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景聖王,安漢公

  第146章 景聖王,安漢公

  「徐司徒過於迂腐了,沒有嘗試怎有突破呢?」王莽還想繼續爭取,這事關自己的成敗,拉攏不到儒生,在朝中寸步難行!

  想要讓謹慎了二百年的儒家放心下注可不容易啊。

  「王司馬這件事沒得談,徐某不可能同意的,我不覺得獨尊儒術會比儒法並用更加優越!」

  「這是聖師徐恭留下來的鐵律,我們身為後人學生怎麼能擅自違背呢?不合理,更不合規!還說你另有用意呢?」

  徐華也不給他留面子了,針鋒相對了起來,反正對方想抬儒生他是不可能同意的,這置自己身後無數的法家學子於何地呢?不能因為撿這點芝麻,而漏了身後的西瓜。

  而且這是孝武皇帝時就定下來的國策!既然是國策怎麼能隨意改變呢?

  百姓已經習慣了法家的治理模式,突兀的替換肯定沒有什麼好結果的,自古以來,捨本逐末都是取亂之道。

  不過,王莽的想法不純,他此舉是想趁機將儒家綁在自己的戰車上。

  他理政會大幅度增加儒生的比重,可若是他倒台別人上位了呢?那可就完全不同了,會悉數廢除這些政敵留下來的策略。

  所以為了保證自己的東西不丟,只能支持王家。

  手法相當高明了,沒有人願意失去自己已經有了的東西。

  「我的用意當然是為了我大漢的未來!徐司徒何必懷疑一個忠臣呢。」

  就在這時,王太后總算看不下去了,揮了揮手,旁邊的宦官馬上吼了一嗓子。

  旁邊互相吵的面紅耳赤的大臣們總算安靜了下來。

  目前來說,垂簾聽政的太皇太后還是擁有絕對權威的,徐王之爭,真正獲利的人是這位太后!兩者相互制衡,裁判的地位就尤其之高。

  歷史上,王莽能逼迫姑母交出玉璽,篡漢自立就是因為自己在朝中經營多年,早就將朝廷變成自己的一言堂了。

  篡權之路相當清晰,由小到大,循序漸進,從安漢公到宰衡再到假皇帝,最終當上皇帝,堪稱是歷朝歷代最為平穩的登位流程,幾乎沒有鮮血與殺戮。

  甚至說,他當皇帝還是眾望所歸的,這也得益於漢朝百姓的迷信,王莽可以通過各種祥瑞來表示自己乃天命所歸,進而得到支持。

  「肅靜,這件事容我再思索一二,先暫且作罷,徐司徒所言不無道理,祖宗之法輕易不可變,因為這後果根本無法想像。」

  「巨君倒是你唐突了。」

  王政君這次罕見的支持了徐華,她也認為徐恭促成的儒法兼用才是大漢生存之道!

  過於抬高儒家地方只會導致國家失衡。

  王莽見狀,拱手道:「是臣靠譜不周了。」

  「退朝吧。」

  「臣等恭送太后,恭送陛下。」

  半月一次的大型朝會結束。

  這次將徐忠召回長安的圖謀也是泡湯了,依然沒有起到削弱徐家地方影響力的圖謀,始終還被其因此得到了好處。

  得不償失。

  當然,好處也是有的,初步掌握了朝局,迫使這位老牌丞相讓步,只要有這一次那就有第二次,總有一天能夠將之扳倒。

  在朝廷上擊敗他並不算太難,有小皇帝在手,太后的大義加持,等再成功拉攏到另一位輔臣大司空孔光。

  那整個大漢就沒有人能其匹敵了,外戚加上首席輔臣,如虎添翼。

  但可惜徐家如今的根基並不在朝廷,而是遍布天下,紮根多年的地方勢力!特別是幽荊涼這三個州,連威逼利誘都不需要用。

  特別是雍涼,鎮軍都督府的獨立性超乎想像,是唯一不需要經過朝廷,就能任命地方太守級這種兩千石官職的機構,徐忠的車騎將軍府都不行。

  軍師這種職位雖然實權大,但卻不吃朝廷俸祿的,本質上是車騎將軍自己的幕僚,沾點官僚性質,由州郡府庫劃撥。

  接下來,徐忠依然在荊州,憑藉平定長沙盜賊這個結果操縱軍政大權。

  與之相對的,一個輔政大臣居然無法插手長安事物,名存實亡,驃騎將軍更像是一個昭示地位的名譽性官職。

  慢慢的,衛將軍王舜逐漸取代了其地位,在徐忠有意放手以及大司馬王莽極力推薦的情況下。

  太皇太后王政君以皇帝的名義下旨,拔擢衛將軍王舜為車騎將軍暫時取代徐忠成為輔政大臣,但地位要在大司空孔光之下。

  畢竟他的資歷還是差太遠了,這次能夠代替徐忠成為輔政大臣本來就是憑藉外戚身份破格提拔的。

  從此往後,長安徹底成為了王家的一言堂,徐家原本的人數優勢也蕩然無存,首席輔政大臣是王莽,王舜也有輔政身份,加上關係曖昧的孔光。

  優勢極大。

  徐忠在步步緊逼下逐漸失勢,元始二年,漢帝在太皇太后的授意下,追贈儒家創始人孔子為褒成宣尼公,孔子後人則為褒成侯,成為了如同景侯一般累世不變的封爵,也正式啟用了周朝的四等爵制度。

  原本大漢是沿用前秦二十等爵制度的,但在王莽的推動下,逐漸被廢除。

  這也是王莽在向儒家示好,徐恭是儒法共同的老祖宗,沒有代表性和指向性,而孔子就不一樣了,跟何況孔光還是孔子後人呢,乃是直接受益人。

  大概孔子被封爵的三個月後,輿論再起,無數法家大賢和儒家大儒公開發文斥責太皇太后和大司馬不知先後,忤逆先賢,大逆不道,頻繁的抨擊。

  就算王莽是儒家首席博士也吃不消了,因為現在大多數儒生都還是更認聖師的,認為做的很不厚道,忘恩負義。

  沸騰的民怨之下,朝廷尊初代景侯徐貞為景宣王,三代景侯,也就是所謂聖師徐恭為景文王,試圖讓儒生法士們滿意。

  可結果這些人完全不買帳,抨擊的更狠了,大致意思就是徐恭的尊號不滿意。

  有辱心中授業恩師的風範,覺得徐恭已經不僅僅是造福當代了,而是千秋萬代影響著儒法兩家,推動天下的發展。

  完全當得起更高的讚美。

  王政君迫於無奈,於兩個月後再次以皇帝的名義下旨,重尊徐恭為景聖王,挪進太廟前列,與宣王徐貞共同侍立高帝左右,而在太學舉行的文武廟更是排在了周公和徐貞前面!

  在如此大的抬高之下,眾學生眾博士才總算滿意,寫了各種文章歌賦讚美,大致意思普遍都是「陛下聖明」,「太后英明」,從各種角度引經據典,論證這個決定的正確。

  如今的徐恭完美代替了日後的孔子,成為被神話的那一個,徐家當政再加上太學蓬勃發展,這位聖師的地位幾乎降不下來。

  這是王莽自從王者歸來後第一次吃癟,他曾經不只一次試圖撼動徐恭在學術界的絕對地位。

  這是徐家屹立百年興盛的根基,如果不解決這個,那就始終是打不倒的小強,尊奉孔子也是有意讓他代替徐恭。

  可惜還是想太多了,這個時代,聖師的腦殘粉數不清,無數大儒大賢都極其痴迷,王莽說到底也就是儒家的代表人而已,如何能動搖創始人的地位呢?

  恐怕想讓徐恭跌落神壇沒個百年時間是難了。

  這是兩家的創始人,法家現在的勢力和儒家還是差不多的,短時間內想越過他們很難。

  就算元始元年的時候,成功說動徐華也沒用,地方的法士們會第一個跳出來反對。

  都要和他們羌工作崗位搶飯吃了,無動於衷才有鬼呢,有著這份阻力存在,改制就是很艱難,至少也要等王莽擊敗徐家這個反對者,完成內部統一後才有可能。

  未央宮。

  剛剛過完十歲生日沒多久的小皇帝劉箕子……或者說稱呼他的新名字劉衎坐在上首,太皇太后則端坐於長簾之後,控制朝政。

  「稟太后,聖師的席位已經移到了高帝廟左側,相應的封號也已經發下去了。」

  新任太常拱手出列,徐真已經被王家排擠到了邊緣位置,整個徐家都開始衰微了起來。

  「嗯…切記,不可怠慢宣王聖王兩位先賢,這都是我大漢的立國功臣。」

  王政君點頭,她也是被狂熱粉給沖老實了,即使是身為太皇太后之軀也不敢怠慢,生怕再被人指著鼻子痛罵。

  之前追封孔子為公爵已經是頂著很大壓力了。

  孔子為褒成公沒什麼,問題就在於他凌駕在了徐恭之上!這是萬萬不可的,在大漢就是政治不正確。

  能在徐恭頭上的,除了皇帝外,就只有他父親徐貞了,其他都不配。

  姜尚和周公也僅僅是名義上可以同列而已,實際上文武廟的排位在其之上!

  日後武成王廟也是成功被替換成了景聖王廟,文廟也是四聖之首,不單單指孔子廟,地位可謂是一騎絕塵了。

  可能連徐恭自己都沒想過,一個小小的舉動,能讓自己一個武將被吹上天,他對什麼儒學法學幾乎沒什麼很深的造詣。

  也是唯一一個沒什麼著作傳世的儒家大儒,法家大賢。

  「臣代先祖謝過太后,謝過陛下。」徐華禮貌性的謝恩。

  王政君淡淡道:「應該的,兩位先王為我大漢立下了大功,被尊奉也是理所應當的,如此豈不是讓天下人寒心?」

  「當年高帝沒有給宣王封王,主要還是顧及異姓王的影響,白馬之盟規定,非劉姓而王者天下共擊之。」

  「但畢竟屬於先人了,也就不在白馬之盟的約束範圍內,不過這王爵就無法傳承下來了,規矩就是規矩,不可違背啊。」

  這異姓王爵還是相當值錢的,雖然呂太后呂雉之兄呂澤就被追封為王,但這也算皇帝的家人嘛。

  所以,徐家只有兩個人諡號是王爵,其他的都是公爵,徐家也是唯一的公爵了,而且不會被推恩令影響,屬於是特例。

  徐華也是順理成章的變成了景公。

  這時,王莽的親信甄豐、甄邯和王舜等人對視一眼。

  王舜出列說道:「太后臣有一事思緒片刻一定要說。」

  「講。」

  「臣以為,大司馬王莽與昔日宣王一般有安定宗廟之大功,應該享受同等封賞。」

  王政君順勢點頭:「理所應當,准了。」

  「太后不可。」王莽本人站了出來,裝了裝樣子。

  表示自己的功勞四輔之間共同商定的,要賞也不應該只賞自己,至少徐華就不能少的。

  「臣懇請太后授予大司馬安漢公的封爵,以表示朝廷的重視!」

  「臣附議!」

  「臣附議……」

  眾臣連忙附和,王莽則是表現的非常生氣,知乎不可不可,頗有一點「你們真是害苦了我啊」的感覺。

  當然,這肯定是王莽自己授意的,抬孔家直接導致徐家影響力膨脹,徐貞徐恭追封為王,徐家直接變成了公爵!

  勢力上了一個檔次,如何不讓他感覺慌亂呢。

  所以,至少也要回到統一起跑線上,這個安漢公就相當關鍵,同時他還要推動四輔之職繼續上升!

  畢竟現在孔光王舜都是自己的人,此消彼長之下,徐華還是被削弱了的。

  「太后大司馬絕對放得下安漢公這個爵位!也請大司馬莫要推測,您雖無法於宣王媲美,但也是足以與大將軍霍光同列的存在!」

  有人勸說道。

  徐貞被盛讚為武帝之前第一人,而徐恭則是武帝之後第一人,那些博士學子巧妙的將兩人分開,避免了父子衝突的尷尬。

  「景公意下如何。」王政君則觀察起了徐華的意思。

  「稟太后,司徒無法插手封爵事宜,由太后決斷便可。」徐華選擇不表態,因為他知道,這個安漢公王莽勢在必得!

  如今長安的實力對比徹底顛倒了,隨著孔光因為先祖封公之事徹底倒向王家,朝中幾乎就是王莽說了算了。

  「嗯…那便好。」王政君點了點頭:「王司馬也莫要再推辭了,這安漢公汝實至名歸!」

  「天下人無不信服。」

  「這…臣遵旨。」王莽「無奈」之下接受了冊封。

  但也拒絕了公爵的兩萬八千戶食邑,因為徐華就拒絕了多餘的食邑,這保留了身為景侯的那一部分,也就說這是身份變得更加尊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