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嵐在書房的沙發上閒聊著修行的事情,忽然院子裡張嵐母親喊道:「張嵐?有人來找你了。」
「聽到了,是誰啊?」張嵐應了一聲,起身走到門口,掀開帘子看了一下。
不看不要緊,一看嚇一跳。院子裡站在張嵐母親旁邊的女子,似乎、好像那裡有點熟悉。
在張嵐開口詢問之前,對方微微一笑,上前兩步將手上拿著的東西遞給了張嵐,然後說道:「張先生你好,初次見面,一點禮物不成敬意。」
「額,你好,你這是?」張嵐有些意外的接過東西。
「想和您聊一點事,您看方便嗎?」
「進屋說吧。」功德氣息流轉,張嵐看到了對方的生命氣場之後,微微一笑不再說什麼,側身邀請對方進屋。
一旁的張嵐母親看到張嵐請人進門,開口說道:「張嵐你接待好人家,加油站那裡有點事,我得趕緊過去。」
「媽,你去吧,這有我就行了。」張嵐點頭回道。
把母親送到門口,再次進門的時候,就看屋子裡幾個人大眼瞪小眼的在互相看著。
劉曉雨的表情有點激動,李媛的表情有點疑惑,但是坐在沙發上的古裝溫婉女子,和兩人說的都不一樣。
除了和兩個人描述的氣質有一點相似外,別的就看不出來了,剩下的劉曉雨和李媛的了。
從兩人的表情看,雖然有些激動,但依舊帶著一些疑惑,說明兩個人也不敢確認。
不過既然找上門來了,有些話想必對方會自己說的,就不用張嵐在這裡想別的了。
「我叫鄧衛紅,這次見張先生是想獲得您的允許,在青山村這裡居住,您看需要什麼條件?」女子落落大方的介紹了一下自己的名字,順便說了自己的來意。
張嵐一聽就笑了,開口說道:「你這話說的,這青山村又不是我家的,你來這裡居住哪裡還需要我同意什麼。東邊的房子那麼多,你隨便找一家的房子租下來住不就行了。」
「我是想獲得您的允許,能夠在旁邊的寺廟上香修行。」見張嵐打哈哈,鄧衛紅很坦然的說出了自己的目的。
「修行?」
「修行!」
「修行!」
「修行!」
鄧衛紅話音一落,張嵐還沒來得及說什麼,一旁的田慶勇、劉曉雨等人眼睛頓時瞪得發亮,看向鄧衛紅的目光已經不止是炙熱了。
張嵐有些猶豫,鄧衛紅說的事情他還是第一次遇見,不清楚這裡面究竟有什麼道道,以及鄧衛紅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雖然從功德靈眼之中,張嵐能夠看出來鄧衛紅的與眾不同,但現在鄧衛紅直接說要經過張嵐的允許後在此修行,這就讓張嵐有些疑惑了。
如果鄧衛紅不是今天主動上門來提的話,就是她悄悄的在村子裡租房或者建房修行,張嵐也發現不了什麼。
說實話旁邊的寺廟雖然是張嵐經手供奉的菩薩,但後面的顯靈和擴建,張嵐沒怎麼插過手,都是身邊的其他人在做事。
「張嵐?」見到張嵐在那想著事情不說話,一旁的田慶勇低聲喊了一聲。
聽到喊聲後的張嵐回過神來,看到田慶勇的期盼的眼神之後,原本想順口答應下來,看看鄧衛紅究竟想做什麼的心思一轉,笑著和一旁的鄧衛紅說道:「在這修行沒問題,但是有一個條件。」
「什麼樣的條件?」鄧衛紅不疾不徐的問道。
「屋子裡的這幾個人是我的朋友,他們對修行很感興趣。鄧女士如果在這裡修行的話,希望你能夠順便指點一下他們。」張嵐說出了自己的條件。
聽了張嵐的條件之後,鄧衛紅有些猶豫,想了一下才說道:「現在我的修行,還沒有給他人引路的能力。我只能指點一下他們怎麼走這條路,但能不能踏上,還要看他們自己。」
緊接著鄧衛紅就解釋了其中的原因,在她修行的這一條道路上,一個人有了修行的念頭,一定會有很多迷茫,而要破除這些迷茫,真正開始修行,首先要做的就是找到自己的師父。
也就是說靠自己看經書是絕對不可能修成的,一定要有個引路人,才能修成得道,這個引路人就是師父。
找到師父是修道的先決條件只有經過師父傳授的道經、道法,才能起作用。如果沒有經過師父的傳授,那麼學到的道法就沒有神威,也更不會靈驗。
修道者沒有師父就等於「無源之水,無木之本」。比如大家熟悉的神仙組合「八仙」,漢鍾離是度化呂洞賓成仙的師父;何仙姑則是呂洞賓的弟子,即使四大天師之一的薩守堅薩天師自己,也是師從第三十代天師虛靜先生、林靈素及王文卿才最終得道的。
道教內部有很多不同的法脈,每個法脈的核心祖師可能都不盡相同,各個法脈通常都有自己的道術傳承。這種傳承,是各個法脈的獨有秘密,幾千年來一直都是師父和徒弟之間口傳心授,秘而不宣的。
並不是自己隨便買本經書就可以自己學習的。說白了,師父給徒弟的就是修行的方法,道法的傳承,只有有了傳承,才有可能修成。
倘若天意要讓一個人修行,便會讓他經歷情感的洗禮,深入骨髓之痛。使他超脫兒女情長之糾纏,撥雲見愛之真諦,以更理智、更明澈之心領悟其深意。
若天意讓一個人修行,亦會讓他經受肉體之苦,困於經濟之窘。使他深諳因果之沉重,畏因果之痛,領悟生命之寶貴,倍加珍惜己身。
或許天意讓他修行,使他降生於非愛之家庭,父母子女愛人中必有考驗他之人,直至修行圓滿,方得重生蛻變。
人生乃是一場修行之旅,通往內心深處之路,而路之盡頭,便是智慧之所在。生活之智慧在於漸去浮華,留下真摯之精髓。修行之路漫長且充滿艱辛,心之不滅則道之未生,身之不苦則福祿未厚。
惟有歷經迷茫困厄,方得見光明之所在。
若無天災人禍之考驗,又豈能洞察人心之深淺?若無失敗之痛楚,又豈能辨識身邊人之真偽?若無孤獨之夜思,又豈能深入自省?若無挫折之磨礪,又豈能提升智慧之境界?
歷經情感劫難之後,付出未必能收穫回報,真心也未必能換來幸福。人生的聚散離合如同四季輪轉,相逢是因為前世的債要償還,而離別則是因為債務已清。(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