擬定的六曹衙門升格方案以及知府衙門改制方案,以便展開後續工作。

  所謂升格,其實就是將六曹衙門升格為六司衙門,司下設曹,曹下設科,形成司、曹、科三級管理機制。

  吏曹升格為吏部司,下設吏曹、司封曹、司勛曹以及考功曹。

  禮曹升格為殿中司,下設儀制曹、祠祭曹、外聯曹、教育曹以及醫衛曹。

  兵曹升格為五兵司,下設兵曹、參謀曹、戰備曹、軍情曹以及軍法處,直屬機構兵甲司、武庫等。

  戶曹升格為度支司,下設戶曹、民政曹、財稅曹、商業曹以及招商科。

  刑曹升格為都官司,下設治安曹、提刑曹以及典獄曹。

  工曹升格為田曹司,下設營繕曹、屯田曹、水利曹、匠作曹、工業曹以及地礦科,直屬機構工業研究所。

  一司主官為大夫,次之為郎中。

  比如劉洪,就由禮曹郎中擢升為殿中司大夫,官至正四品;禮曹員外郎蘇秦,擢升為殿中司郎中,官至從四品。

  一曹主官為員外郎,一科主官為主事。

  隨著此番六曹衙門升格,等於給衙門裡的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吏來了一次集體升職,可謂有榮於焉。

  這就是跟著一個新興勢力的好處了,提拔的快。

  跟著就是知府衙門的調整。

  鑑於秦王府已經統攝全郡,無暇再點對點地管理縣城,決定給予知府衙門實質管轄權,准其設立吏曹、禮曹等六曹機構,跟六司衙門一一對應。

  其規模,可參照之前的六曹衙門。

  於此同時,縣衙六房也統一更名為六科。

  如此,就在郡、府、縣三級衙門,組建起層級清晰、職責穩定的「科層制」官僚機構,一改之前的模糊機制。

  所謂科層制,即上下一致、部門分工。

  科層制治理體系在縱向結構上存在一個上下一致的「條條」,而在橫向結構中存在一個由各部門組成的「塊塊」,兩者之間構成複雜的矩陣結構。

  即所謂的條塊治理。

  科層制最大的好處,就是在應對常規事務時有極高的效率,各部門和各級衙門各司其職,互相協作。

  既有效率,也可互相制約。

  當然,科層制也並非十全十美,也有其弊端,最大的弊端就是由「條塊分割」而引起的官僚主義。

  但就目前而言,這已經是最先進的體制了。

  聽完忠叔匯報,乾元滿意點頭,可見忠叔是真花了心思的,道:「吏部司的方案我大致同意,只提一點要求。」

  「殿下請講。」

  忠叔鬆了口氣,總算不負重託。

  乾元道:「堂庭府的核心是招搖城,招搖城又是中樞要害之地,是否可以考慮撤銷堂庭府編制,將堂庭府知府改為招搖城城守?」

  乾元這麼做,是要在制度上確立招搖城的核心地位。

  「可以。」

  提升招搖城的地位,其實就是在變相抬高秦王府的地位,讓其脫離普通郡的範疇,隱隱將招搖郡類比為一個獨立小王國。

  忠叔又怎會不答應?!

  「關於招搖城城守以及杻陽府知府人選,還請殿下示下。」忠叔趁機道。

  招搖城還好,畢竟有乾元坐鎮。

  杻陽府就有些急了,前任知府乃太虛宗門人,死在亂軍之中。

  過去的一個月,杻陽府都處在群龍無首狀態,急需新任知府到位,去穩住民心,儘快讓杻陽府走上正軌。

  再者,杻陽府又跟昆吾郡接壤,太虛宗在此地依舊有著一些影響,儘早任命知府,也能儘早展開肅清工作。

  關於官吏調整,乾元心中早有腹稿。

  原猨翼府知府裴矩調任招搖城城守,原猨翼府同知劉坤一,擢升為猨翼府知府,算是順序接班。

  裴矩、李衛、蘇轍三位知府中,無論是能力才幹,還是威望經驗,裴矩都是當之無愧的第一人。

  甚至就是在修道天賦上,裴矩也是出類拔萃的存在。

  就在前不久,裴矩成功突破出竅期瓶頸,順利邁入引氣期,成為封地第三位引氣期修士,更是第一位擔任實職文官的引氣期修士。

  就連早早突破至出竅後期的忠叔,都落後裴矩一步。

  由裴矩接任招搖城城守一職,可謂水到渠成。

  至於劉坤一,在猨翼府劃入乾元轄下之前,劉坤一就已經擔任了五年的猨翼府同知,對猨翼府的情況極其熟悉。

  加上這兩年乾的也不錯,乾元順勢就將劉坤一提拔。

  至於杻陽府知府一職,則由原白壁縣令陶淵明升任。

  相比李衛、蘇轍等召喚文官,陶淵明的才幹確實要差一些,但是這幾年,陶淵明在白壁縣令任上很是做了一些事,一掃之前給乾元留下的「隱士」印象。

  雖然開拓不足,但守成有餘。

  相比李衛等人,陶淵明也不是沒有優勢,最大的優勢就是他更適應修士身份,是跟禹余天大環境最契合的存在。

  這讓陶淵明在處置跟修士、靈商、靈農等相關事務時,非常得心應手。

  因此,考慮再三之後,乾元還是決定提拔自己人,將陶淵明放到杻陽府知府任上歷練一番。

  至於招搖城下轄四縣以及杻陽府下轄諸縣的縣令人選,乾元已經不再準備干預,由吏部司推薦、考察、任命。

  乾元相信忠叔能搞定。

  說起來,忠叔執掌封地人事也已有四五年時間,經過此番歷練,早已完成蛻變,洗去身上王府管家的痕跡,成了一名官場巨擘。

  是真的海闊天空。

  加之忠叔一手主導封地吏員選拔考試,門生遍布封地各部門,一手主導官吏考核清查,實在是一位既讓人仰慕,又讓人忌憚的存在。

  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