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5章 文昌案收攏權勢,權歸己身官制改
文昌之案清洗結束後,李治趁機剪除了李義府在朝中的影響,又懲治了大批貪官污吏。
成功從一位名義皇帝成為實權皇帝,為了掌控權利,他重用小族、寒門出身的官員。
先是擢工部尚書閻立本為尚書右僕射,又擢刑部尚書趙義為左僕射。
為了保證世族官員不兔死狐悲,李治任用了世族中溫和的裴炎繼任右相之位,卻讓閻立本出任首席宰相,秉筆政事堂。
卻又將政事堂遷移至門下省,由左相白侃在閻立本沐休時,代理秉筆。
其次門下省也是距離李治最近的省衙,出現大事他可以第一時間抵達。
除此之外,李治還拔擢了御史中丞魏元忠補缺御史大夫,重振御史台的職責,開始發揮其監察百官的職能。
又右遷告發李義府的右金吾倉曹參軍楊行穎為禮部侍郎,召回遠在杭州的狄仁傑任大理寺少卿,直接從六品升至從四品,連升兩級。
不僅跨過了五品這個局部大吏的檻,還直接進入京城要部,成為一部副手。
實現了權利轉移,李治適時下令改元「總章」,以體現新氣象。
總章元年(文昌三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跨年的最後一天,李治罕見的將左相白侃詔入宮中。
「朕這些天查驗政令文書,左思右想,還是認為永壽新政不適時宜,三省六部之名已經深入人心,改為左相右相匡政等,反倒讓行文裹雜,不利於朝政。」
「朕決定重新署理官制,左相可有什麼建議教朕。」
改官制,是李治的政治手段,白侃當然清楚其中的意義。
當初李治初登基,皇位不穩,急需獲得朝臣支持,故而弄出了左相、右相,以拉攏白侃和李義府。
如今李義府被流放,白氏一下子就顯得那樣礙眼,故而白侃當即就明白了他想做什麼。
「陛下,改官制並不是您一人這樣想,古往今來帝王者必有臣輔,天下才能安定,而臣子並不是一個,故而有一套合理的官制,使一切有理可循。」
「夏商時期,君王管理天下如同草原上的牧民放牧,故而粗狂,只有簡單的一切官職。」
「後來周公制《周官》這才有了我們現在的官制體系,一切的源泉都是它。」
「周朝天子與貴族共治天下,故而對內實行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對外實行分封制。」
「後來及至秦漢,貴族的權利已經很小了,但仍舊影響著國家,故而漢帝對內運用三公九卿,對外實行郡國並行。」
「再到現在,貴族幾乎已經消失,反觀是世家大族大行其道,故而晉夏對內實行省部,對外運用州郡制。」
「北周宇文泰想過復古拖制,也是這樣做的,但最終還是改回了省部制,這證明省部制度,是天下人心所向。」
「因此陛下將官制名稱改變,這才會造成的混亂。至於對於新官制的看法,歷代先帝已經十分明確的告訴了您答案,怎麼需要臣來多嘴呢?」
白侃從商周講到了現在,雖然沒有明說,但是已經暗示了隨著時間的流逝,中央集權必定愈加強盛。
而且如今三省六部制是最適合的制度,若貿然改制,人心思變,北周就是最好的下場。
屬於給一個甜棗,給一大棒。
中央集權沒錯,但你若是天天擺弄制度,使得天下思變,人心轉移,別怪我沒有提醒你。
李治何等精明,自然聽出了白侃的話外音,但並不惱怒,因為他知道這是忠貞之言。
而且他還聽出了白侃並不會阻止他,繼續分割宰相權利,這要是李義府,恐怕早就跳腳了。
「左相之話,朕已經聽明白了,會好好思量的。」結束這一話題,隨後話鋒一轉:「不過,若朕沒有記錯,左相今年也六十有五了吧。」
「正是,臣何等榮幸,能讓陛下記住。」
「呵呵,左相休要如此,你與白公乃世宗朝的元老,為國貢獻良多,怎樣賞賜都不為過。」
又是年紀,又提白遐,話外讓白侃自己致老的意思已經十分明顯了。
「臣惶恐。」
「這樣,聽說左相的長子白雲成如今在渝州做刺史,朕決定擢他為吏部侍郎,也好讓左相能夠享受天倫之樂。」
「老臣多謝陛下賞賜。」
「左相,如今朝中許多位置空缺,你乃朝中老人,可有賢才推薦給朕。」
若是白遐,肯定就回絕了,因為他代表的是一整個白氏,不可能展現出很強的進取欲。
但白侃不是白遐,他只是白氏的一個核心弟子,即使身後代表一部分利益,但也並不是白遐可以比擬的,李治並不會忌憚。
「依臣之見,魏元忠、狄仁傑、蘇味道、李嶠、韋安石都是良臣俊傑,陛下可擢才而用。」
「嗯。」很滿意,李治十分滿意白侃沒有推薦那些大族子弟,也沒有推薦本族俊傑。
「你說的這些,朕都有關注,至於白望宗、白仕唐、白安平三人你為何不說?」
「請陛下恕罪。」
「呵呵,無妨,舉賢不避親,你終究還是有所顧忌的,這很好。好了,這些事朕都心中有數,你先退去吧。」
「臣告退。」
等到白侃消失在大殿後,李治繼續考慮接下來的事情,既然要改官制,肯定要向著他有利的地方改。
既然弄出了左相、右相,他就不準備換了,也算是給那些官員一點甜頭,不管有沒有權利,至少有個相字。
之前官員中流傳的宰相,畢竟只存在於私下交流,上不得台面,包括公文行書,自唐以後,幾乎已經斷絕了相這個字。
而今後哪個官員有權利,哪個官員沒有權利,必須要由他來控制,太宗設置的這個政事堂,能有最大用處。
總章二年正月五日
李治發布了他針對官制的新政令。
保留左相、右相的稱號,左相署理內朝,右相署理外朝,權重上右相甚於左相。
除此外,其餘永壽年間改稱的所有官職名稱恢復原狀,比如不再用匡政這個官名,重新稱尚書左僕射、尚書右僕射。
東台、西台、中台重新改回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之名。
接著又在大唐律例中,明確規定了大唐權力中心是政事堂,沒有政事堂的印章,一切詔、制、敕視為無效。
而進入政事堂的資格,完全由皇帝把控,只有皇帝才有授予進入政事堂的資格。
政事堂的准入資格分為三級:
最高級加銜「同中書門下三品」,可以參與決定政事堂事務,政事堂首席秉筆也在這個頭銜的人中挑選,可稱為真宰相。
次一級加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輔佐「同三品」主持政事堂,可以在政事堂會議中發表意見,可稱為假宰相。
最低級加銜「參知政事」「參議政事」「參知機務」「參議朝政」等。
可以與會政事堂會議,但沒有皇帝與同三品准許,不得在會議中開口說話,違例者逐出政事堂,可稱為參宰相。
除此外,還有三公三孤,等是為名義宰相,即有名無實。
按例,以其他三品官職參與政事者授予「同三品」,資歷不及三品者加「平章事」,資歷不及三品且其他官職參與政事者加「知政事」。
今後,就算是左相、右相,若沒有皇帝加授「同三品」頭銜,也只能作為名義宰相。
至此,李治才是真正將所有權利都掌握在了自己手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