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不要害怕

  第325章 不要害怕

  公元192年,六月一日,天朗氣清,惠風和煦,太平聖女張寧起十萬雄兵準備進攻幽州了。

  她分四軍,太平、邵武、黃天、神機四軍,每軍兩萬五千人,五千為一校,為左右前後中,總共二十校。

  封周倉為威武將軍,太平軍統領;彭脫為奮武將軍,太平軍副統領。

  韓忠為廣威將軍,邵武軍統領;孫夏為振威將軍,邵武軍副統領。

  趙安為伏波將軍,黃天軍統領;卜巳為獵虎將軍,黃天軍副統領。

  管亥為威遠將軍,神機軍統領;何儀為建忠將軍,神機軍副統領。

  公孫度為屯騎校尉,領太平參議事(隨軍軍師),掌太平中校。

  東紅博玉為射月校尉,領太平參議事(隨軍軍師),掌神機中校。

  蠕蠕力言為常樂校尉,領太平參議事(隨軍軍師),掌黃天中校。

  留人公將軍張梁招募軍隊,坐鎮襄平城太平府,管轄玄菟、樂浪郡、遼東三郡。

  十萬大軍從出發新昌,過無慮和望平,伐遼東屬國和遼西郡。

  幽州從西到東,依次有代郡、上谷郡、涿郡、廣陽郡、漁陽郡、右北平郡、遼西郡、遼東屬國、遼東郡、玄菟郡、樂浪郡。

  如今遼東郡、玄菟郡、樂浪郡都在張寧掌控中,她放棄走水路去青州,主要是目前造船技術還遠沒有後世發達,而且去青州,容易被圍攻。

  青州西方是冀州,有袁紹和公孫瓚,南方是兗州和徐州,兗州有曹操和劉貸,徐州有陶謙。

  劉岱是東漢賢臣劉寵之侄,算是皇室宗親。

  他曾被舉為茂才,擔任過侍御史,中平六年(189年),劉宏去世,董卓入京專權,用尚書周毖、城門校尉伍瓊等人之言,拜侍中劉岱為兗州刺史。

  初平元年(190年)正月,劉岱與勃海太守袁紹、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河內太守王匡、陳留太守張邈、廣陵太守張超、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等人一同舉兵於關東,討伐董卓,眾人推袁紹為盟主。

  後來結果是董卓下令遷都長安,焚燒宮室,諸侯四散,相互攻伐,劉岱與東郡太守橋瑁不和,他殺死橋瑁,以王肱領東郡太守。

  在原來歷史上,他如今應該是死人了。

  因為初平三年(192年)四月,青州黃巾軍攻打兗州,殺死任城相鄭遂,轉入東平。

  劉岱打算派兵迎擊,鮑信勸阻說:「如今賊兵有百萬之眾,百姓惶恐震驚,士兵毫無鬥志,不可抵擋,我看賊人兵眷混雜,前後相隨,賊軍中也沒有輜重糧草,只是以掠奪維持生計。

  如今對策,不如讓部隊養精蓄銳,先採取堅守,賊眾想戰不得,想攻又不能,等其氣勢低落,然後選拔精銳士卒,就能打敗他們了。」

  結果這劉岱覺得自己很厲害,董卓他都不怕,會怕小小的黃巾?

  所以,他不採納鮑信的意見,堅持出戰,結果兵敗被殺。

  然後曹操的機會就來了,在陳宮的幫助下,加上鮑信支持曹操,奪取了兗州。

  可惜,當年張寧帶走了青州黃巾的精銳,青州雖然還有黃巾,也亂起來了,但遠遠沒有歷史上那樣大,也百萬之眾。

  而且,張寧還安排人,時不時渡海,在蓬萊附近收留那些無家可歸的亂民,然後回到遼東,不然遼東輕易發展不起來,怎麼會有200萬眾,十萬精兵?

  這一下就有點尷尬了,劉貸沒有死,曹操又有野心,兩人還是衝突起來,在兗州打起來了。

  但劉貸哪裡是曹操的對手呀,要不是他有大義,是朝廷封的兗州刺史,他早就被曹操弄死了。

  再說徐州陶謙,他也是挺厲害的,最初為諸生,在州郡任職,被舉茂才,歷任舒、盧二縣令、幽州刺史、議郎。

  年輕時候的他性格剛直,有大志。後隨左車騎將軍皇甫嵩對抗北宮伯玉,任揚武校尉,之後又隨張溫征韓遂、邊章。

  中平五年(188年),徐州黃巾起,陶謙被朝廷任為徐州刺史,擊破徐州黃巾,並推行屯田,恢復生產。

  爾後,他聽從王朗、趙昱建議遣使進京朝貢,獲拜安東將軍、徐州牧,封溧陽侯。

  陶謙擔任徐州刺史時,北面的青州、兗州黃巾此起彼伏,徐州卻相對太平無事,百姓富足,穀米屯滿糧倉,青州、豫州等地的流民(如鄭玄、許劭等)也紛紛湧向徐州。

  簡單來說,這傢伙得民心,口碑很好,適合種地,但打仗是真不行,後面被曹操各種吊打。

  三國歷史上發生了很多改變歷史走向的意外,比如曹操的爹曹嵩在徐州境內遇害就是這樣一個意外。

  如果曹嵩不死,曹操可能就不會大舉進攻徐州,劉備也沒有機會入主徐州。

  如果劉備不入主徐州,他很有可能一直跟著公孫瓚干。

  此時的劉備還在平原縣呢,是公孫攢的手下,他也是公孫攢的師弟,兩人都跟著盧植學過一段時間的。

  公孫瓚被袁紹消滅之後,劉備如果不入住徐州,他可能戰死,也有可能歸於袁紹的麾下。

  所以,如果曹嵩不死,一切歷史都可能不一樣。

  那麼,陶謙為什麼要殺曹嵩?究竟是誰動的手呢?

  其實,曹嵩的死在史書里是一個懸案,至少有四種說法。

  首先,《三國志武帝記本傳》的說法很簡單,就是:「興平元年春,太祖自徐州還,初,太祖父嵩,去官後還譙,董卓之亂,避難琅邪,為陶謙所害,故太祖志在復仇東伐。」

  也就是說,曹操他爹曹嵩離開朝廷之後,先回了自己的老家譙縣,董卓作亂之後,山東諸侯聯合討伐,譙縣離洛陽比較近,有危險。

  所以曹嵩就舉家搬到琅琊避難,也就是從今天的安徽亳州搬到山東臨沂的附近。

  當時的琅琊郡是徐州一部分,而徐州歸陶謙管轄,然後曹嵩就莫名其妙被陶謙殺了。

  於是,曹操就一心想要復仇,畢竟殺父之仇不共戴天呀。

  這個敘述非常簡單,基本只知道三個信息。

  第一,曹松在徐州,第二,曹松被陶謙殺了,第三,曹操想復仇。

  至於陶謙為什麼要殺曹操?什麼時候殺的?怎麼殺的?那是一概不知道。

  所以後來裴松之用其他的書籍給三國志作補充。

  裴松之,字世期,河東郡聞喜縣(今山西省聞喜縣)人,東晉、劉宋時期官員、史學家。

  她與其子裴駰、曾孫裴子野有「史學三裴」之稱。

  宋文帝劉義隆認為陳壽所著《三國志》記事過於簡略,命裴松之為之作補註。

  裴松之廣搜資料,精心撰作,於元嘉六年(429年)寫成《三國志注》

  曹嵩之死,裴松之在《三國志注》補充引用了兩本書,叫《魏晉世語》和《吳書》。

  看史籍的書名就是一大線索,因為書名能夠很好反映出寫這本書人的立場。

  《魏晉世語》以魏晉為名,不僅說明了書中的內容的歷史時期,也說明了這本書是以曹魏和晉朝為正統。

  《吳國》則是三國吳國的官修史書,肯定是以吳國為正統。

  陳壽寫《三國志》是以曹魏和東吳的關修史書為底本修改的,只有蜀書的部分是陳壽他自己寫的,所以《三國志》同一件事兒,魏書、吳書、蜀書的立場和說法有時候很不一樣。

  魏書的部分肯定是以魏國為立場,所以《三國志武帝紀》和《魏晉世語》的說法基本一致。

  只是《魏晉世語》補充了很多細節,說的是當時曹操占領了兗州,有了自己的地盤,就想把老爹從琅琊接過來,還派了一隊人馬去接應,結果陶謙得知了消息,就派人半路截殺,將曹嵩一家老小全部殺了。

  這乍一看還是比較可信,因為細節特別多,比如曹嵩原本可以從後牆逃跑,結果身體太胖了,翻不過去,只好躲在廁所里,最後被殺了。

  但是這裡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陶謙為什麼要這麼做?

  陶謙和曹操一直是對手,之前也打過幾仗,所以有一定的動機,可問題是曹嵩一直在徐州琅琊郡,為什麼早不殺晚不殺,偏偏要等到現在。

  唯一可能的解釋是陶謙之前一直不知道曹操在徐州,現在知道了,所以派人殺了。

  可是既然曹操敢大張旗鼓的去接他,就證明他和陶謙的關係還沒壞到那個份兒上,而且陶謙和曹操之間沒有私仇,殺了曹嵩可以說一點好處都沒有。

  除非恨到極致,不然誰會殺人家老爹,大漢可是以孝道治理天下的,那便是不死不休呀。

  像是項羽抓住劉邦的老爹和妻子,他也沒有殺,當然,這裡面也劉邦的無賴和計謀,還有項羽的性格原因。

  還有後來歷史上的赤壁之戰,故意放走曹操,就是怕曹操的兒子曹丕報復。

  華容道義放曹操是《三國演義》中精彩的戲份,可歷史中沒有這齣好戲。

  華容道當然有,曹操也確實是從華容道逃離的,但是關二哥義薄雲天放曹操這個真沒有。

  根據《三國志》中記載,在赤壁之戰後,曹操失敗,戰船被燒毀,引軍從華容道撤退,道路泥濘不通暢,讓士兵鋪草田路,騎馬才能通過。

  雖然劉備沒能追到曹操,但是還是在華容道放了一把火。

  這裡出現兩個問題,一、劉備是真的沒有堵住曹操嗎?

  二、沒追上為什麼還放火呢?

  首先說第一個問題,他真是沒堵住曹操嗎?劉備可能根本就沒想殺曹操,對於這個時間段殺曹操,孫劉都是有顧忌的,尤其是只有2萬人馬的劉備殺了曹操。

  曹操的勢力還在,很容易被報復性打擊,誰能保證孫權這個隊友會不會賣他,讓他單挑曹軍。

  這要是面對曹丕的報復,這兩萬人馬,一波團戰就沒了。

  第二個問題,人都跑了還放火,有什麼用嗎?

  有用,燒給東吳看,這把火就是告訴東吳,曹操我去堵了,但是這小子跑的比我馬還快,沒追上。

  那麼這樣一來,把圍剿曹操殘部的時間省出來,就可以去辦正事兒啊,什么正事兒?

  當然是搶地盤。赤壁一場大戰,曹操大敗,趁著這個威勢,劉備放完火,回頭就把荊州四郡全部拿下。

  這樣一來,就有了和孫權平起平坐的力量。

  而孫權明知道劉備是故意放跑的,曹操也說不出來什麼,畢竟火放了就是沒堵住人馬。

  其實東吳也沒有去追殺曹操,也在忙著撿地上的裝備,只不過沒有劉備手快

  ……

  故而,不到萬不得已,只要陶謙不傻,他就不會殺曹操的父親曹嵩。

  《吳書》有不同的說法,說陶謙的確派人去了,但不是去截殺的,而是去護送的,結果這個護送的人看見曹嵩太有錢了,臨時起意就殺了曹嵩一家,搶奪財務。

  簡單來說這是一起意外,小說《三國演義》採用的就是這種說法。

  但這個說法也有問題,陶謙是沒有動機主動殺曹嵩,但是他和曹操的關係也沒好到派人護送的程度。

  我沒有殺你爸爸就好了,還指望我派人護送,不可能!

  因為陶謙進攻過兗州,曹操也率兵進攻徐州,兩個人本身就是對手。

  所以,陶謙不大可能還派兵護送曹嵩。

  而《後漢書陶謙傳的說法又不一樣,它說曹操沒有派人接應曹嵩,陶謙也沒有派人護送。

  純粹是琅琊附近一個守將見財起意殺了曹嵩一家。

  綜合來看,《後漢書陶謙傳》的說法比較合理,所以司馬光編寫《資治通鑑》的時候,基本就完全採用了這個說法。

  但無論怎麼樣,曹嵩是死在了徐州,這鍋你得背呀。

  於是,在歷史上,初平四年(193年)秋,曹操起兵討伐陶謙,當時袁紹亦派部將朱靈督三營軍相助。

  曹操大軍先後攻拔十餘城,那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當然,曹操殺紅眼了,開始屠殺平民了,所過之處全都遭到屠戮,雞犬不留,舊城廢址不再有行人。

  無論曹操多麼憤怒,哪怕死了親爹,屠殺平民,都是極其可恥和殘忍的,是要被唾棄的。

  軍隊打仗,各為其主,死人是正常的,死百萬,千萬都可以,戰場很多時候無對錯,都是失敗者,只有你死我活。

  可對手無寸鐵的百姓進行屠殺,這是萬萬不行的,這是一種極其野蠻的行為,和畜生沒有區別。

  可縱觀歷史,有時候往往會出現野蠻戰勝文明的現象。

  比如說金滅北宋,蒙古滅南宋,滿清入主中原。

  滿清入主中原的時候,那些屠殺,簡直慘無人道。

  曹操在他們面前,都算是相當文明的,比起來,最多算是九牛一毛那種。

  其實古代野蠻戰勝文明,只有一種情況下會出現,那就是戰爭狀態下。

  什麼是野蠻?說白了就是沒有底線,沒有規則,沒有準則,沒有道德,沒有人性,肆意而為。

  簡單來說就是你可以用一切的手段去對付敵人,只要能殺死敵人就行。

  在戰事狀態,你這麼去搞,自然是占盡優勢。

  可是戰爭一旦結束,勝利的一方如果還是這種野蠻的思維,那麼他必然會被更野蠻的人所取代。

  古代戰爭時期啊,野蠻的一方在短時間內也許是可以戰勝文明的一方的,但是文明最終還是會取代野蠻的。

  比如後面,叛唐起兵的安祿山是不是很殘暴啊?

  他對身邊的人每天是非打即罵,不管你是身居什麼樣的高位。

  在安祿山這裡都要遭受非人的折磨,就連安祿山的首席軍師嚴莊都經常被他棍棒伺候。

  安祿山這個人可以說是集合了那種港片裡面反派boss身上所有的特質,太殘暴了。

  殘暴、冷血、狡猾、精明,骨子裡很怯懦,對於妨礙他的人下手呢,卻是異常的兇狠。

  但他因為殘暴,野蠻,沒有多久被他的兒子安慶緒跟嚴莊這些人合謀殺死。

  ……

  所以古代的歷史,野蠻可以一時戰勝文明,但是最終文明還是會取代這些野蠻的行為的。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馬上皇帝在一統天下之後,都會以文治天下,就像是曹操,屠了徐州後,他統治下,就基本沒有主動屠殺百姓的現象了。

  有一個詞兒,叫教化天下,說的就是這樣,其實教化也像是馴化。

  因為這些開國皇帝他們心裡清楚,一個朝代要想長治久安,就必須如此。

  只有建立起一套穩定的秩序,臣民百姓都去遵守,不再以叢林法則去管理天下,這個王朝才能夠不斷的去傳承下去。

  比如金人南下滅北宋來,金人剛立國之時,戰鬥力啊,可以用彪悍來形容,對待宋遼這兩國的居民也是非常殘忍,殺害了不少遼宋的軍民百姓。

  遼宋當時啊,肯定是比金要文明的多,但是金人在滅掉北宋進入中原之後,他們也開始學習中原王朝的制度跟文化。

  到了金熙宗在位之時,金國的朝廷已經基本全部實現了漢人的官制,這個時候金人的朝堂呢,跟以往的中原王朝已經沒有什麼區別了。

  金人如果沒有漢化徹底,那麼他們在中原地區也不可能維繫那麼長的時間,包括元朝也是一樣。

  蒙古人雖然實行的漢制呢,不夠徹底,可是他們的朝廷制度啊,也還是學習了中原王朝的。

  如果元朝人還是在草原時期的那一套,他們估計撐不到90年就得回到草原繼續放羊去。

  所以,古代戰爭是野蠻的,往往會出現野蠻戰勝文明,但是文明最終還是會取代野蠻的。

  這就像是夜幕遮蔽太陽,可太陽一直在!

  所以,無論遇到什麼樣的野蠻,黑暗,恐怖,永遠不要害怕,畏懼,退縮。

  光,一直在!

  歷史已經無數次證明了這一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