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章 拒皇位司馬勸進,伐鮮卑北國往史
就當雒陽諸公,準備好一切,迎立新帝時。
新平郡傳來消息,新平王拒絕成為儲君,言自己無德無能,不堪大用,請另立太子。
這一消息讓朝廷眾臣傻眼了。
朝廷趕忙派出由費禕、司馬師兩位重臣組成的使者團隊,前往新平郡,勸說新平王。
四月五日
費禕、司馬師抵達新平郡,見到了在王府中的新平王劉瓚。
「丞相、太尉,你們還是回去吧,本王真的無意那個位置。」
劉瓚見朝廷兩位首輔都親自前來,還沒等他們說話,便搶先表明自己的態度。
在劉瓚看來,自己一沒背景,二沒勢力,身為懿帝之子,作為諸侯王,是合適的,能夠保存己身,享受富貴。
若成了太子,他是知道自己的,下場恐怕比安定王和新興王,好不了多少。
就算成功登基,在殘酷的朝堂爭鬥中,也活不過一年。
在他看來,這個位置不是糖點,而是一個毒藥。
司馬師苦口婆心的勸說道:
「大王是懿帝之子,如今安定王與新興王遇難,西河王德行有虧,上黨王瘋癲,懿帝諸子中,只有大王最適合成為新君。
這是上天給予大王的機會,如今天下大部分已經平定了下來,四夷臣服,大王只需要拱手垂治,將政務交給有能力的大臣,就可以輕鬆治理天下。
這並不需要多麼高深的能力,這對於大王來說是有能力做到的。
還請大王看在天下百姓,看在懿帝的份上,接受這三天給予您的權利。」
費禕也出言陳明利弊,以大義小義,各種方面為劉瓚分析,總的來說,就是這帝位是非你不可。
但劉瑤就是油鹽不進:
「不管兩位如何勸說,本王還是不去,這樣吧,本王如今將此位讓與胞弟北地王劉諶,你們立諶弟為太子吧。」
司馬師無語道:「此乃國之大事,豈能如此兒戲。」
劉瓚兩手一擺:「那就沒有辦法了,反正,本王說什麼也不太願意去。」
接下來連續三日,費禕、司馬師入王府勸說劉瓚接受,都沒有效果。
無奈,兩人只好打道回京。
四月十一日
群臣又一次聚集起來,聽了費禕、司馬師兩人的經過也是束手無策,紛紛討論該怎麼做。
這次是甄太后主持朝會,但是看她的狀態,顯然沒有將心思放在這裡。
這時司州校尉司馬昭出列朗聲道:
「袞袞諸公,難道都是眼瞎之輩嗎?」
有朝臣怒目而視,準備看是哪個不知死活的罵自己,轉眼一看,哦,原來是小太師,司馬懿的次子,司馬師的弟弟,那就沒事了。
中書令王基和藹的詢問道:「校尉此言何意?」
司馬昭來到朝前,這是他第一在朝堂上展示自己的聲音:
「太后陛下,太傅、太師、諸位大臣,既然諸王都或死、或走、或拒,那麼北地王,就在朝上,為何不立北地王為太子呢?」
眾人都將目光投向劉諶。
劉諶一時間有些手足無措,尬笑道:
「本王雖為諸侯王,但如今是輔政大臣之一,是朝臣。
當初莊帝信任本王,故而讓本王擔任輔政大臣,輔佐淵帝,誰知淵帝早逝,本王是萬不能繼承君位的。
若本王繼承君位,讓天下人如何看,讓後世之人又如何看?
此是破壞朝規風氣的舉動,將為後世之人做了一個壞榜樣,有一個曹丕在前,就已經對天下風氣破壞至此,萬不可再有此事了。」
許多大臣都紛紛點頭同意劉諶的話。
就在劉諶鬆了口氣時,司馬昭又說話了:
「北地王此言差矣,不管怎麼說,大王都是懿帝之子,諸王之一,這是無法磨滅的事實。
其次莊帝在世時,常常對左右言大王之德,這是世人有目共睹的,故而臨終將大王選入輔政會議,這是對大王的信任啊。
再有淵帝在世時,對大王也多有倚重,常說大王是宗親中最有能力的。
如此有德有才,德才兼備之人,卻受制於世人的讒言,不敢接受君位,這不是天下的損失嗎?
再則說,天子不僅代表著權勢,還代表著責任,我等選大王為新君,不是讓大王享受此位帶來的好處,而是因為您能帶領我們大家完成先帝未盡的遺願。
從昭烈帝定鼎以來,繼懿莊二帝,又到淵帝,歷時四朝,東吳遲遲未平。這不是對先帝的失信嗎?
大王身為烈祖之孫,懿帝之子,莊帝之弟,淵帝之叔伯,從先天上就有責任完成四位先帝的夙願。
請大王休要顧忌有心人所散布的謠言,為了四位帝王的遺願,接過這沉甸甸的責任。」
中書令王基、尚書令州泰等大臣紛紛出列,支持北地王繼承君位。
費禕見大勢如此,而且諸王都沒有合適的人選了,再擴大範圍,恐怕天下就要亂了,也出言請劉諶登基。
司馬師、甄乾也在一旁勸說。
劉諶話都說利索了,但還是依舊推脫。
這時司馬懿開口:
「大王,滿朝文武都同意大王您登基,難道伱要無視天下人之心意,只為了一個虛無縹緲的名聲嗎?」
「這。」劉諶經過激烈的思想碰撞,最終嘆氣道:
「既然諸位看得起本王,那本王就遂了諸位之願吧。」
這時司馬師對群臣道:
「之前諸王出現意外,都是因為時間太長的緣故,我以為,擇日不如撞日,為了夜長夢多,再出言意外,今日就讓北地王登基,諸位以為如何?」
費禕有些擔憂道:「這恐怕於禮不合吧!」
司馬師盯著他,眯眼道:「難道丞相不同意北地王登基?」
費禕砸了咂嘴,說道:「非也,既然諸位都同意,那在下也支持。」
司馬昭見塵埃落地,首先對北地王施以臣禮:
「臣司州校尉司馬昭,拜見大漢皇帝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臣等拜見大漢皇帝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就連白康與司馬懿也起身對劉諶躬身施禮。
劉諶緊握雙拳,用此生最大的聲音朗聲道:「諸卿免禮,平身。」
當日下午,北地王劉諶帶領群臣拜揭太廟,登基稱帝,建元「平南」,以表達自己登基後的主要政治方略。
改今年年號為平南元年。
平南元年
四月二十一日
淵帝棺槨被埋葬在雒陽東面的偃陵。
劉諶下令大赦天下,並提拔司州校尉司馬昭為尚書僕射、給事中。
四月二十三日
太傅白康以自己年老,身體有疾的名義,向劉諶請辭。
劉諶再三挽留,最終同意了白康的辭呈,賞賜了白國眾多金珠玉寶,讓白康一同帶回。
同日下令拜白公白裕為太傅,兼領中正令。
五月
劉諶派太尉司馬師領兵一萬,往遼西郡,平定鮮卑之亂。
鮮卑原是東胡人,匈奴鼎盛時,歸屬於匈奴人,被匈奴人視為奴隸。
後來漢武帝北征匈奴,匈奴接連戰敗,退往漠北,分為南北匈奴兩部。
匈奴勢力遭到了極大的破壞,同時烏桓人也被漢廷內遷入遼東、遼西諸地,廣闊的草原上陷入真空期,鮮卑人乘勢而起,擺脫了匈奴人的控制。
還占據了許多匈奴和烏桓人的草地,鮮卑人得以發展起來。
到了光武帝時期,漢廷為了徹底剪滅北匈奴,便派出使者,招呼鮮卑,示以財利。
鮮卑首領偏何被漢使說動,遣使奉獻,請求歸化。
漢廷同意了鮮卑人的歸化,並任命偏何為鮮卑大都護,讓他招降鮮卑各路豪強,使他們駱驛款塞。
明帝時期,漢廷派鮮卑大都護偏何討伐赤山叛漢的烏桓部落,大敗烏桓叛軍,斬殺其首領。
自此大漢之名震懾塞外,西起武威郡、東到玄菟郡之間的異族部落都來歸附漢廷。
其餘的鮮卑大人審視度利,也全都來歸附大漢,一同到遼東接受漢廷的賞賜。
於是明章二帝時期,鮮卑人始終保衛著大漢的邊塞,以至邊境無事。
章帝末年,鮮卑聯合烏桓、丁零、南匈奴和西域各國,組成大漢附庸聯軍,在漠北大敗北匈奴主力,北匈奴愈加勢弱。
和帝時期,漢廷聯合南匈奴擊敗北匈奴大軍,北匈奴被迫遁往遙遠的西方。
而鮮卑人則趁機占據了原來北匈奴所屬的全部草場。
和帝末年,北匈奴歸降漢朝的十五部二十幾萬人皆叛變,脅迫前南匈奴單于屯屠何之子奧鞬日逐王逢侯為單于,匈奴再次分裂。
漢廷調集鮮卑大都護蘇拔廆的軍隊擊破逢侯單于。
次年,漢廷下令冊立鮮卑大都護蘇拔廆為率眾王,同時置丞輔佐,視作漢之郡縣。
安帝時期,鮮卑大人燕荔陽來到京師雒陽朝賀。
當時主政的鄧太后賜其王印綬,讓他們到護烏桓校尉所居的上谷郡寧城下,建立通胡市,築造南北兩部質館,鮮卑內部的漢化愈加迅速。
此後鮮卑邑落一百二十餘部,都各遣入質雒陽。
之後南匈奴屢次叛漢,漢朝廷多次調集鮮卑人擊敗匈奴叛軍,鮮卑人一直被漢廷視為忠犬。
靈帝時期,漢廷被涼州叛軍與黃巾之亂牽扯了全部精力。
鮮卑人檀石槐趁漢廷無暇顧及北方的機會,統一了鮮卑各部,自稱鮮卑大人。
檀石槐將鮮卑境內的土地,分地為三:
右北平以東為東部,右北平到上谷為中部,上谷以西為西部。
三部各置大人管理,直屬檀石槐本人。
統一鮮卑後,檀石槐屢屢侵犯漢境。
靈帝初步解決國內叛亂後,命護烏桓校尉夏育,破鮮卑中郎將田晏、匈奴中郎將臧旻各率騎兵萬餘人,分三路出塞討伐鮮卑。
不料三路皆敗,全軍覆沒。
好在鮮卑初統一不久,國內混亂,沒有乘勢大舉南侵。
檀石槐死後,鮮卑根據當初檀石槐所分的三部鮮卑,分裂。
西部鮮卑叛離,遠遁西方。
中部鮮卑分成兩部,一是步度根部,擁眾數萬,據有雲中、雁門一帶。
二是軻比能部,分布於代郡、上谷等地。
東部鮮卑分化成若干小集團,散布於遼西、右北平和漁陽塞外。
其中軻比能部最為強大,而其志在統一整個鮮卑。
前漢末年,董卓亂政,中原陷入混亂。
即使如此,也不是鮮卑人可以比擬的。
由於河北很快統一在袁紹手中,進而落入劉備之手。
軻比能便一面向劉備稱臣,年年進貢,一面不斷吞併草原上的其他鮮卑部落。
很快,軻比能部統一了整個漠南,對炎漢形成了威脅。
在昭烈帝還沒有平定關中時,為了拖延劉備的發展速度,軻比能被曹操派使者蠱惑,親帥大軍南下攻打漢境。
劉備派鎮北將軍白共和鎮西將軍呂布集合趙國三萬精銳步騎,出塞北,與鮮卑軍十萬大戰於草原之上,鮮卑軍大敗,軻比能被陣斬,鮮卑各部連忙獻上降表。
鮮卑又一次陷入分裂,各部獨立發展。
為了管理鮮卑人,劉備在鮮卑各部落中,選擇了一親漢鮮卑首領,冊封為鮮卑王,代表漢廷管理鮮卑各部落。
在之後數十年的發展中,鮮卑逐漸發展出數個比較強盛的部落,分別是:
東部鮮卑發展出的慕容部、宇文部、段部,散布在遼東、遼西。
其中慕容部因為協助司馬懿攻滅高句麗和朝鮮有功,得以內遷遼西郡,是三部中最為強大的。
中部鮮卑中發展出了拓跋部與禿髮部,散布在雲中、河西一帶。
西部鮮卑由於太過弱小,只有乞伏部較為出名,分布在雍涼二州。
而如今劉諶派出司馬師平定的鮮卑之亂,就是由慕容鮮卑發起的叛亂。
淵帝突然崩逝,漢廷中央一陣混亂。
慕容部的慕容涉歸、慕容廆父子見漢廷諸王相爭,以為無暇顧忌遼西,便出兵占領了遼西諸縣,斷絕了漢廷通往遼東的道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