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3章 新羅定西部又起,求援信義亮助西
天授元年五月,在安東都護白義亮的強力手段下,加上他大量運用熊津本土將領,第三次百濟復國運動被順利鎮壓。
七月,大唐駐新羅國使者率駐新羅使館成員離開金城,宣布新羅正式脫離大唐的藩屬體系。
九月,經過白遐批准,安東都護白義亮上書的《請伐新羅書》得到准許。
朝廷派安東都護白義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
任命熊津都督劉仁軌為浿江道行軍總管,左驍衛左領軍將軍兼熊津都督府司馬黑齒常之為尚慶道行軍總管。
由白義亮領軍,劉仁軌、黑齒常之等人輔助,主要調用遼東、平壤、熊津等地的府兵,匯合倭國僕從兵,會攻新羅。
天授二年三月
由唐將白正海指揮的唐倭聯軍攻占釜山,新羅南部數十城進而淪陷。
三月,白義亮率軍在金城西南面擊敗新羅大軍七萬,唐軍順勢兵臨金城。
內無強軍,外無強援,金傅知道新羅大概就走到這裡了,鑑於之前百濟王、高麗王投降後都抱有性命。
金傅害怕再負隅頑抗,自己將成為高麗半島唯一一個死於唐軍的國君,於是攜群臣出城請降。
六月,白義亮帶著黑齒常之,將新羅王金傅以及新羅貴族七十四人獻俘於長安朱雀門前。
天子李厥大喜,下令任命安東都護白義亮為左驍衛大將軍,上柱國,冊封鮮國公。
擢熊津都督劉仁軌為御史大夫,參知政事,檢校太子左中護,封樂城縣男。
特別是對於黑齒常之,李厥甚是喜愛。
認為他公正為己任,以無私為本,故而調任黑齒常之洮河道經略副使,加封浮陽郡公,授上柱國。
就在新羅戰事結束不久,大唐又在西線窺得一線戰機。
天授三年正月
原大唐屬國吐谷渾國主慕容諾曷缽,攜帶了數千帳吐谷渾人避禍入唐,向大唐求助,幫助他復國。
此事還要追溯到元亨三年,吐蕃攻陷安西都護府,唐軍收縮戰線,退守西洲。
吐蕃贊普芒松芒贊認為唐朝已經衰落,無法再有效的管控他西邊的領土,不如以往那樣神勇,於是為了進一步追求吐蕃在西域、中亞的霸權。
於天授二年,出兵擊敗吐谷渾大軍,迫使吐谷渾大王慕容諾曷缽流亡大唐。
消息傳到長安,白遐認為這是很好的一次機會,應該出兵囊助諾曷缽復國,同時於吐谷渾之地將吐蕃打疼。
迫使其重新歸附大唐,退出之前占據的安西四鎮。
於是命令右威衛大將軍、校檢安西都護、平陽郡公薛仁貴為邏娑道行軍大總管。
左屯衛大將軍阿史那道真、左驍衛大將軍白義亮為行軍副大總管。
率五萬大軍,援助吐谷渾王慕容諾曷缽復國。
早在白遐專掌大權之初,便定下了向東攻打,西北據守的戰略。
即於西邊以薛仁貴為安西都護,練兵以拒吐蕃,在北以裴行儉為單于都護,統兵以拒突厥。
今吐谷渾事變,恰逢東境平定,正是大唐插手西邊戰事,與吐蕃掰一掰手腕的時候。
天授二年五月
薛仁貴匯合阿史那道真、白義亮五萬唐軍,並諾曷缽所部吐谷渾數萬人從鄯州出發,很快便踏入了吐谷渾地界。
行軍大帳中,薛仁貴居主位,阿史那道真、白義亮分居左右之首,吐谷渾王慕容諾曷缽再居下手。
軍帳中,一則軍輿圖高掛,裡面極其詳盡的畫出了吐谷渾及其吐蕃等地的要地。
這其中有當年文成公主入藏時,派人傳回來的功勞,也有當年李靖攻打吐谷渾時留下的一部分。
兩相交加之下,構成了如今完整的吐蕃與吐谷渾的地輿圖。
按照薛仁貴的構想,因為青藏高原氣候惡劣,糧草運輸困難,故而應該速攻,當將戰場放在吐谷渾境內,而不是吐蕃境內。
而吐谷渾地區大概位於崑崙山脈和巴顏喀拉山脈之間的盆地。
根據此前的情報,憑藉唐軍當前的兵力,攻破吐谷渾駐紮的吐蕃軍並不難,難的是吐蕃國內派來的援軍。
但吐蕃援軍若欲增援吐谷渾,必定要通過巴顏喀拉山口,即烏海城所在地。
因為吐蕃農牧結合,多騎兵,一旦吐蕃大軍通過山口,便會利用其人數優勢,將唐軍層層包圍,斷絕糧道,困死他們。
所以烏海城,是此戰的關鍵,只要攻占了烏海城,便能將吐蕃大軍擋在門外。
「本帥決議,率輕兵突擊烏海城,趁著吐蕃人沒有反應過來,占據此要地,奪得先機。」
望著薛仁貴的計策,白義亮心中直呼精妙,不愧被譽為大唐名將。
雖然當初在高麗戰場,多有聽聞薛仁貴的神位,但當時他們一個在北,一個在南,沒有交集。
如今二人是第一次合作。
「那大軍輜重該如何?」
阿史那道真問出心中憂慮。
要知道如今吐谷渾境內可還有零星的吐蕃駐軍,以及投降吐蕃的吐谷渾部落。
若輕車簡騎,輜重必定為敵軍所乘。
「白總管。」
「大帥。」
「你我雖初次合作,但當初在高麗戰場,本帥也多聞公有善守之名。
烏海城地勢險要毒氣又多,我軍進必死之地,雖是條險路,但是行軍迅速就會成功,緩慢就會失敗。
而大非川寬闊平坦可設營壘,今本帥欲就近在此立下營寨,以保全大軍輜重,請白總管駐守,待到本帥攻克烏海城,大軍糧草便可於大非川源源不斷的轉運至前線。
不必教流竄於四周的吐谷渾叛軍所乘,斷我糧草。」
白義亮既然讚賞薛仁貴的戰略,自然也不會拒絕這種重要的任務。
如果大非川失守,即使薛仁貴在前面殺得吐蕃人血流成河,沒了糧草,也只能功敗垂成。
「請大帥放心,我在大非川在,我亡,大非川亦在。」
對於白義亮這種沙場宿將,薛仁貴只是信任,於是留下白義亮統管一萬唐軍在大非川立寨,保護大軍糧道,將隨行所有笨重的輜重藏在營寨中。
自己帶著剩餘軍隊,丟卻大軍輜重,快速行進至烏海城。
五月十九日
薛仁貴率部狂奔急進,在駐烏海城吐蕃將領不可置信的眼光中,迅速攻克了此城。
不僅占據了先機,還繳獲了吐蕃屯儲在此的大量糧草物資。
吐蕃大相祿東贊得知後,急派其子論欽陵率前鋒軍隊攻打立足未穩的唐軍,想要搶奪烏海。
五月二十一日
得知吐蕃出兵,前鋒已至烏海不遠的河口。
薛仁貴所部已經在城中修正完備,於是決定故技重施,再次突進於河口,擊潰論欽陵所率前鋒吐蕃軍。
但至此,薛仁貴已經達到了戰略目的,率部退回烏海。
準備在此與吐蕃大軍決戰。
同時,讓隨行的慕容諾曷缽領所部返回後方,招降吐谷渾舊部,滌盪後方以後,集結大軍前來烏海增援。
反觀吐蕃方,大相祿東贊見論欽陵兵敗,知道烏海已經不可能為自己所得。
於是派出少量精銳騎手和優秀中層指揮官,從小道翻越崑崙山,進入吐谷渾地區,強化投降吐蕃的吐谷渾牧民軍的戰力,讓他們襲擾唐軍後方。
若有可能,攻破唐軍在大非川的糧道據點,讓薛仁貴自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