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0章 佛道爭父子相殘,道僧科夏護國寺

  第540章 佛道爭父子相殘,道僧科夏護國寺

  七月

  太子石邃對父親石虎的不滿已經達到了頂點。

  七月五日

  石邃對外稱病不理政事,卻秘密帶領平日裡對石虎不滿的宮內大臣、文武官員五百多人騎馬到中庶人李顏的別宅飲酒。

  宴會上,石邃趁機對李顏等人說:

  「孤想到青州殺死東莞公石宣、樂安公石韜二人,有膽敢不跟從的,就地斬首!」

  說著,東宮的衛隊殺氣騰騰的沖入宴會大廳,虎視眈眈的盯著在場的眾位大臣,門外的李府守衛,也被東宮的左右衛率繳械。

  原本還在飲酒的大臣們,諾諾不敢言對,只得叩首,也不回答。

  石邃當他們都默認了,便讓衛隊護送著他們,與自己一同前行。

  可出了洛陽東門,行數里後,眾人都逃散,衛隊士卒不敢對這些紅袍、紫袍的大員動手,只得放過。

  石邃見諸大臣不顧身份的逃竄,十分生氣。

  這時,李顏跪地叩頭,極力諫止,說事已不可為,現在停手,還猶可為。

  石邃遂假借自己醉酒,昏昏帶隊返回東宮。

  這邊,石邃走後不久,石邃的生母鄭皇后,聽說此事,私下派遣身邊的人責問石邃。

  恰逢石邃回宮,本就心裡抑鬱,聽聞來人責備,怒殺來使。

  七月六日

  石虎聽說石邃生病,本想去探視,結果被石虎信任的佛圖澄阻止:

  「陛下與太子有衝突,貧僧為陛下計,不宜經常去東宮。」

  最終石虎選擇派自己所親近信任的女尚書前往察看。

  石邃見來人是受到石虎寵愛的女尚書,感覺受到了侮辱,喊她近前談話的時候,乘勢拔劍刺擊。

  石虎得知自己派去的愛妾被太子刺死,怒不可遏,先是拘捕李顏等人詰問。

  李顏害怕到了極點,只能原原本本述說了原委,石虎一張臉黑得可以滴出水來,可知其憤怒到了極點。

  當場下令處死了李顏等東宮三十名屬官,並下令把石邃幽禁在東宮。

  但,不久又心軟,畢竟是自己的嫡長子,便下令釋放了他。

  在太武東堂召見他,石邃心中有怨,朝見時不謝罪,頃刻便離去。

  石虎讓人追上去對他說:

  「太子應召朝見皇帝,怎麼可以急遽離開?」

  石邃道:

  「虎毒尚且不食子,從來沒有聽說過父親因為一個寵妾幽禁兒子的,這還能夠叫父親嗎?

  可見皇帝召見太子,只是礙於世人的成見。

  我身為太子,前去面見,已然是顧全了國家。

  而我身為兒子,既然父親不願意見,我又何必在眼前晃蕩,惹人心煩呢?

  況且陛下連海陽王都可以殺害,又怎麼會顧忌我們父子的情分呢?

  我這麼做,除了有怨恨,還有保命的緣故。」

  石邃如此告訴來人,本意是想要通過他,讓石虎了解他的真實想法。

  誰知石虎聽完大怒,結合李顏的供述,認為石邃有篡位的嫌疑,下令廢黜石邃為庶人。

  當夜,石虎下令殺死了石邃和妃子張氏,連同男女共二十六人合葬在一口棺材內,並誅殺石邃宮臣中的門黨二百多人,廢鄭皇后為東海太妃。

  七月十日

  石虎另立次子石宣為天王皇太子,石宣的母親杜昭儀被封為天王皇后。

  向世人證明,兒子他有的是,若有人敢反抗自己,就算是兒子,也逃脫不了一死。

  詭異的是,在石虎如此暴政之下,居然並沒有太多的反叛。

  有一部分原因,在之前給他提意見的佛圖澄身上。

  佛圖澄是佛門高僧,傳聞在西域得道,以戒學為平生所奉,有「酒不逾齒、過中不食、非戒不履」之法,並以此教授徒眾。

  後經由河西走廊,入得中原傳經,前後接受前趙劉曜父子禮遇,又得石勒奉養,在洛陽白馬寺暫住。

  白馬寺主持普冥大師以弟子之禮侍奉,專門為其召集趙國各地的佛教弟子,於洛陽西郊,設壇傳道。

  適逢石虎微服,得聞真經,大喜過望,以為是因為自己,使得趙國有高僧降世,遂建護國寺,奉佛教為國教,佛圖澄為國師,並在皇宮中建有禮佛殿,供佛圖澄居住。

  而佛圖澄與普冥憑藉石虎的信任,不斷在趙國各地推行道化,所經州郡,均留下弟子,建立佛寺,三年時間裡,凡八百九十三所。

  石虎也藉由佛門特殊的作用,得以安撫趙國百姓。

  同時,趙國朝廷因為上有所信,下有所效,都十分篤行佛教,因此洛陽佛學、信佛之風盛行,護國寺香火鼎盛異常。

  而為了抵禦趙國不斷向北滲透的佛教信仰,白樞於北定五年下詔,請得天師道當代天師張明理來京講道。

  聽完張明理的講道,白樞十分當場表現得十分高興,下詔敕封天師觀的祖天師白朗,「降魔護道天尊」。

  同時,為了不讓道教一家獨大,沒過多久,白樞同樣請琉璃寺當代主持普明大師,在京郊設壇講道,前去的是太子白鍇。

  白鍇在整個過程中,同樣表現得很感興趣,於是白鍇上表,闡明佛學與道學,應該同等重要,不該褒此而貶彼。

  白樞同意了白鍇的上表,下詔敕封琉璃寺第一代主持法蘭大師,「驅魔宏法佛祖」。

  沒多久,白樞又召見了寓居淇陽的孔氏後人,孔先。

  由於當初孔子逝世後,天下動盪,許多孔氏弟子,在嫡傳子的帶領下,都託庇在當時的儒學盛行的大國之一,白國。

  而在曲阜留下了一支旁系。

  可白國覆滅,國都太原被秦軍焚毀,白氏自身尚且難保,所以託庇在白國的孔子嫡系也遭到蒙難。

  等到白氏復興,得到高帝封為白公,重立白國,白氏多番尋找下,終於在河內郡某鄉野之中,找到了正在教書的孔氏後人。

  經過該孔氏後人的陳述,白氏在所存的孔氏譜繫上,找到了他的父親,最終確定,他是寓居白國,僅存的孔氏嫡系。

  但這時候,留在曲阜的孔氏旁支,被武帝扶持,宣稱嫡系已經全部遇難了,自己合該為嫡門嫡系,不承認白國找到的孔氏子。

  這場孔門嫡系之爭,持續了上百年,甚至後來的經學之爭,也涉及到了。

  白氏身為孔子的最大資助者,孔門七十二賢之一,在儒家內部有著極大地的話語權。

  而曲阜孔氏,不管怎麼說,都是孔子之後,最終雙方誰也奈何不了誰,都偃旗息鼓,不了了之。

  不被曲阜孔氏所接納的嫡系子,只能一直居住在白國,但他們堅定,只有曲阜,那個埋葬了先祖的地方,才是自己的所在。

  所以一直不願稱為白國孔氏,或河內孔氏,而是自稱寓居在白國的孔氏子。

  在孔先覲見白樞後,白樞以神州蒙塵,中原大地,甚至於孔子故里,被羯趙占據,然孔子之學問,惠及後世多矣。

  當場下詔,敕封儒門先師孔子,「盪魔宣教先師」。

  同年,白樞決定,置道僧科,專司管理夏國內道士、僧人的度牒,以及各地開辦道觀、寺廟的資質。

  道僧科為五品職銜,屬尚書省左民曹所屬,長官為道僧科郎中,副官為道僧科員外郎。

  道僧科下有道錄司、僧錄司,皆是六品職銜。

  道冊司長官為左右正一,各一人;副官為左右闡教,各一人;皆六品。

  僧冊司長官為左右善世,各一人;副官為左右演法,各一人;皆六品。

  下詔敕封天師府天師張明理、琉璃寺主持普明、孔氏嫡傳孔先,同為大國師,享受同一品待遇。

  並在淇陽西二十里,與共縣之間,擇址建一護國寺,全稱「大夏護國寺廟」,占地約百畝,由白樞親自題名。

  寺內設中、北、東、西四殿,由三家各自派人主持香火一事,由朝廷出資、建設、維護。

  其中中殿,同時供奉著「降魔護道天尊」、「驅魔宏法佛祖」、「盪魔宣教先師」,三家各自派人供奉、打掃。

  至於東、西、北三殿,各自有所供奉。

  其中北殿歸道、西殿歸佛、東殿歸儒。

  另外,中殿還會在三個巨大塑像之餘,供奉夏國的英烈、有諡號的功臣,以供世人瞻仰、祭拜。

  據工匠科、匠作府、度支曹、國相府等有司官員估計,若需建好此廟,所需要的時間將長達數年之久。

  而且後續需要投入的錢財也不在少數,光是材料、人工等,不亞於築造一座大城。

  同時需要動用超過十萬的民力、上萬名各種工匠,耗費數十億錢,將近大夏三年的賦稅。

  然白樞認為宣揚文化、教化百姓,奠定一地之文基,是萬世之利,是塑造諸夏文明的重要手段,不可短視,因為瞻前顧後而留遺憾於後世。

  念及該地會因為護國寺,會自然形成一座城邑,不如提前建好,便於規劃。

  便下令順帶在護國寺不遠,建一小城,取名宣化,級別為縣級,護國寺屬宣化境內,建好後,再選派縣令及其官吏若干。

  為了保障護國寺、宣化的順利竣工,盡力減少其中的貪腐。

  白樞任命太子白鍇兼領宣化總管,任命御史中丞鮮于遜為監工,兩人各司其職,全權負責建寺、建城一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