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3章 龍馭賓天新皇立,起復外戚白氏助

  第763章 龍馭賓天新皇立,起復外戚白氏助

  龍朔元年三月,大唐皇帝,天可汗二世,「跛子皇帝」李承乾,崩逝於洛陽芳華苑,享年四十三歲,天下為之震動。

  正在長安監國的太子李象,被群臣簇擁登基,並尊生母蘇氏為太后,太子妃王氏為皇后。

  因為先帝靈柩尚在洛陽,故而新帝李象命令尚書左僕射褚遂良、右僕射白遐領銜,率文武群臣百餘人,匯合左羽林衛往雒陽迎回先帝靈柩與太后蘇氏。

  三月二十一日,大行皇帝靈柩入長安宮,在李象的帶領下,群臣最後一次朝拜他們的皇帝。

  翌日,李象舉行大朝會,為先帝李承乾上諡號「昭武皇帝」,廟號「中宗」,擬定葬於乾陵。

  唐朝諡號有別於之前,不再局限於加「孝」字以及不再嚴格限制字數。

  一如李淵諡號「太武皇帝」,李世民諡號「文皇帝」。

  且與漢重諡號不同,唐頗重廟號,在官方文書中,提到已故先帝,多採用廟號代指,而非諡號。

  同日,李象確定了自己的年號「神朔」,意欲大唐即將進入盛世的開始。

  四月,唐中宗李承乾被正式下葬於乾陵,李象進入守孝期。

  依據李承乾留下的遺詔,拜長孫無忌為太傅,加封三百戶,任命其子秘書監長孫沖吏部尚書、金紫光祿大夫、太子少師。

  左僕射褚遂良拜為太尉,仍加同中書門下三品,為宰輔,成為繼長孫無忌後的實際上百官之首。

  擢尚書右僕射白遐為左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名義上領銜百官。

  拜兵部尚書李勣為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仍兼領兵部。

  中書侍郎李義府、侍中崔敦禮依舊。

  其中最特殊的一條任命是,台州刺史、國丈蘇亶育女蘇氏有功,拜左衛大將軍,掌宮禁宿衛,總轄五府三衛,冊封蘇國公。

  同時任命同母弟陳王李厥為司馬,兼懷州大都督,鎮守河北。

  這份遺詔是經過李承乾深思熟慮後確定的。

  其中讓李象以新帝的身份,加恩於中宗朝的五位宰相,同時提拔李勣為新五相之一,利於李象掌握兵權。

  而長孫無忌因為年紀太大,加之作為首相已經二十多年,再待下去已經變成尾大不掉,故而明升暗貶。

  已經實際上隱退,其政治遺產由其子長孫沖繼承。

  不過可以預料到,其子長孫沖因為與新皇等關係不甚親近的原因,這輩子也就止步於此了。

  又有將國丈蘇亶調入京都,授任左衛大將軍,掌管宿衛,是在加強外戚力量,也同時加強李象對軍權的掌控。

  至於外戚干政的後果,李承乾十分相信枕邊這個做了三十多年夫妻的妻子。

  蘇氏自從成為太子妃後,一直以長孫皇后為自己的目標,對於同族兄弟多加告誡,不讓他們過多參與政治,甚至有意識壓制蘇氏族人的官位。

  生怕同族兄弟成為李承乾、李象父子的憂慮,以至於給家族惹禍。

  蘇太后出身京兆武功,是江南蘇氏的分支,是當年南陳滅亡後,在長安供職的蘇氏後人,所以算是小族,與五姓七望那些大族不是同一道路上的人。

  這也是當年李世民選蘇氏作為李承乾的太子妃原因,是為了消除五姓七望的影響。

  在李家李世民、李承乾、李象三代人眼中,世家大族已經成為一個尾大不掉的禍患。

  他們肆意插手中央、地方的政治,安插自己人把控中央、地方的一些部門,以至於在一些官員心中形成家族利益高於國家利益的態度。

  常常作出損國家利益、以肥己家的事。

  更有甚者組成政治同盟,插手皇位更迭、控制人才栓選,意圖將大唐變為一個世家聯盟替,即東晉那種世家門閥政治。

  但這顯然與皇帝的利益所衝突,因為在李家眼中,這天下是李家的天下,世家如此種種的行為,就如同在攫取李家的牆角。

  在皇帝眼中,世家與百姓是一樣的,不過是大兒子、小兒子的區別。

  至於白氏,千年的發展已經讓其不同於天下任何階級,已經衍化成了一個獨立的,有自己想法的存在。

  皇帝知道,白氏雖然也是一個世家,但他與五姓七望不一樣,他能夠控制自己的行動,能夠讓自己作出不逾越尊卑的事情,從代表利益上,雙方有很大的同向性。

  再有,李氏最看重的是自己的皇位,而白氏不在乎皇位,這消除了兩家之間最根本的衝突。

  而李氏將天下視為自己的身體,從本質上希望天下強盛,百姓安康,因為這是他作為皇帝的使命。

  白氏也是如此,從祖先開始,就立下了興天下,助庶民的祖訓,讓白氏找到了自己存在的意義。

  因此,兩者之間,是天然的同盟。

  只要是一個聰明的皇帝,都不會主動拒絕白氏的幫助,最多最多只是秉持著人最初的警惕,看到白氏影響力太大,從而略微抑制他們而已。

  龍朔元年九月

  本來已經被白義亮平定了的高麗半島,又突聞變故。

  百濟舊將僧道琛、鬼室福信等人擁立遠在倭國為質的百濟王子扶餘豐為新王,掀起轟轟烈烈的第二次百濟復國運動。

  自從蘇定方率百濟貴族俘虜渡海歸國,熊津地區就只剩下安東都護白義亮帶著熊津都督王文度以及一萬唐軍駐守。

  同時肩負起平復以黑齒常之等為首的百濟復國運動。

  白義亮深知,這場復國運動的起始,是由於蘇定方縱容麾下軍紀不嚴的府兵以及僕從兵劫掠的原因。

  因此若想要平復此起彼伏的反叛,必須要撫剿並行。

  黑齒常之自幼熟讀《春秋》《史記》《漢書》,驍勇而有謀略,擔任過百濟的達率兼郡將,相當於大唐的刺史,軍政一把抓。

  後來蘇定方滅百濟,黑齒常之便率本郡歸降唐朝。

  結果蘇定方縱容軍中軍紀不嚴的一些府兵、外族僕從兵劫掠地方,致使百濟很多人被殺死。

  黑齒常之對此十分恐懼,於是和手下十多人逃歸本部,收集逃亡失散的士卒,齊心協力保守任存山,並依山而建有任存城。

  僅僅十天就有周圍擔心唐軍劫掠的數萬人前來歸附。

  蘇定方派兵攻打,黑齒常之率領敢死隊奮力抵抗,致使短時間無法討平,加上整個百濟故地三分之二的地區都反叛,唐軍只得無功而返。

  因此,黑齒常之所在的任存城成為熊津西部復國軍的主要據點,成為第一次百濟復國運動的核心領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