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7章 洛陽風雲雄主衰,士林魁首西北邊

  第697章 洛陽風雲雄主衰,士林魁首西北邊

  武德元年七月

  就在關中的李氏唐國,還在處理改朝換代產生的一些波動之事時,並派兵抵禦隴右薛舉進攻扶風郡的攻勢時。

  一路帶領大軍北上,意欲返鄉關中的宇文化及帶著十餘萬隋軍,終於抵達了東都洛陽城外不遠。

  他這次的到來,是準備攻破洛陽,為自己即將進取關中奪下一個落腳點。

  當然,最重要的是覬覦著洛陽周邊,隋朝十幾年積累的糧倉,畢竟從江都運糧,太不方便。

  而在宇文化及從江都趕往洛陽的過程中。

  他成功通過一系列政治手段,剪除了當初與他一同發動政變的其餘權臣,特別是掌握軍權的司馬德戡。

  直接掌握了麾下十餘萬大軍的指揮權。

  而此時的洛陽不僅面臨著即將到來的宇文化及大軍威脅,城外還有一直包圍著洛陽的李密瓦崗軍,形勢危在旦夕。

  如此局勢,前有狼而後有虎,洛陽的君臣不免產生一種悲觀的情緒,投降的言論在城內大行其道。

  這時候,同為七輔政大臣的內史令元文都提出一個建議:

  「如今宇文化及殺君叛逆,仇未報,恥未雪,我等雖復仇心切,但力不從心。」

  「從國家的大局考慮,不如用高官厚祿以籠絡李密,拿國庫的資財暫時利誘他,驅狼吞虎,讓李密去攻打宇文化及,如此可使得兩伙叛軍自相殘殺。」

  「宇文化及被打敗後,李密的兵馬也必然疲憊不堪了。」

  「再說李密的士卒得到了朝廷的獎賞,擔任著朝廷官職,朝廷多跟他們建立感情,也容易運用離間之計」

  「我們的軍隊養精蓄銳來鑽他們疲憊睏乏的空子,那麼李密也是可以對付的。」

  但掌握大部分軍權的王世充不同意這個建議,認為元文都這是書生之言,若想要解決困境,只能靠手中的刀劍。

  但盧楚等其餘輔政大臣都認為應當如此,皇帝楊侗也同意元文都的建議。

  於是當天就派使者授予李密太尉、尚書令的官職,命令他討伐宇文化及。

  李密得到了朝廷的封賞,十分高興,加之他也早有攻打宇文化及的意思,因為他認為宇文化及是來搶他的嘴邊肉的。

  他本來擔心洛陽軍與宇文化及內外聯合,如何沒了洛陽的威脅,他能夠更好的先擊敗宇文化及這個威脅。

  很快便派人前往洛陽,向朝廷稱臣,並接受了朝廷命令,帶兵到黎陽一帶抵禦宇文化及。

  因為宇文化及麾下的士兵遠道而來,加之心系關中,沒有堅守的欲望,所以很快就被李密所擊敗,大多數將士也趁機開始逃離軍隊。

  最後十幾萬大軍,跟隨宇文化及逃到魏縣的只有兩萬多人。

  宇文化及見軍隊軍心渙散,逃亡者甚眾,自知必敗,於是產生了「人生故當死,豈不一日為帝乎。」的袁術想法。

  當夜便鴆殺傀儡皇帝楊浩,僭皇帝位於魏縣,國號許,署置百官。

  另一邊,洛陽一下子就撥雲見日,沒了李密、宇文化及的威脅,便開始出現一項傳統藝能,內亂。

  洛陽守將王世充勾結同為輔政大臣的司空段達,發動政變,帶兵殺害了元文都、盧楚等與他政見不合的其餘輔政大臣,獨攬朝政。

  並逼迫皇帝楊侗與他盟誓,當天就被朝廷升任尚書左僕射,總管監督朝廷內外各項軍務,開始大肆安插親信。

  沒過多久李密打敗宇文化及班師回朝,果然如同元文都所料,其精銳兵馬死傷大半,剩下的也都是疲勞睏乏。

  王世充當機立斷,挑選洛陽軍中的精兵良將兩萬多人,向李密發動了襲擊。

  因為剛打敗宇文化及,加之洛陽朝廷一直都處於防守,所以李密有藐視王世充等洛陽文武的情緒,故而不築壁壘工事。

  於是洛陽軍順利殺入李密大營,瓦崗軍沒有準備,被王世充殺得大敗,瓦崗軍眾人四散逃竄。

  李密也帶著極少部分將士逃往洛口。

  而在李密逃走後,因為之前投降朝廷的舉動,其在各地的守將紛紛向王世充投降。

  由此王世充不僅全部占領了李密原來的地盤,勢力範圍從洛陽一城猛然擴展到整個河南。

  還得到了李密麾下如秦叔寶、程知節、羅士信、裴仁基、單雄信等名臣大將,手下因而人才濟濟。

  感到前路無望,李密帶著僅剩的一些將士,前往長安投靠有同宗交情的唐皇李淵。

  李密的歸唐讓李淵十分欣喜,下令拜李密為光祿卿,封邢國公,還將表妹獨孤氏嫁給了李密,稱呼李密為弟。

  但李密畢竟是昔日雄主,自然不甘居於人下,於是常常在與同僚、舊臣的宴會中,抒發對自己處境不滿的詩詞。

  而身為如今唐國世族領袖,士林魁首的白槐自然是聽到了風聲。

  雖然他不憚以最壞的惡意揣測他人,但連續多次聽到李密在私下對如今處境不滿的言論,也不免產生疑惑之情。

  於是善意提醒李淵道:

  「陛下雖然仁慈,考慮到同宗之情,不追究邢國公聚眾為賊的身份與罪責,反而賜以高官厚祿,並加親於他。」

  「但臣聽聞邢國公常與同降之臣宴請往來,還頻繁與朝中眾臣相交,其中多為前朝舊臣,明為談論風雅詩歌,實則埋怨當朝給他們的職位不匹配他們的能力。」

  「是故談及現狀多有不滿,由此聚集了一批對當朝不滿的士人,此恐怕不是安於現狀之輩,也不是心繫國家之舉。」

  「為陛下計,為國家計,臣以為陛下應該早做準備,以防邢國公做出什麼不智的舉動。」

  李淵知道白槐耳目素來清明,從不說沒有的事,但李密畢竟是降臣,還是一方雄主投降於他。

  無論如何,只要李密沒有做出過分之事,他都不能隨意動手,因為李密是他向天下人豎的一根標杆,所以只能說道:

  「此事朕早已知曉,李密昔日畢竟是統帥數十萬軍士,擁有數十個州郡的雄主,如今歸降於朕,風光不再,有些許抱怨十足正常。」

  「如今我們最緊要之事是西北的戰事,秦王抱病,劉文靜、殷開山為薛舉所襲擊,遭遇大敗。」

  「朕意欲尋得一良將,在寧州抵禦薛舉的進攻,等到來年秦王病癒,再行攻秦之事,二郎可有推薦人選?」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