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5章 唐吐姻親大非軍,檢田括戶盛世啟

  第835章 唐吐姻親大非軍,檢田括戶盛世啟

  「尊敬的大皇帝陛下,外甥是先皇帝的舅宿親,又蒙恩典,得降金城公主為妻,遂和同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樂。」

  「之前所以與突厥人聯繫,都是受到了大相骨碌贊的欺騙,貪戀舅舅的富庶,不然外甥又如何會做出損害親情的事情。」

  「如今外甥已經將骨碌贊斬殺,以示意對舅舅的尊敬,獻上吐谷渾的故土,讓他們能夠安居樂業,這都是舅舅讓外甥醒悟的緣故,願唐吐重修於好,萬世一家。」

  吐蕃使者贊和台又一次來到長安,姿態比上次更加順從,轉述了吐蕃贊普棄隸縮贊的話。

  棄隸縮贊之所以自稱外甥,是因為棄隸縮贊的母親是李隆基的妹妹,是當年李旦為了拉攏吐蕃,嫁過去的公主。

  自文成公主入藏嫁於松贊干布以後,唐朝為了對吐蕃施加影響力,於是每任贊普繼位,大唐都會選任一位公主入藏,作為贊普之妻。

  這才維繫了大唐與吐蕃上百年的安穩,雖有小打小鬧,但不似大唐與草原關係那樣冷冽。

  不僅官方,唐人與吐蕃人也常有交往。

  許多唐人入藏居住,一些吐蕃貴族子弟也進入長安的國子學學習唐文化。

  使得唐朝很多地方沾染了吐蕃人的習俗,吐蕃很多地方也能看到唐朝的影子。

  李隆基看著陛下極具恭敬的吐蕃使者,十分滿意,捏著自己精緻的鬍鬚,笑著道:

  「外甥犯了錯,當舅舅的,自然要略微懲戒,既然他已經知錯,朕也就沒有再出手的必要了,朕即刻命令李光建回軍,只是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才好。」

  贊和台低眉垂手,雙膝跪地,叩首道:「大皇帝仁慈。」

  說完了國事,李隆基又詢問了金城公主的近況,贊和台細緻的講述了金城公主在雪區的生活,又遞上了金城公主的書信。

  金城公主是李隆基的女兒,是當初棄隸縮贊繼位後,李隆基選定的入藏公主,心中多有愧疚。

  雖然唐吐雙方在積石山鏖戰一年,但棄隸縮贊並沒有遷怒於金城公主,反而極盡殊榮。

  因為棄隸縮贊心中清楚,外面那些大部首領,之所以還奉自己為主,除了沒有分出勝負以外,也因為自己是唐朝的外甥,害怕招來唐朝的干預。

  所以不管唐吐雙方有什麼樣爭鬥,都不會牽扯到入藏公主。

  甚至又一次出現過唐吐局部衝突,得知入藏公主車隊入藏,就在不遠處,雙方正在戰鬥的將軍立即勒令收兵,同時出兵護衛車隊通過戰區。

  等到龐大的公主車隊遠去後,再行兵戈之事。

  看到書信中金城公主對自己、以及自己母后的問候,以及吐蕃近年來的政治局勢。

  李隆基既有溫情,也更深一步知道了棄隸縮贊內心的想法。

  思索片刻,李隆基說道:

  「朕實在想念金城,棄隸縮贊將她照顧得很好,金城說因為這場戰事吐蕃國內許多地方的百姓吃不上飯,既然如今吐蕃已經重新歸順。」

  「那麼,吐蕃的百姓,也就是朕的百姓,傳朕令,即刻命令有司準備三十萬石米粟,十萬匹布帛,從朕的內庫中撥取,交由吐蕃使臣護送回國,以示朕的心念。」

  聽到李隆基如此重賞,這次贊和台是心甘情願的跪地俯首,眼中滿含熱淚,叩頭叩得邦邦響,大聲道:

  「謝大皇帝陛下厚賞,臣代吐蕃國內數百萬百姓叩謝大皇帝陛下的恩賜,願大皇帝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李隆基嘴角一揚,擺了擺手說道:

  「起來吧,希望棄隸縮贊能夠記住這次的教訓,勿要再侵犯大唐的邊疆,包括之後的吐谷渾。」

  等到贊和台離開,李隆基問向鴻臚寺卿夏樹良:「夏卿,你可知吐谷渾汗還有後人在嗎?」

  夏樹良出列後細細思索,隨即想到什麼大聲道:「當年吐谷渾被吐蕃人滅國,大唐正值武后亂政,無暇西顧,只有吐谷渾的王子慕容安塔在國子學得以倖存。」

  「只是事情過去多年,慕容安塔早已逝世,只是不知道是否有子嗣存留於世。」

  李隆基不容拒絕道:「不管用什麼辦法,一定要給朕找到慕容安塔的遺子,這事關國家對吐蕃的戰略。」

  「臣遵旨。」

  「白兵部。」

  「臣在。」

  「朕欲在吐谷渾新設一鎮,你有何見解?」

  白恩朝早有腹稿,當即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啟稟陛下,左羽林衛大將軍李楷洛之子李光弼有用有謀,現任朔方兵馬使,充任赤水軍使,多有戰功,或可移鎮。」

  李隆基點了點頭,沉默片刻後,便讓一旁的內侍擬招:

  「下制,命李楷洛班師後移交手中的事物,即刻往朔方就任節度使,原朔方節度使王忠嗣調任河西,兼隴右節度使。」

  「原河西節度使李光建入朝,就任左羽林衛大將軍,兵部侍郎。」

  「再制,擢朔方兵馬使、赤水軍使李光弼為大非軍節度使,兵額三千,自行招募吐谷渾當地牧民,節制吐谷渾汗國。」

  雖然李隆基語速很快,但內侍一點也不慌張,快速的寫完制書,當即發往中書門下,再交由尚書省頒布。

  自從李隆基將政事堂搬往中書省後,便改「政事堂」為「中書門下」,但這樣一來就增加了中書省的權勢。

  加上百官之首的右相為中書令改稱而來,天然便對中書省有影響,所以為了削減中書省權重。

  李隆基便將草擬詔書的權利分了一部分給內侍省,由自己的貼身內侍或女官擔當。

  為了增加內侍的識字率,甚至在內宮開設學堂,募請外面的才女學子教授宮內宮女、內侍讀書認字。

  開元二十二年十月

  唐吐之戰結束,以吐蕃戰敗為結果,唐軍依靠龐大的後勤能力險些拖垮了吐蕃。

  並趁機將吐谷渾復國,設大非軍於大非川遏制吐蕃人東向擴張。

  隨著唐吐之戰結束,唐朝的威望達到了頂峰,回紇人等族也自動取消了獨立割據的稱號,重新歸附唐朝。

  安北都護府也恢復了,唐朝重新行使對長城以北土地的管轄權。

  同年,李隆基下達的檢田括戶運動收到了實效。

  自開元十三年開始,李隆基就任命宇文融為全國的覆田勸農使,下設十道勸農使和勸農判官,分派到各地去檢查隱瞞的土地和包庇的農戶。

  將檢查出來的非法土地一律沒收,同時把這些土地分給無地農民耕種,對於隱瞞的農戶也進行登記。

  雖然世族們依舊隱藏了大量土地,但李隆基的此舉仍舊收到了巨大的收穫。

  據有司統計,自開元二十二年截止,大唐全國共有四百一十三郡,一千八百五十六縣,兩萬三千九百二十九鄉,一千萬零三十二戶,六千九百九十九萬三百三十六口。

  史官記載:「戶口之盛,極於此。」

  當前大唐的直屬領地包括西域諸州鎮,遼東、朝鮮諸州鎮,黔南、安南諸州鎮。

  大唐可以影響的範圍包括西抵安西大食國,北極安北安加拉河,東至安東窟說島,南臨安南水真臘。

  還有海外諸如大洋鎮等數十個大大小小的城鎮,雖然不過只有幾萬人,但仍然是大唐的子民。

  唐朝天朝上國的稱號,也隨著大食商人遠播極西之地,極西之人遂有記載:「東之極有上國,名曰唐,黃金之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