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7章 主相持道之亂政,秦國變遼國白氏
晉國,司馬道之掌權不久。
隨著手中的權力越來越大,一人身兼三州事務,幾乎可以與之前的謝安、桓溫相等,這讓司馬道之產生了不該有的想法。
再有王皇后與琅琊王妃所出身的太原王氏的內部鬥爭,雖然因為謝氏衰落,致使王氏興起。
但因為族中既無人才亦無事功,不足以制約皇權並維持政局的平衡,所以他們只得分別依附司馬氏而貪圖門戶利益,這與此前的門閥政治格局已大不相同。
由此王皇后一系的王恭,依附於天子司馬曜,而琅琊王妃一系的王忱、王國寶依附於司馬道之。
正月
在王忱、袁悅之等群臣的上書下,司馬曜拜司馬道之為宰相,托之以朝政。
這讓司馬曜產生了極大地不滿。
於是在中書令王恭的再三請求下,司馬曜下令以它罪,誅殺了勸司馬道之專權的袁悅之。
至此,皇帝與宰相之間的矛盾,被公開化。
三月
鎮江陵的荊州刺史桓石民,與鎮京口的青、兗二州刺史譙王司馬恬,相繼死去。
對長江上下游的爭奪遂成為主相相持的焦點。
最終江陵、京口兩藩分別為王忱和王恭所得。
五月
司馬道子又以其同黨庾楷為豫州刺史。
但不久,司馬道之的黨羽王忱病死於荊州刺史任上,激起了司馬曜奪回荊州的努力,晉國政局又為之一變。
司馬道之意圖以王國寶繼其弟王忱為荊州刺史。
但司馬曜如何會如他所意,於是迅速採取行動,不經司馬道子所控制的吏部銓選,以「中詔」的形勢,任命心腹近臣晉陵太守殷仲堪為荊州刺史。
同月,司馬曜又再次用「中詔」,任命郗恢代替乞骸骨的朱序為雍州刺史,鎮守襄陽。
透過這一系列的人事變動,司馬曜在主相相持中占了上風。
就在司馬曜躊躇滿志,心中正欲剷除司馬道之,完全收回皇帝權威時。
舉止愈加無肆的他,被妃子張貴人在睡夢中活活捂死。
隨後,張貴人謊稱皇帝於睡夢中「魘崩」。
中書令王國寶深夜前來,叩打禁宮的大門,打算進去替皇帝撰寫遺詔,卻被王恭之弟侍中王爽阻止。
最終,以司馬道之,以及其子司馬元顯為首的重臣,對張貴人不予追究。
六月
皇太子司馬德宗即位。
不過司馬德宗的智力殘疾程度甚於晉惠帝,自然也不會追究父皇之死。
然此舉終究紙包不住火。
七月
青兗二州刺史王恭,聯絡荊州刺史殷仲堪,與掌握桓溫一部分兵力的桓玄,起兵以亂政之罪名,討伐王國寶。
三人推王恭為盟主。
不過殷仲堪、桓玄二人始終沒有進行實質的軍事行動,只是搖旗吶喊。
不久朝廷畏懼王恭兵勢,殺王國寶、王緒以息事寧人,師出無名後,王恭亦只得罷兵。
九月
想要建立功勳的桓玄,上書請求朝廷讓他任廣州刺史。
而司馬道之亦忌憚他,不想他繼續盤踞荊州,於是下詔以他督交廣二州軍事、建威將軍、平越中郎將、廣州刺史、假節。
不過受命後卻不赴任,仍然留在江陵。
同月
司馬道子聽從司馬尚之、司馬休之的建議,多樹外藩,不料卻因削奪了豫州刺史庾楷的都督地區,而令其勸王恭再度舉兵。
九月二十一日
王恭再次聯結桓玄、殷仲堪、庾楷等舉兵討伐司馬尚之兄弟,眾人依舊奉王恭為盟主。
這次起兵不同上一次,桓玄、殷仲堪二人認為必定成功,所以對於出兵之事格外積極。
不僅桓玄決定當日就出兵東進,殷仲堪更分五千荊州兵給桓玄,緊隨擔任前鋒的南郡相楊佺期順江南下。
楊、桓二人到湓口時,亦為討伐對象的江州刺史王愉逃奔臨川,但被桓玄派兵追獲。
及後雖然庾楷大敗給司馬尚之,前來投奔桓玄,但桓玄也於白石大敗朝廷軍隊。
就在桓玄認為大事已定,王恭必定進入建康之時。
東邊傳來消息,王恭因麾下北府軍劉牢之在戰鬥中,聽從朝廷命令,倒戈而敗亡。
本來桓玄、楊佺期二人已經進至石頭城,很快能夠兵臨建康城下。
誰知剛剛背叛王恭的劉牢之率北府軍入援京師,二人畏懼北府軍的精銳,撤回蔡洲,繼續與朝廷軍對峙。
十月
司馬道之以桓玄為江州刺史,楊佺期為雍州刺史,意圖讓二人倒戈攻擊殷仲堪,而貶殷仲堪就為廣州刺史。
此舉果然起了作用,使得桓、楊二人開始猶豫,不再聽從殷仲堪的命令。
最終二人退兵,三人以桓玄為盟主,據勢相結。
就在晉國陷入內亂時,北方二國也不約而同的出現爭鬥。
先是秦國。
苻堅因為晉、夏二國國內爭鬥紛亂,無力出兵的時機,遣兵奪取了襄陽。
可就在苻堅在前線督軍,鎮守洛陽的北海公苻重突然謀反。
好在其長史呂光忠於苻堅,使得符重之亂,滅殺在了萌芽之中。
但畢竟是宗親兄弟,苻堅隨後便以苻重謀反未遂,並未造成大的損失的理由,赦他返回府第。
不久又再度命苻重為鎮北大將軍,駐鎮金城。
同年,又命唐公苻洛為征南大將軍,鎮守成都,並命其由襄陽循漢水西上上任。
然此舉卻撥動了苻洛頭中那根緊繃的弦。
其實苻洛在立下滅亡涼的大功後,因為沒有獲得應有的獎賞,被封為將相重臣,反倒仍以其作為邊境州牧,而深感不滿。
如今懷疑命他到襄陽其實是苻堅殺他的陰謀。
加之麾下主簿平規的挑撥離間,於是決定叛變。
靖平十六年九月,仍舊還在秦州的苻洛,立即聯絡符重,約定一同起兵。
而且苻洛還派遣使者,聯絡前往氐人、羌人、鮮卑人等部落,希望他們可以協助自己,但各部落都明確表示忠於苻堅,不會夥同苻洛作亂。
雖然僅有符重的支持,但苻洛還是聚集起了七萬大軍,自冀縣東向長安。
由於是關內作亂,沒有潼關這種堅關天險為依靠,加之皇帝仍在關東,因此關中人民恐懼戰亂,人心騷動,盜賊興起。
此時還在襄陽的苻堅還想要試圖勸降。
派出使者,以永封梁州的條件,請苻洛罷兵。
不出所料被拒絕,苻洛還聲言要「還王咸陽,以承高祖之業」。
更反勸說若苻堅在潼關候駕,他會以他為上公,還爵東海王,將關東諸州郡交給他管理。
苻堅大怒,從襄陽出兵討伐。
不過他並沒有走潼關,而是由武關進入關中。
此時苻洛的大軍被忠於苻堅的軍隊,擋在槐里。
雙方在長安城西三十里處展開會戰。
苻堅因為需要儘快趕到長安,所以丟下了大軍,只帶著三萬輕兵晝夜不停,趕到。
加之長安留守的二萬人,不過五萬大軍。
而苻洛、苻重的聯軍則有十萬人。
好在長安武庫中存有大量的武器裝備,讓三萬輕兵重新穿戴好甲冑後。
苻堅指揮著五萬人,與苻洛軍十萬展開廝殺。
大戰持續數月,苻洛仍舊沒有擊破苻堅軍勢,只是將苻堅擊退了十餘里。
靖平十七年
二月
襄陽的遠征大軍回到長安,苻堅回合後續大軍共計十二萬人,生擒苻洛並斬殺苻重,平定亂事。
事後,苻堅認為關東地區,因為連連戰亂,地廣人多。
於是決定從原居於三原、九嵕、武都、汧、雍的氐族人中分出十五萬戶,由各宗室統領分布於各方鎮,如古時諸侯一般。
然強制遷徙的舉動,讓移居方鎮的人們因為要與家人分別,都哀傷號哭,苻堅因此失去氐人民心。
這也是在防止宗親再次依靠氐人作亂。
秦國宗室之亂告一段落,晉國桓玄之亂仍在持續,夏國對於盤踞遼東的叛軍,也到了該出手的時刻。
靖平十六年三月,趁著秦晉兩國無暇顧及大夏,加之連續兩三年的恢復,國內的糧價終於平定下來。
外放鎮討的諸鎮討使,除了兼督幽遼二州軍事的王猛,也都完成了使命,返回淇陽,交還了符節。
各地的糧倉重新盈滿,白潛認為是時候該平定遼東的叛亂了。
三月十五日,白潛任命王猛為征北將軍、假節、都督幽、遼、平三州諸軍事,監朝鮮、高句麗、扶餘諸國軍事,領兵平定白潮之叛。
時隔三年,遼東的叛亂也有了新的變化。
早先白潮只是占據著平州諸郡,再有朝鮮兵的協助,不斷想要攻破遼東防線。
但最終以失敗告終。
沒多久,白潮將目光放到了朝鮮國身上。
先是命人殺害了朝鮮國王王德,憑藉王妃白氏是白潮的女兒身份,立王德長子年僅十三歲的王震為朝鮮王。
並讓自己的二子白才貞,以國舅的身份,成為攝政大臣,掌握一國軍政大權。
靖平十四年十二月,白潮再次命人殺害王震,立王德最後一個兒子,年僅三歲的王忠為王,並在朝鮮國內,大肆殺戮忠於夏室、王室的忠臣、良將。
靖平十五年二月,王忠早夭,因為王室無子,所以在白潮的操作下,白王太后下詔,將朝鮮國主之位,禪讓於遼王白潮。
至此,白潮一人身兼遼王、朝鮮王二職,並任命白才貞為漢國公,都督漢、慶、全、羅諸軍事,負責朝鮮國軍政。
任命長子白才元為平國公,與國相陽鑒同掌遼國軍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