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三章 另一種混日子的思路

  辛秀才和歐秀才經歷的一切,孟二郎都已經經歷過了,並且狀況要奇葩得多。

  青山城已經發展得相當可以,李咎的威望也非常高,註定了底下的村子裡的勾心鬥角會有個限度。

  窮瘋了的城陽府、東萊府可不一樣,當地上下看到錢就和蒼蠅見了蜜一樣嗡嗡個不停,再加上當地民風保守,那幾個副本至少也算是困難級別。

  兩個秀才聽課時還半信半疑,總覺得百姓愚昧,不至於有這般多心機,直到此時方徹底服了城陽府的幾個「先生」。

  地里的細節和技術點的各種事項全部結束,時間早已經到了一個月後,村里把魚、蟹都收了,接著是稻穀搶收。

  這些全部忙完,時間已是十月中,又要舂米,又要收賣魚賣蟹的尾款,又要交稅交代賦,還要往民倉和公中送一些錢糧。

  雖然事情更加繁瑣,到底是往錢袋和倉庫里收東西,令人心情愉悅。

  這裡頭又有一些非常細節的事情。例如舂米,只有人口眾多的家庭才能在自家完成舂米去殼的工作,人手稍微不足些,或者穀子多些,就只能送去水碓、磨坊,交由水力碾子脫殼。

  一個地方的水碓、水磨坊,代表不菲的收益,往前數,唐朝還有太平公主和人爭水磨坊爭到了朝堂上的。

  在這個村子裡,水磨坊、水碓、水碾子是非常重要的生產資料,目前被一家富戶把持。富戶送不成器的兒子進技術站失敗了,自然要在這裡為難一下村民。

  收賣魚賣蟹的錢又是一件很要緊的事。今年的魚「上車」的價格是四文一斤,蟹「上車」的價格是按規格大小每斤三文到六文不等。實際上在送魚、蟹上車時,收魚蟹的貨商並不會立刻付錢,而是會壓到一個月或者一個季度甚至一年結清一次。

  因為城裡消費魚蟹乃至布匹、絲綢、雞鴨、豬羊的人家酒肆也是定期結算的,貨商自己回款就需要一定的時間。

  何況回款後貨商還會要計算自己的利潤,把錢拿去放貸或者做點別的生意多掙一些,直到拖不下去了,才會回來把與這裡的村民。

  一旦買賣上了規模,貨商形成價格聯盟並且分割了市場,不怕生產者農民毀約,他們就會採取拖延付款的方式賺取更多的利潤。

  只有臨時的、稀缺的產品交易,才會是現金交易。

  顯然錢八月所在的村落已經被幾個貨商包圓,不賣給他們也沒別人可以賣,於是對貨商的拖延付款也只好暗自忍耐。

  到了年底,他們就得想辦法收回貨款——不催不行,他們若是不催,貨商能拖拖拉拉地拖到明年去。

  催款是個技術活兒,辛秀才、歐秀才再不想和商人金錢打交道,也不得不硬著頭皮學。

  一回生二回熟,催到十一月初,他們也就泰然自若了。

  他們是最後返回集合地的,也是學得最仔細的人。

  其他人倒不是心存敷衍,而是要麼本來就是鄉村出來的孩子對村裡的事特別熟,因而重點都在自己比較生疏的純技術方面;要麼就是根本沒打算去村里鐵了心要留在府城,因此注意力都在錢、糧、人三件大事上。

  同來的其他人已經等了他們許久,不過山陽現在也很發達,司馬郡守把這裡治理得很不錯,清明之處,既不同於青山的自在,也不同於金陵的繁華,自有一種「夾在兩個巨人之間的小人物的閒適安寧」。

  https://

  山陽在金陵和青山之間扮演著交通要道的角色,就收收過路費,搞搞驛站、茶棚,做點「行路菜」(即長久不壞,出遠門可以帶著路上吃的食物),建幾個倉庫給快遞和官方驛卒當中轉站,依然能把日子過得舒舒服服。

  淮南、淮北兩道流傳著一句話叫「少年不進山陽」,因為進了山陽生活安逸,進去就沒得進取心了。

  就連吳縣令,到山陽當了這麼久的別駕,老婆孩子產業熱熱鬧鬧,已經許久想不起來京城的糟心事。

  因而雲夢兩道的其他三十人在這裡等辛秀才、歐秀才匯合,倒也不覺浪費時間。山陽縣雖不如青山、金陵富裕,卻有別的經驗可取。

  等他們回了武州藩州,各自推廣技術,一定有推不起來的地方,到時候未嘗不能參考一下山陽的辦法。

  換了別的府城看見底下的縣城村落發展得好,說不定還要醋一回暗中排擠,這裡的山陽就很好,完全沒有和青山一較高下的意思。

  吳別駕私底下約他們聽戲時自嘲說這是「鹹魚風」,還是李咎概括的詞兒,他覺得挺適合形容山陽這種上下一起躺平不爭不搶不努力的情況。

  眾人仔細想想,便覺未嘗不是一種活法。

  世上的人、財終究有限,各地的自然稟賦絕不相同,想要每個地兒都齊頭並進?別做夢了!自然有地方掐尖,就有地方落後。

  那些冒尖的地方,必定吸引著壯勞力和金錢米糧投入,其他地方又怎麼爭得過這些拔尖的地方,那除了躺平,還能做什麼?

  倒是像山陽這裡還好些,一邊躺,一邊就把錢掙了把百姓養活了。

  眾人就在這兒好好休息了數日,等那倆秀才到了,又互相切磋了一番路上的見識,這才依依不捨地辭別吳別駕返回金陵。

  這一趟走得妙極,他們不僅補足了親手實踐經驗的缺陷,還親眼看見了李咎的「好」不僅僅只在富人貴族裡,也不僅僅只在青山、金陵這樣的城鎮中,他的策略也落在了每個平凡人的身上,切切實實地改變了許多家徒四壁的人的命運。

  根據趙縣令、吳別駕等精通庶務的官員的統計,李咎來到青山之後,至少能看到三個數值一路狂飆:孩童的存活率、人均壽命和人均收入。

  以前人們生了孩子養不活就會扔掉或者悄悄掐死,現在每個家庭能養活的人口增加了,實在養不起的,也可以悄悄送到濟貧處去,在那裡,至少小孩子可以長大成人。

  人們身體變弱之後,因為營養不良、生病受傷後無法得到醫治而早早死亡,現在至少營養好一點身體強一點,真的生了病也還吃得起兩副藥。

  這一切都依託於家庭收入、官府收入增加和當地大夫的醫術提升。

  至此眾人不再心存懷疑李氏「技術站」體系的意義,他們只擔心搬遷到自家後是否會有水土不服。

  這個疑惑所有人都有,不過李咎、孟二郎等人很樂觀,所謂船到橋頭自然直,在這裡瞎擔心是沒用的,問題只會在實踐中暴露出來。就連李咎自己乍然上手城陽府技術站搭建的時候,不也經歷了一番波折,才找到了牛二東、孟二郎這倆地頭蛇來擺平地方關係嘛!

  培訓的第二天:過不下去了過不下去了過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