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9章 西北定突兀來信,長孫論瓦崗之義
武德元年十一月,秦王李世民率軍大敗薛仁杲,將其俘殺,平定了西北廣大地區。
除了涼州的李軌,整個西北,已經全在唐皇李淵手中。
而剛剛平定了薛仁杲的李世民,還沒有休息片刻,就接到了一封從長安而來的書信。
「左僕射白槐?他給我來信做什麼?」
李世民疑惑地看著手中白槐命人傳給他的書信。
雖然白槐與李淵是好友加君臣,但白槐與李世民卻沒有多少交際,只限於世侄、藩臣關係。
頂天了,就是李世民的妹妹李英嫁於了白槐的次子白賓,但交際實在算不上太多,也不算太親密。
展開書信,仔細閱讀後,只見李世民眉頭緊蹙,手指不斷在桌子上敲打,顯然是在糾結。
正好這個時候隨軍的長孫無忌進來,看到了李世民的樣子,詢問道:
「按理說如今隴西已定,大唐形勢一片看好,何事能夠讓秦王殿下如此焦慮?」
見是自己的妻兄,李世民便沒有隱瞞,將此事全盤告知。
長孫無忌略微思索後,便勸李世民答應下來。
「為何?此事終究不是什麼大事,就算李密在關東掀起風雲,也不過鮮附之疾,本王也能須臾平定。」
「而且本王不相信以父皇的睿智想不到這其中的深意,定是父親故意放其東去,給王世充添堵,以免留他在長安搞小動作。」
「再說了,父皇金口玉言,豈能朝令夕改,於情於理,我都不能應下這件事啊。」
見李世民疑惑,長孫無忌便說出了同意的原因:
「其一,這件事是白僕射親自向殿下來信,他為什麼不去向太子,甚至齊王,可見白公看重殿下,而看輕兩人。」
「依照白公信中所言,放虎歸山,無外乎如是,答應了白僕射的請求,便是與白氏搭上了關係。」
「就以白氏在朝中的影響力,以及白僕射與陛下的關係,今後不管如何,交好白氏都會對我們百利而無一害。」
「其二,我懷疑這其中還包含著一個深層原因,那就是白氏在篩選您與太子、齊王,誰更有能力,可成為帝國未來的繼承人。
「想必這也是白氏慣用的伎倆,也是他們能夠長盛不衰的原因。如今能夠不遠千里來信給殿下,而不就近找太子、齊王。」
「可見二人已經在白僕射心中留下一個只會媚上,而沒有天下擔當的形象。」
「其三,陛下放虎歸山,是因為當初隴西未定,需要人擋住王世充。」
「而今薛仁杲敗亡,李軌內部也是爭鬥不休,人心不附,敗亡也就在眼下了。」
「我們下一步的目標,必定是關東,如今再放李密東去,只能是自討苦吃,情況已經變了。」
「最後,殿下不覺得如今的你,軍功太盛了嗎?」
「自古功臣多自污,利劍多藏鋒,這都是有道理的。這次白僕射之事,正是殿下你授人以柄,卻不致命的好機會。」
「早晚都是要自污的,何不以此換取白氏的人情?」
雖然如今李世民並沒有搶奪李建成太子之位的想法,兩兄弟的關係還算是和睦。
但長孫無忌知道,若外部壓力一旦消失,這種情況將會發生變化,到時候,擁有巨大威望和軍功的李世民,會成為李建成最大的心病。
李世民不是傻子,同樣也明白這個道理,但讓他現在停下腳步,就此做一個閒散王爺,他做不到。
所以他必須留有足夠的力量自保,而交好白氏,將是一步妙棋,暗棋。
雖然不知道今後會不會用到,但至少可以為自己增加一張底牌。
他被長孫無忌說服了,於是連夜下令班師回朝。
十二月,李世民丟下大部隊,先行帶著先行部隊,抵達了長安。
李淵派已經病癒的平陽駙馬、右光祿大夫、臨汾公、鴻臚寺少卿白賓騎驛馬到豳州迎接。
李世民見來人是白賓,十分高興,拱手道:「沒想到父皇派妹夫你來勞軍,平陽沒有意見?」
白賓微笑著回道:
「秦王殿下立此大功,父皇特地派我前來,以示對殿下的重視此戰的重視,嘉獎。」
「至於英娘,我的病業已痊癒,前些日子她帶兵前往駐守葦澤關去了,以防備東邊的竇建德,過些日子我也要過去,能有什麼意見。」
李世民有所意指的苦笑道:
「此次脫離主力,只帶著少部分前鋒回來,可是為了讓父皇罵的,恐怕到時候,父皇就沒這麼高興了。」
白賓並沒有點明,而是躬身道:「殿下這是為了萬民,也是為了陛下,想必陛下是不會生氣的。」
「希望吧。」李世民回應道,隨後又轉向跟隨他而來的萬餘步騎,指著他們對白賓道:
「我知道妹夫善治軍,觀我李世民之治兵如何?」
由於李淵父母都是世族出身,生的一副好皮囊,因此李世民天姿英明威武,又加上軍威嚴肅,讓白賓好似看到了一位真龍。
不由得內心嘆服:「真是英明之主啊,不知道對大唐來說是福是禍。」
於是口中稱讚道:「大唐能夠有今日,多賴殿下之功,殿下之軍軍紀嚴明,令行禁止,挾有得勝之氣,自是天下一等一的強軍,殿下也是天下一等一的強將。」
李世民大笑,接著便跟隨白賓前往太廟,因為李淵決定,要在太廟獻捷,以煊赫武功,製造大勢。
針對李世民的功勞,李淵下令封其為太尉、陝東道行台尚書令,鎮守長春宮,關東兵馬全部受他節制調度。
次日,李世民進宮勸諫李淵收回讓李密東行的詔令。
果然惹得李淵不喜,但李世民認為李淵封自己為陝東道行台尚書令,證明有東出之心,如今關中平定的基礎上,再放虎歸山,對大唐不利。
在李世民陳明利弊之下,李淵終於動搖了,當即下令讓人追回李密。
此時,李密才過稠桑驛,抵達弘農郡,得知李淵反悔,召他回長安,十分驚恐,以為事情泄密了,於是決定叛亂。
隨行的王伯當認為李淵英明神武,這天下早晚被他所得,不應該叛亂,試圖勸阻。
誰知李密認為王伯當有貮心,想要拿他的人頭去向唐皇請賞。
王伯當慷然說道:「昔日我等眾兄弟於瓦崗焚香立誓,結為異姓兄弟,我又如何會拿著兄弟的人頭,去換取功名。
既然公執意如此,某願隨同往,不過有死而已,生死相陪,以報知遇之恩,結義之情。」
沒了王伯當的阻力,李密殺了來使,率部襲破了鄰近的桃林縣,掠奪畜產向南進入熊耳山,意圖翻山前往襄城,投奔舊將張善相。
然李密的所作所為都被熊州副將盛彥師得知。
他以為這是一夥竄入境內的潰兵,於是打探得知賊軍意欲南下,便率兵埋伏在李密南下的必經之路。
武德二年正月一日,李密率部通過一處狹道,盛彥師伏兵盡出,李密部被伏兵悉數盡殺,李密、王伯當一同死於其中。
直到此時,盛彥師才知道殺的是朝廷的通緝要犯,於是將其傳首長安。
同月,李淵加授李世民左武侯大將軍、涼州總管,並將李密首級送往黎陽招撫其餘部。
得知李密身死,其舊部徐世勣獻黎陽以投降,眾多原來的瓦崗將領,也都投降了唐軍。
但前提條件多是要收葬李密的屍首,李淵同意了。
二月,徐世勣將李密葬於黎陽山,墳高七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