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試看天下欲何
「聖女,我認為不能過水路,渤海雖然不寬,但始終是海,海上有風浪,一個不小心就船毀人亡了,咱們十萬大軍過海,風險太大。♤💚 ➅➈丂𝐡𝓤ˣ.ᑕ𝕆ⓜ 🍟🎅
而且,我們一攻打青州,朝廷諸侯怕是立馬反應過來,兗州的曹操,徐州的陶謙,冀州的袁紹,都怕是視我們為眼中釘,肉中刺,弄不好他們會圍攻我們。
特別是公孫攢,他勢力強悍,坐擁青州大部,幽州大部,冀州部分,這會是我們最大的阻礙呀。」
說話的是公孫度,他的見解有是非常不錯的。
其實,前期諸侯勢力中最大的並不是袁紹,更像是公孫瓚和袁術。
為什麼會這樣,這就得先看看這幾年發生的大事,兩年前,也就是公元190年。
聯軍討董總體來說不順利,董卓一把火燒了洛陽。曹操被徐榮打到幾乎全軍覆滅,淒悽慘慘去揚州募兵,唯有孫堅一路順利,但是後面退出洛陽。
當時,公孫瓚為奮武將軍,遼東屬國長史。
公孫瓚無論官位、名望都不如劉虞,和劉虞是毋庸置疑的上下級關係,但是因為征討北方蠻族的方式問題,以及公孫瓚暗中讓袁術扣留劉虞子劉和的問題,開始產生嫌隙。
然後,初平二年(公元191年),一年前,袁紹從冀州牧韓馥手下騙得冀州,一躍而成為天下有數的大諸侯。
大體過程為冀州牧韓馥部下麴義反叛,公孫瓚進攻韓馥,這其中都有袁紹的手筆。
韓馥受到袁紹手下說客蠱惑,引狼入室,被袁紹兵不血刃,奪了冀州。
隨後袁紹騷操作,打算擁立劉虞稱帝,劉虞堅決不同意,遂作罷。
接著,袁術開始和袁紹鬧掰,爭奪豫州,袁術表孫堅為豫州刺史,袁紹表周昂為豫州刺史。
周昂奪取孫堅駐地陽城,公孫瓚派從弟公孫越幫助袁術進攻周昂,公孫越陣亡。
袁術令孫堅進攻荊州劉表,孫堅陣亡。
這一下,公孫瓚被人當槍使,很生氣,弟弟被袁紹部下打死了,更生氣。
袁紹有些害怕,為了表示歉意,將自己的渤海太守印綬送給了公孫瓚的堂弟公孫范,公孫瓚收下了土地和印綬,但是並不領情。
公孫瓚自己任命嚴綱為冀州牧,田楷為青州牧,單經為兗州牧,並配置了郡守縣令。
而從揚州淒悽慘慘湊了四千兵的曹操,路過兗州東郡時,天降大禮包,黑山賊於毒、白繞、眭固和南匈奴於扶羅等聯合,誅殺東郡太守。
人妻曹的軍事天才第一次展現,靠著一支七拼八湊士氣低落的軍隊,擊敗了於毒、白繞、眭固、於扶羅等,袁紹表其為東郡太守,從此擁有第一塊穩定的地盤。
此時,公孫瓚名望大大提升,實際控制的地盤和軍隊數量大大增加,達到了令新領冀州的袁紹恐懼的程度,但是名義上他依然是劉虞的下屬。
然而,該年冬季,發生界橋之戰,憑藉鞠義的史詩級表現,袁紹擊敗公孫瓚。
此時,天下諸侯明顯分化為兩大陣營,分別是袁紹派,盟友有兗州刺史劉岱、荊州刺史劉表,曹操此時僅僅是東郡太守,且名義上受劉岱節制。
還有一派為袁術派,盟友有公孫瓚、陶謙、南匈奴、黑山軍等。
隨即,便是現在,初平三年(公元192年)。
兩大陣營開始大打出手,你打我,我打你,總體而言,這一年兩大陣營難分伯仲,但是袁紹曹操方略占優勢。
但就勢力而言,公孫瓚不僅占據了幽州、青州大部和部分冀州,而且勢力已經滲透進徐州和兗州,儼然河北第一割據集團,表面上看是非常雄厚的。
東漢末年,諸侯爭霸,很多人往往只看到勝利者,比如曹操、劉備、孫權。
但前期的袁紹,公孫瓚這些人,又何嘗不是人傑?能在史書上留名的,那都是百萬人中無一的俊傑。
一般人回到漢末,要是沒有後世的見識,就憑藉自己的智商和能力,活不過三集。
公孫瓚出身於官宦之家,且「家世二千石」,應當算是一方豪強,然而由於其母身份低微,在那個「子以母貴」的年代,公孫瓚也只能出任郡小吏,擔任郡門下書佐。
後來,他因相貌出眾且才智出色,通過迎娶太守之女才獲得了一定地位。
有點類似於祁廳長,迎娶白富美,然後開始走上人生巔峰。
於是,在岳父的幫助下,他先任上計吏,後經舉孝廉成為遼東屬國長史,後又升任涿縣縣令。
史料記載:「為郡門下書佐。有姿儀,大音聲,侯太守器之,以女妻焉,遣詣涿郡盧植讀經。」
在東漢末年這個亂局,公孫瓚雖是以小吏入仕,但像其他割據勢力一樣,最終也是不可避免的走上了武力發展道路。
在擔任涿縣當縣令時,公孫瓚便曾奉命統率三千騎兵出征,追討張純等叛賊,並因功升任騎都尉。
之後,公孫瓚又以騎都尉的身份,率軍征討襲擾幽州、冀州的烏桓貴族,進而以降虜都尉的身份統率步騎萬人屯駐右北平郡,後又升任中郎將兼領遼東屬國長史,封都亭侯,從而掌握了一支相對強大的軍事力量。
由於公孫瓚所在的幽州,與烏桓等相鄰,因而時常遭受到這些遊牧民族的進犯,正是在在與這些少數民族的交戰中,使得公孫瓚的勢力開始迅速發展,手中的軍隊越來越多,官職也越來越高。
最終於中平六年(189年)前後升任奮武將軍,封為薊侯。
公孫瓚當時之所以會崛起,是因為他的霸氣,他也有豪氣,有悍不畏死的決心,意氣風發的公孫瓚給人的感覺是氣吞萬里如虎。
義之所至,生死相隨!蒼天可鑑,白馬為證!
他手下的白白馬義從也慢慢發展成當時的第一騎兵。
而根據史料記載,當時的烏桓人甚至把公孫瓚的畫像畫在箭靶上,烏桓首領射中了公孫瓚的頭像,烏桓人都大喊萬歲。
異族畏懼他如虎,恨不得殺他,但只能在畫像上動手腳,是不是很厲害?
可隨著名氣越來越大,公孫瓚開始飄了。似乎人都有這樣的弊端,容易驕傲。而驕傲的人也容易失敗。
上帝要其滅亡,必要其瘋狂,大抵如此了。
由此,他遇到了自己的第一次大敗。
在界橋,袁紹親自領兵迎戰公孫瓚,兩軍在界橋南二十里處交鋒。
公孫瓚以兩萬步兵,排列成方陣,左、右兩翼各自配備騎兵五千多人。
袁紹令麴義率八百精兵為先鋒,以強弩千張掩護麴義兵,他親自統領步兵數萬在後。
公孫瓚見袁紹兵少,立刻下令騎兵發起衝鋒,準備踐踏敵陣。
「沖!」
「咚咚咚!」
騎兵狂奔而來,如同黃河決堤,天地似乎在震動。
「不動!」
一般人看見這場景,估計嚇尿,甚至轉身逃跑,麴義卻命令士兵鎮靜地俯伏在盾牌下,待敵騎衝到只距離幾十步的地方,一齊跳躍而起,砍殺過去。
「噗嗤!」
「放箭!」
「咻咻咻!」
與此同時,千張強弩齊發,向白馬義從射去。
「啊!」
「咚咚!」
「撲騰!」
鮮血四濺,馬蹄嘶鳴,不停有人落馬下來。
「逃!」
公孫瓚的軍隊遭到意想不到的打擊,全軍陷入一片混亂,騎兵、步兵都爭相逃命。
「殺啊!」
「全軍出擊!」
麴義的軍隊則越戰越勇,臨陣斬殺了公孫瓚所署冀州刺史嚴綱,斬殺千餘人,又乘勝追到界橋。
自古騎兵天然優於步兵,在古代就是坦克級別的,步兵殺騎兵,還以少勝多,翻遍史書都沒有幾次。
當真是:
先登如山不可撼,力壓公孫震白馬。
八百先登俯北地,三千白馬盡折蹄。
兵威幽騎降白馬,天下精兵數先登。
皆道天馬踏飛燕,見我也需盡低眉
……
白馬,不過如此!
公孫瓚企圖守住界橋,但再次被打敗了,麴義一直追擊到公孫瓚的駐營地。
「追呀。」
袁紹看見麴義八百騎兵就打得公孫瓚落荒而逃,自然開心萬分,抽出刀劍,命令部隊追擊敵人,自己緩緩而進,隨身只帶著強弩數十張,持戟衛士百多人。
在距離界橋十餘里處,聽說前方已經獲勝,就下馬卸鞍,稍事休息。
這時公孫瓚部逃散的騎兵二千多突然出現,重重圍住了袁紹,箭如雨下。
別駕田豐拉著袁紹,「主公,快進牆裡躲避」,要他退進一堵矮牆裡,袁紹猛地將頭盔摜在地上,說:「大丈夫寧可衝上前戰死,躲在牆後,難道就能活命嗎?」
他指揮強弩手應戰,殺傷了公孫瓚的不少騎兵,公孫瓚的部隊沒有認出袁紹,也漸漸後退。
稍頃,麴義領兵來迎袁紹,公孫瓚的騎兵才撤走了。
此時的袁紹是何等意氣風發,英雄本色,如同他當年在朝廷上斥責董卓一般。
「我的寶劍未嘗不利!」
可惜,他如何能想到,僅僅是幾年後,自己官渡之戰失敗,十萬大軍灰飛煙滅,狼狽帶領800人倉皇逃回冀州。
麴義後又在興平二年(195年),鮑丘之戰中大破公孫瓚。
當真如猛虎呀,不可多得的猛將。
可惜呀,麴義因自恃功高,驕縱不軌,遭到袁紹記恨,建安五年(200年),袁紹藉口麴義圖謀不軌,將其殺死。
再說公孫瓚,初平三年(192年),界橋之戰後,初戰失敗的公孫瓚卻並不死心,旋即又調集兵力,派出單經軍、青州軍(劉備)和徐州軍三路圍攻袁紹,結果三路皆被袁紹所敗。
接著,袁紹展開反攻,對公孫瓚在青州的勢力展開進攻,此戰持續長達兩年。
《後漢書》有載:「紹復遣兵數萬與楷連戰二年,糧食並盡,士卒疲睏,互掠百姓,野無青草,最終迫使先主(劉備)與田楷東屯齊」。
公孫瓚戰敗,他的勢力被迫退出青州。
初平四年(193年),在公孫瓚與袁紹大戰不止之際,幽州牧劉虞也趁機發難,起兵攻打公孫瓚,結果慘遭戰敗,劉虞及妻子兒女被俘。
當時,恰逢漢獻帝派使者前往幽州加封劉虞,公孫瓚於是以劉虞意圖稱帝為由,脅迫段訓斬殺了劉虞及其妻子兒女。
殺死劉虞就是一步臭棋,雖然使得公孫瓚吞併了整個幽州,但由於劉虞在幽州豪族和北方少數民族中擁有極高聲望。
再加上袁紹有意利用劉虞之子劉和打著復仇的名義招攬人心,結果導致公孫瓚後院起火。
不僅幽州本地的鮮于輔、齊周、鮮于銀起兵反叛,就連烏丸、鮮卑等也起兵攻打公孫瓚。
興平二年(195年),在各方的夾攻之下,公孫瓚一敗再敗,代郡、廣陽、上谷、右北平等地紛紛反叛,無奈之下公孫瓚只得退守易京。
易京此地為後來河北省雄縣縣城西北,南臨易水,公孫瓚便令挖壕溝十道環繞,堆積山丘稱「京」,高各五六丈,上築營駐兵。
中心山丘高達十丈,其上建樓,公孫瓚自居,置鐵門,呈送文書繫繩引上。
更恐怖的是,公孫瓚在城內儲谷300萬斛。
然而就在天下爭霸的關鍵階段,公孫瓚竟然這麼幹,他想幹什麼?
東漢末年有這種奇葩想法的人真不少,董卓就曾修建了軍事城堡,對外宣稱無法攻破。
公孫瓚明顯是秉承了這種思想,對此他表示「昔謂天下事可指麾而定,今日視之,非我所決,不如休兵,力田畜谷。兵法百樓不攻。今吾樓櫓千重,食盡此谷,足知天下之事矣。」
說白了,這就是最早版的「高築牆,廣積糧」,但是這種策略並不是誰都能玩得那麼溜的,人家朱元璋是緩稱王,前期不顯山不露水的。
最後才一步步露出牙齒,占據南方,一統天下。
但公孫瓚可不是這樣,他前期鋒芒太甚,當時天下一共13州,公孫瓚奪得幾乎四州,幾乎囊括現在的遼寧、河北、山東以及河南北部,實力之強,貌似無可匹敵的意思。
老話說得好,槍打出頭鳥,出頭椽兒先爛。
故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
他得罪的人也多,現在想要低調,別人都不允許了。
此時的他早已經沒有當初的意氣風發了,多次打敗仗,有些一蹶不振了,只想長期固守,然後再相機出擊。
若是他拿出幾年的一往無前,無所畏懼的架勢,未嘗沒有一戰之力。
袁紹致書勸和,公孫瓚置之不理。袁紹又遣將進攻,連年不能克。
憑藉著堅固的防禦工事和充足的糧草儲備,公孫瓚雖然在易京堅守了長達四年時間。
但是在建安四年(199年),袁紹最終採取土工作業的方式打入城內,公孫瓚自知必敗無疑,於是自殺而亡。
一代梟雄就此敗亡。
其實,公孫瓚犯的最大的一個錯誤就是宏觀戰略水平不行。
以當時之亂世,唯有一爭方能得天下,怎麼可以把自己禁錮在城堡裡面坐吃山空,等著死呢?
即使從戰略角度來說,以幽州為根本的公孫瓚最大的優勢其實是騎兵,以速度為優勢打運動戰。
然而,公孫瓚最後卻放棄打運動戰,而打壕塹戰,這是拿自己的劣勢去跟人的優勢較量。
還有,他沒有籠絡世家豪族,東漢時期,地方豪門已經是一股極為龐大的力量,縱觀東漢末年割據勢力,只要能夠得到地方豪族的支持,那麼便能迅速割據一方。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出身原因,公孫瓚非但沒能籠絡地方豪族,雙方的關係反而極為緊張。
反觀袁紹,那可是四世三公,積極籠絡世家,因為他家就是最大的世家之一了。
最後,便是公孫瓚的控制區域過於狹長。
他在崛起之後,其勢力範圍的擴充固然極為迅猛,但卻帶來了一個致命的影響,那就是控制區域過於狹長。
從其根基之地幽州南下,過冀州、青州再到徐州,其勢力範圍基本集中於渤海灣沿海地區。
而控制區域狹長,帶來了一個致命缺陷,那就是極容易被從中切斷,這一點恐怕公孫瓚也很清楚。
因此公孫瓚才會在擊敗青州、徐州黃巾軍後,便立即與袁紹爭奪冀州控制權。
可惜的是,接連的幾場戰役皆以公孫瓚的失敗告終,其主力不得不退回幽州,而隨著袁紹對冀州的掌控越來越強,公孫瓚的勢力已經處在了隨時被切斷的危險境地
……
就這樣,原本有希望一統天下的公孫攢,竟然短短几年就敗亡,真是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但,張寧的來到,她的準備,必然會改變這些局面,公孫攢、袁紹、曹操、呂布、劉備……
他們的命運又當如何?只能拭目以待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