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漢末複雜的邊境形勢
「殺啊!」
「投降者不殺!」
「我們投降!」
戰鬥的氣氛緊張而激烈,張寧帶領著精銳部隊在昌黎城外列陣,攻城車轟鳴著向城牆移動,箭矢和投石車的攻擊密集而有序地射向城牆上的守衛士兵。♧⛵ ➅❾ⓢн𝐔ⓧ.𝕔𝐨ᗰ 🎅👹
城頭上飄揚著敵方的旗幟,城內傳來士兵們的吶喊聲和擂鼓聲,彰顯著對抗的強烈氛圍。
張寧指揮著部隊,黃巾軍勇士身手敏捷地避開敵方的弩箭和破碎的石塊,與守衛士兵展開激烈的廝殺。
他們戰鬥勇猛,展現出精湛的戰鬥技巧和團隊合作,逐漸地將敵方守衛逼入絕境。
隨著攻城車的猛烈撞擊,城牆上出現了裂痕,城門被撞開,張寧率領的部隊如狂風般湧入城內,展開了清剿。
在激烈的戰鬥中,大多數城中士兵被迫投降,城內很快宣布降服。
公元192年,6月1日,張寧起兵,短短一月先後攻占了清原、新賓京、通化、臨江,輯安,長白、撫松縣城。
7月1日,黃巾軍攻破昌黎,占領了整個遼東屬國,其內的烏桓大小52個部落投降,四周鮮卑、夫余、濊貊皆側目。
遼東屬國並非一個獨立的王國或國家,而是東漢時期的一個行政區劃。
它的設立時間是東漢安帝時期,由當時的遼東、遼西兩郡的地域分割出來,最初治所在昌黎縣(今義縣),後來又經過多次調整和改名。
其實,當年大漢朝廷設置遼東屬國的目的就是用來安置烏桓人,當時鮮卑強大,不僅將南匈奴擠出了漠南草原,對同族的烏桓也是百般欺凌。
東漢朝廷給烏桓地盤,與其聯盟,將其視為牽制鮮卑的重要力量,以夷治夷的策略還是不錯的。
遼東屬國所在的遼東地區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是各方爭奪的核心區,中原政權要討伐半島勢力必須先控制遼東郡,而東北大興安嶺的部落要南下中原,遼東郡又首當其中擋在最前線。
當年公孫瓚就曾經擔任的遼東屬國長史,是管理烏桓人的最高行政長官。
他建立了白馬義從,「瓚常與善射之士數十人,皆乘白馬,以為左右翼,自號白馬義從。
烏桓更相告語,避白馬長史。乃畫作瓚形,馳騎射之,中者咸稱萬歲。虜自此之後,遂遠竄塞外。」
每至臨陣,數十白馬義分列於公孫瓚左右兩翼,百步之內無人可以近身,身後三千突騎蓄勢待發,氣勢何等壯觀。
有了這支精銳騎兵後,公孫瓚開始出戰鮮卑,一旦和鮮卑接戰,哪怕打到深夜也要將其擊垮。
「每聞有警,瓚輒厲色憤怒,如赴仇敵,望塵奔逐,或繼之以夜戰。」
鮮卑人慫了,不敢入侵遼東,公孫瓚在遼東打出了自己的威名!
「鮮卑懲艾,後不敢復入塞。遷為涿令。」
可惜,他在界橋一戰中被打敗了,白馬義從也大半損失。
昌黎,一座寬大的府邸中,張寧坐著旁邊站著好些人,有公孫度,有周倉,也有管亥等。
「聖女,烏桓白岩拓人部、燎原肅清部、常工狛元部的族長都來了。」
「嗯,讓他們進來吧。」
一次進來了三個人,一人身材粗狂,一個臉色較黑,此人是白岩拓人部族長白岩子真。
一人身材微微有些矮小,眼神中似乎透著睿智,此人是燎原肅清部的族長燎原肅清行。
最後一人鬍子花白,身體看著微微有些孱弱,還時不時咳嗽,此人是常工狛元部的族長常工狛汀。
他們的形象不太符合大多數人對蠻族,或者常人的想像。
後世人以為的異族:「是電視上油光滿面,衣著光鮮,八塊腹肌,豪爽粗獷,武德充沛,知恩必報?」
事實上的異族:「面有菜色,瘦骨嶙峋,衣服破爛,蓬頭垢面,強必寇盜,弱而卑伏,不顧恩義。」
你以為的漢人:「柔柔弱弱白面書生,搖著一把摺扇,滿口知乎者也。」
事實上的漢人:「一漢當五胡,身材高大威猛彪悍的漢人,給普通身材矮下肢短的匈奴人,帶來巨大的心理衝擊。」
你以為的異族:「手持彎刀,列牆而進,騎在馬上跟英格蘭長弓手一般,射出一陣陣滿天箭雨。
事實上的異族:「陣列散亂,如數倍於敵,則四面合擊,稍遇不利則一鬨而散,不顧隊友首領生命。」
你以為的漢軍:「身上綴幾片破甲,扛著長槍刀劍嗷嗷嗷往前沖菜,一般一片片倒下。」
事實上的漢軍:「戰前斥候騎兵反覆試探接戰,勘察地形虛實,安營列陣,進鼓退金,號令嚴明,步騎各司其職,計謀百出,如同微操高手,打半天也沒幾個將士受傷。」
白岩拓人部、燎原肅清部、常工狛元部都是烏桓中大部落,燎原肅清行三人進屋,看見張寧,一隻手放到胸前,彎腰行禮,這是臣服的表現。
「拜見聖女!」
張寧笑了,「你們當初都在公孫攢手下幹過?」
三人你看我,我看看你,一時間不知道說什麼,只能無奈點頭,「是!」
「怎麼,聖女和公孫攢有仇?」
張寧倒是沉默了,沒有回答。
其實,如果公孫瓚一直在遼東屬國發展的話,他很有可能會成為遼東王,甚至會打黃巾,張寧的處境就會很麻煩。
然而,涼州羌亂卻給了公孫瓚一個入主幽州的機會。
184年,邊章、韓遂叛亂,朝廷知道遼東有一個猛人公孫瓚,於是從幽州徵發三千精銳騎兵,全部交給公孫瓚指揮。
「州賊起,發幽州突騎三千人,假瓚都督行事傳,使將之涼。」
公孫瓚率領三千幽州突騎前往涼州平叛,東漢最強的兩大軍隊,幽州突騎即將與西涼鐵騎火併。
眼看一場世紀大對決就要爆發,誰料大軍行至燕南時,漁陽豪強,前中山國相張純、前太山太守張舉與當時的烏桓首領丘力居結盟,發動叛亂。
叛軍實力強盛,殺護烏桓校尉箕稠、右北平太守劉政、遼東太守陽終等,攻掠幽州諸郡,將戰火延伸至遼東、冀州境內,其前鋒甚至打到薊縣城下。
要知道薊城可是當時幽州的中心,當年燕國的都城,後來元、明、清的都城。
少時薊城被攻打下來,那幽州必然大亂,幽州一亂,可不得了呀。
幽州叛亂和涼州三叛何其相似,又是當地漢人豪強與胡人的聯合。
不得不說,東漢在連續頂過黃巾之亂、邊境叛亂,異族入侵、仍不滅亡,在古代王朝戰力排行榜上確實名列前茅了。
幽州內亂,本應出征涼州的公孫瓚只能留下來平叛,雙方決戰於遼東屬國的石門。
能將張純等人從老巢調出,在自己的大本營決戰,公孫瓚的謀略很有水平。
至於戰鬥結果,張純等大敗,隨後逃入鮮卑境內,公孫瓚繼續追擊烏桓,由於太過深入,反被丘力居圍困於遼西管子城,雙方相持二百餘日。
公孫瓚儘管糧盡士潰,仍在堅持,結果包圍的烏桓人首先頂不住,糧盡疲乏後遠走柳城、
這一仗,讓整個烏桓上下都認識了公孫瓚的戰鬥力,從此不敢再來進犯。
「虜識瓚聲,憚其勇,莫敢抗犯。烏桓更相告語,避白馬長史。」
朝廷當時正在全力剿滅黃巾軍,不想在幽州投入更多力量,於是派前幽州刺史、宗正劉虞任幽州牧。
劉虞之前在擔任幽州刺史期間,民夷感其德化,自鮮卑、烏桓、夫余、穢貊之輩,皆隨時朝貢,無敢擾邊者,百姓歌悅之。
丘力居等烏桓首領聽說劉虞到了,紛紛派遣使者前來溝通歸附之事。
劉虞也派遣使臣到遊牧民族中曉以利害,責令他們獻上張純的首級
……
可以說,劉虞與公孫瓚兩種截然不同的策略。這也是他們的重要矛盾之一。
公孫瓚很不理解,對於鮮卑、烏桓,他只有一個原則,打服為止。自己玩命討伐,卻被劉虞用招撫終結,他心裡很不爽。
甚至為了阻止劉虞的招撫政策,公孫瓚四處劫殺各部族與州牧和談的使者,以至於這些使者只能想盡辦法繞道前往劉虞處。
一味的殺是不行的,劉虞在處理胡人事務方面的確高明,他陸續頒布了幾個政策。
1、精簡部隊,廣泛布施恩惠。
2、區別對待,寬大處理烏桓人,嚴肅處理叛亂的漢人豪族。
3、追求寬政,勸導百姓種田
4、開放上谷市場,與鮮卑、烏桓開展交易。
鮮卑、烏桓襲擾邊境,無非想搶掠物資,現在有了公孫瓚這個強人坐鎮,搶劫的成本直線上升,
還不如與漢族互市,雖然收益不一定比搶掠高,但是安全、穩定,具備可持續發展性啊。
這就是劉虞可以長期安撫異族的真正奧秘。
公元189年,劉虞上任不久,在軍事和懷柔兩種手段的共同作用下,幽州叛亂很快得以平息。
劉虞因安撫遊牧民族有功而被授予太尉之職,不久,又遷為大司馬,公孫瓚為奮武將軍,封為薊侯。
能如此快速扭轉局面還是要感謝公孫瓚在戰場上的努力。劉虞上報朝廷撤掉駐防軍隊,只留下公孫瓚統萬餘步兵、騎兵屯駐右北平。
如果兩人能夠好好配合,幽州將成為漢末最強勢力,公孫瓚甚至會掉頭來打剛剛在遼東郡站住腳的張寧。
可惜,道不同,不相為謀。
公孫瓚雖然名義上受劉虞節度,但從截殺使者開始,公孫瓚已經出現尾大不掉的苗條。
作為州牧的劉虞以廣陽郡薊縣為駐地,公孫瓚則率部駐紮於燕山南麓的右北平郡,就在兩人矛盾日益尖銳時,
隨即嗎,一份冀州來信,將公孫瓚的目光轉向了南方,他開始奪取冀州,青州,甚至兗州。
「如果公孫瓚和劉虞配合,哪裡會讓我們攻取遼東屬國,占領遼東三郡。
劉虞出身漢朝皇族,有勇有謀,可以擔當幽州牧,領實際軍政大權,坐鎮大漢東北門戶。
公孫瓚長於軍伍,手下騎兵善於沖陣,加上步軍,其他騎兵,公孫瓚軍力達到四萬以上,戰鬥力極強,適合駐軍遼東屬國,保住幽州的前哨陣地。
兩人結合,一文一武,劉虞派使節聯繫親漢的鮮卑,匈奴部族,分化瓦解邊境蠻族壓力,公孫瓚組織幽州突騎,利用機動性打擊不服從的蠻族部族。
取得幽州全境,在南下,何人可以抵擋?
可惜,理想很美好,但現實複雜得多。兩人都有野心,各自為王的情況下,就算暫時同盟,也自然少不了爾虞我詐……」
張寧感慨起來,隨即看向燎原肅清行三人。
「下個月,我將伐遼西,你們出一萬精兵,可行?」
「這,一萬確實多了些。」
「聖女,我族戰士才4千,加上下屬部落,最多也就6千。」
張寧臉色一冷,「那這麼算,你們三族不是能夠湊出接近2萬精兵?我只要一萬都不行?」
「不可能全部男丁都出來,還得至少留下一半打獵,耕種,捕魚,不然族內老少都要餓死,最重要是防備鮮卑。」
「是呀,要是當初烏桓首領丘力居沒有反叛朝廷,我們估計能拉出三萬精銳,如今是不行了。」
看著三人推脫,張寧說道,「8千,不能再少了,不然滅族吧。」
這一下,三人噤若寒蟬,不再說話了,只能點頭答應,他們被漢人打怕了,公孫瓚打他們,好不容易劉虞和氣,他們舒服沒有幾年,誰知道遼東的黃巾打過來了。
不帶這麼欺負人的,簡直了,崑崙神,漢人太可怕了,我要回草原!,
其實,看看東漢末年到三國這段時間內,似乎沒有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
如果按照網上的標準答案來回答呀,那就是東漢末年那些外族啊,都是各路軍閥之間的經驗副本,隨便一個割據勢力都能將其吊打。
然後這評論區再刷一波大漢將軍666,好像東漢末年隨便拎出來一個將軍都能將這些什麼匈奴啊,西羌啊,這些讓大漢朝頭疼了上百年的外族對手輕鬆碾壓。
這乍一看是對的,至少董卓、公孫瓚、曹操那些打外族那是打得人家嗷嗷叫。
可細緻分析起來,東漢末年的朝廷跟外族的情況是相當複雜的,並不像後世想像的那麼簡單。
從公元158年時期到公元216年,在這段時間之內,大漢十三州之中的并州跟幽州,很多疆域都被外族所占領。
在公元213年時期,定襄、雁門、平城都還在曹操的手裡,可是三年之後呢,這些地方都被南匈奴跟鮮卑人給占領了。
如果伱說三國時期沒有外族入侵,那完全就是無稽之談。
在《晉書地理志》中就這麼一句話,「魏黃初元年,復置并州,自陘嶺以北並棄之,至晉因而不改。并州統郡國六,縣四十五,戶五萬九千二百。」
書中說的魏黃初元年,就是公元220年,也就是曹丕稱帝的那一年。
曹丕在當時恢復設置的并州,書中所說的刑陵就是勾築山,也叫雁門山,大興嶺以北後來被稱之為雁北,以此地為分界線以北的地方都被曹魏的朝廷所放棄。
而這個狀況呢,一直到西晉時期都沒有改變。
那麼軍力強大的曹魏集團為何要丟掉這麼多的疆域呢?
其實早在漢桓帝時期,羌族等一些外族對漢王朝的威脅就相當之大了,那個時候羌族的勢力已經是深入到塞內了。
此時漢朝的疆界呢,已經不像先秦時期那樣有縱橫交錯的地形去給你防守,此時的漢朝邊境地勢相對比較平坦。
人家羌族的騎兵想要騷擾漢朝太容易了,像什麼并州啊,涼州啊,一直在人的騷擾範圍之內,
包括并州的雲中郡跟五原郡已經慢慢被胡人所占據,所以當時朝廷呢,就分為了兩派,一派是以段熲為首的主戰派,另一派呢,是以張煥為首的安撫派。
段熲就覺得這些胡人這麼靠近中原王朝的腹地,威脅是非常大的,咱們必須根除。
張煥呢,就覺得這些地方的胡人啊,咱是沒辦法根除的,不如朝廷儘量去安撫這些胡人,讓他們聽話,不鬧事兒啊,也就完了。
一開始啊,朝廷採用的是段熲的主張,讓他放開手腳去跟這些羌人打。
段熲打仗呢,也是很漂亮,連戰連捷,大破異族,他可是後面大宋公認的戰神,如了武廟的。
段熲的戰果很厲害,大小戰役180,斬敵首38600餘,繳獲牛馬牲畜42萬多,自身僅損失400多人,消耗軍費44億。
好像就沒有他打不贏的戰爭,但是問題呢,也在這個時候顯現了,你段熲前腳剛走,後面的胡人就在此地復甦了。
就跟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是一樣的,那胡人部落呀,在此地已經是生根發芽了,你根本就不可能徹底的去根除。
到了漢靈帝那會兒啊,定襄、雲中、五原、朔方、上郡等五郡,慢慢的就都脫離了東漢王朝的控制。
到了官渡之戰前,南匈奴已經占據了黃河流域的諸多郡縣,整個并州啊,除了上黨郡跟西河郡一部分還在袁紹手中控制之外,
剩餘的并州郡縣啊,大部分都被匈奴跟烏桓所占據,包括幽州的很大一部分地區呢,後來也被這些胡人所占。
後面,曹操重新劃定九州,殘餘的并州跟幽州就併入到了冀州,成為了天下第一大州。
後來呢,曹丕繼位,秦嶺以北的地方呢,基本上都被曹魏所放棄。
所以從漢末到三國這段時間之內,並不是沒有北方的遊牧民族入侵,而是他們入侵的規模也比較小,戰略目標也不同。
他們只是在原有的基礎上逐步去蠶食漢朝的一部分領土,並沒有不像女真蒙古人那樣大規模的南下。
而曹魏朝廷對這些胡人採取的策略呢,基本上就是分為兩種,一種是分而化之,另一種是邊剿邊撫。
公元216年,曹操扣留了南匈奴的末代單于,將南匈奴化為了五部,讓其沒有力量對曹魏的朝廷形成威脅。
曹操在那個時候就吸取了東漢時期段熲跟張煥的綜合經驗,你光打胡人也是不行的,你不打也不是。
因為在這個地方啊,多種部落的胡人已經是犬牙交錯之勢了,所以你打是打不完的,你光撫也不行,你拳頭沒有人家大,人家是不服你的。
所以,後面的曹魏集團呀,採用這種邊打邊輔的策略啊,是沒毛病的。
但是此時的鮮卑人呢,趁虛又占據了南匈奴的舊地,進一步進入漠南,取代了南匈奴的地位,靠近了中原地區。
而南匈奴跟鮮卑人的南遷,也為日後的亂世埋下了伏筆。
後面之所以會五胡亂華,史書上都不願意寫,兩腳羊,黑暗到無法直視!
一部分是因為三國耗盡英雄氣,打掉了太多的精力,還有一大部分原因是司馬家的八王之亂把中原朝廷徹底給打崩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