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隱患解除

  第294章 隱患解除

  對方的指揮官押錯了寶,高估了自己這邊的作戰實力,但現在想要將士兵撤出來已經是不可能,羅馬人絕對會乘勝追擊,前後的士兵們擁擠在一起更是極其容易造成潰敗,所以他們並沒有選擇,只能硬著頭皮繼續往對方的中軍陣地投入兵力。

  羅馬人臨危不懼,在百夫長和大隊長的臨場指揮下抗衡著數量遠多於自己這邊的蠻族士兵,他們結成密集的盾牆陣型同自己的敵人互相推搡頂撞,時不時就會有一把形似匕首的短劍從大盾的斜上方刺出,收割對面戰士的生命。

  說的娛樂化一點,羅馬人對付這些蠻族是完全的專業對口,因為他們最開始的強敵就是義大利北部的高盧人,他們的軍事裝備一定程度上就是針對打這類蠻族設計的,更別提不列顛島上的凱爾特人相比高盧人來說更像是本格派蠻族,保留了最多的蠻族成分,生產能力和軍事科技都比較低。

  冷兵器戰場近身作戰的秘訣之一就是以多打少,羅馬短劍的攻擊方式以刺擊為主而且陣型很密集。凱爾特人用的長劍斧頭則以劈砍為主,為了充分使用自己手中的武器再加上缺少嚴格訓練,士兵之間不可避免的有空隙,而且面積還不小。

  往往一把長劍要面對四五把短劍的刺擊,雙拳難敵四手,再高大強壯的戰士面對無法閃躲刺進身體的短劍也只能飲恨當場,由於冷兵器戰場擁擠的狀況,這些人在死後甚至都被推搡著遲遲不會倒下。

  隨著戰鬥的時間逐漸拉長,戰場上也堆積起了不少戰死者的屍體,其中大部分都是凱爾特人,只有少數的一部分是羅馬人。

  而隨著戰鬥時間的拉長,蠻族軍隊後繼無力的弊端也逐漸凸顯,他們的體力逐漸消耗,耐性和信心也逐漸瓦解。就正面最激烈戰場的情況來說,不需要用到什麼奇詭的戰術,凱爾特人在最純粹血腥直接的肉搏戰中單純的沒拼過羅馬人,除非羅馬人側翼出什麼意外,否則他們反過來捅穿凱爾特人的中軍也不過是時間問題。

  認識到這點之後,對方的指揮官立刻將剩下的精銳部隊轉而派到側翼施加壓力,同時用上自己這邊的騎兵部隊,希望能快速洞穿羅馬人側翼的日耳曼輔助軍,這讓日耳曼人這邊的壓力有所增長。

  日耳曼人的指揮官嚴厲的訓斥士兵們,並且親自抽刀殺死了幾個動搖的士兵,靠這種血腥的辦法維持著陣線。

  話雖如此,日耳曼人這邊的情況其實也是他們占優勢——因為他們很多都是長槍方陣兵。

  現在這個時代,公認地中海世界最優秀的劍盾步兵應該還是羅馬軍團兵,但就算他們,在當年對陣亞歷山大表親,被戲稱為亞歷山大在世的皮洛士大王的時候也是沒少吃苦頭。

  除非是赫拉克勒斯(大力神)在世,否則一旦方陣槍兵正式展開方陣就不是靠人正面埋頭猛衝能衝破的,面對刺蝟一樣密密麻麻的方陣長槍,再勇敢的人也會發怵,怕被串成人肉串而不會正面傻愣愣地撞上去。

  羅馬人當年用劍盾步兵正面對上方陣槍,結果是不太光彩的完全失敗,還是從側翼的僕從軍處下手才能有所突破,現在這些凱爾特人就更不用說。

  雖然日耳曼輔助軍的質量也遠不如亞歷山大或者皮洛士的戰士們,但他們姑且能做到把長槍豎起來,這就足夠了,對面的凱爾特戰士們顯得畏手畏腳,踟躕不前。

  方陣步兵的缺點之一在於怕遠程火力,另一個則在過於笨重,這兩點都被貝利薩留在一定程度上想辦法解決了。

  中軍這邊交火之後,貝利薩留就將蠍弩和大部分射手部隊都調到了兩翼去壓制對方的射手,雖說中軍羅馬人承受的壓力會大一些但問題並不大,而凱爾特人的部隊則被數量增多的射手搞得有點猝不及防。

  他們的目的並非損耗凱爾特人的近戰部隊,而是壓制啞火凱爾特人為數不算多的射手部隊,效果算是很成功,由於有掩體的保護,對射時候凱爾特人這邊很吃虧。

  這些戰士做不到無視遠處射手們的攻擊繼續攻擊看似脆弱的長槍方陣,而是轉頭和攻擊他們的射手部隊對射,可以說對方的仇恨值和注意力都被吸引走了,這讓日耳曼人的方陣槍兵可以比較安心的充當地形生成器。

  除此之外,貝利薩留也沒有犯排兵布陣上的錯誤,他將方陣槍兵完全地展開,然後以布置巧妙的日耳曼精銳劍盾步兵填充戰線,這讓方陣兵們的側翼得到拱衛,他們獲得了足夠的安全感和信心。

  敵人的進攻也變得有些困難,當地的日耳曼人來不及接受羅馬式訓練成為一支羅馬式的典型重步兵劍盾部隊,但他們仍舊是一支維京化的劍盾步兵,戰鬥力算是還不錯,起碼對付這些人算是足夠了。

  方陣兵縮短了戰線寬度,對方的士兵大批量涌到劍盾步兵身前,雙方開始肉搏戰。

  百餘年的熱切交流下來,這些日耳曼人對同凱爾特人作戰這事情已經有了發自內心的自信心,他們曾經也是精銳的貴族私兵,擁有不錯的訓練和武器裝備,雙方在接戰之後,日耳曼人這邊反而有點優勢。

  畢竟日耳曼人就是將凱爾特人趕到邊緣之地去的民族,相對來說還是日耳曼人的戰鬥力稍微好一點。

  短時間內根本沒法分出勝負,對現在這些凱爾特人來說,不分勝負就已經是在逐漸走向失敗。

  對方的指揮官認知還算比較清楚,轉而派出自己這邊的騎兵部隊,試圖繞後側擊敵人的陣地。

  這時候凱爾特人的又一大弊端顯現了出來──他們的所謂騎兵部隊大部分都是馬拉戰車,堪稱戰場上的活化石,而且馬種比大陸上的馬種要矮小很多,這讓他們對上優質的日耳曼騎兵相當吃虧。

  他們不是不知道戰車笨重呆滯,面對靈活的騎兵就是活靶子,是自己這邊的育種水平沒跟上,馬匹做不到自如的駝人,所以只能用拉車的方式使用馬匹。

  戰爭進行到這一步,其實結果已經不言而喻了,有些頭腦清楚的蠻族首領已經在悄悄準備帶著手下撤退,而蠻族這邊的總指揮官雖已知道情況不利,但還是硬著頭皮讓騎兵部隊發動一輪衝鋒,希望能僥倖找機會擊敗對面這些日耳曼騎兵,然後再繞到羅馬人的側翼做最後一搏。

  如果要是帝國東部那些很久沒再接觸過戰車的騎兵,說不定他們確實還能通過這種辦法來出奇制勝,但他們現在面對的是和自己打過多年交道的日耳曼人,他們很清楚應該怎樣對付凱爾特人的舊式戰車,羅馬人雖說在實戰中已經摒棄了戰車這種稍顯過時的模式,但對戰車競賽有種近乎於痴迷的狂熱,也對這種武器算是比較熟悉。

  從羅馬人的軍陣中分出幾隊騎兵將戰車方陣隱隱包圍,更加迅捷的騎兵們輕鬆地吊在戰車周圍,然後使用標槍、弓箭等等武器攻擊凱爾特人只塗抹有顏料做玄學防禦的馬匹。

  毫無疑問,這些笨重的戰車幾乎摸不到日耳曼人這些技藝精湛的騎兵,哪怕偶爾有幾個車手駕車技巧優秀,同時隨駕射手射術也很優秀的戰車能幹掉零星的幾個騎兵也是於事無補,日耳曼騎兵粗略估計也有幾百騎兵,相反任何有反抗能力的戰車隊伍都會被重點關照,遭到幾十騎的圍追堵截,很快就會飲恨當場。

  就這樣,凱爾特人為數不多的機動力量也折損在了戰場上,失去了制約的騎兵開始反過來從側翼繞過去,包抄凱爾特人的軍隊進行背襲,好在凱爾特人這邊人多,總歸是能分出一些軍隊擋住日耳曼人包繞過去的那些騎兵。

  日耳曼這些騎兵主要還是輕騎兵,這個時代的騎兵衝擊力也不太夠,他們面對阻攔的步兵沒能直接撞過去,反而和這些士兵陷入了小規模的纏鬥。

  但就在此時,從凱爾特軍隊的後方忽然殺出了數量未知的維京人,沒想到會腹背受敵的聯軍一時間陣腳大亂,不知如何是好。

  這些人是羅洛的手下,羅洛自己則帶著另外那些維京人和盎格魯-撒克遜人混編成的部隊在前線混淆視聽,羅洛自己的戰士們在羅馬軍官的帶領下乘坐長船沿河而下,繞遠道抄到凱爾特軍團的背後,一直在戰場的邊緣等待時機,現在發現機會之後,他們立即發難,開始從背後攻擊凱爾特人的陣地。

  本來局勢就顯得有些危急,對方的總指揮官身邊已經沒了預備隊,只有少數的護衛和親兵存在。

  雙方一方氣勢如虹,另一方則是被迫倉促迎戰,在數量上也根本不占優勢,戰爭的結果可以說是相當一邊倒的。

  這支奇兵成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前線苦戰的士兵們發現指揮部被圍攻之後立刻軍心動搖,貝利薩留抓住機會將所有騎兵和預備隊全部壓上,支援戰場側翼同敵人苦戰的日耳曼騎兵。

  後面的事情就不用多說了,薄弱的步兵陣線被洞穿,大批騎兵從戰線的側翼迂迴來到凱爾特人戰線的後方與側翼,然後對準他們的背後發動了聲勢浩大的衝鋒。

  腹背受敵之下,凱爾特人聯軍開始潰散,潰散在短時間內就演變成了兵敗如山倒的大崩潰,這次貝利薩留沒有多講情面,命令士兵毫不留情地對敵人進行追擊,任何反抗的士兵都會被當場殺死,而不反抗投降的士兵也會被用繩索捆住然後控制起來,等待戰後的處置發落。

  日耳曼騎兵們則做起了老本行,貝利薩留放開了對這些騎兵的束縛,他們隨即興奮地用套索等裝備漫山遍野抓捕逃散的凱爾特戰士,局勢變得相當混亂。

  ——

  戰鬥從下午其實就結束了,但打掃戰場、救治傷員、處置俘虜、掩埋屍體統計死者等等工作一直持續到轉天中午才有些頭緒。

  事到如今,戰爭自然是沒有必要再打下去,蠻族們勉強又臨時推選出一個沒戰死的蠻族領袖,讓他作為話事人同羅馬人議和。

  既然對方已經服軟低頭,那羅馬人這邊自然是欣然接受。

  貝利薩留作為總督和戰爭指揮官公布了對這些蠻族的處置方案和對戰勝者的獎賞。

  對戰勝者們來說,賞金、慶功宴、戰利品分成等等東西自然是必不可少的,貝利薩留還許諾給戰死者超過慣例的撫恤金,並且連日耳曼士兵也有份,算是用錢滿足了這些士兵。

  中央財政的撥款到現在還沒花完,分點錢犒賞士兵倒也不是難事。

  對於這些疑似勾結法蘭克人的蠻族領袖,貝利薩留直接給他們扣了密謀聯絡法蘭克人,試圖顛覆帝國統治的罪行。

  首惡也就是那幾個最活躍的部落首領,他們理所當然被抄家,沒死的被掛十字架處死,死了的只要能找到屍體也會被掛十字架二次處刑。

  而除此之外,反抗態度最強烈的幾個蠻族部落會被打散丟到南面的高盧行省去,至於剩下的那些參與反抗的蠻族也有相對應的對待。

  蠻族部落的繼承人會被要求到不列顛行省倫底紐姆或者首都羅馬當一陣子人質接受羅馬式教育,而且貝利薩留要求他們交血稅,也就是出人為帝國服役。

  除此之外,和西邊凱爾特蠻族的邊境線被往前推進了大概三四十公里,他們的空間被進一步壓縮。

  貝利薩留還用強制手段規定了蠻族和羅馬人之間貿易、相處、交流溝通的模式,不允許搶劫、盜竊等等事情的出現,算是在不列顛行省的西部邊境上達成了自己想要的一個結果。

  雖說對布狄卡有些意見,但在這次事件之後,羅馬人還是將布狄卡指定為部落聯盟的領袖,她將作為代表和羅馬人繼續交涉並且作為橋樑溝通調節羅馬人和當地人之間的關係。

  事情按照貝利薩留的理解,被用武力這麼強制推行了下去,不列顛行省西部的主要隱患成功解除。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