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6章 問吳事舉兵伐韓,曹氏敗司馬勸降
曹韓的事情解決完畢,劉禪又詢問孫吳之事。
諸葛亮出列奏對:「孫權勢微,兵不過十萬,民不過百萬,能夠留存至今,甚至多次使曹韓頓足,不過占據地利,依靠水師之利。
然我國水師多在黃河,長江甚少,故而多次攻略少有戰果。
因此臣認為孫吳不可輕視,也不能速勝,應該在蜀地江州編練一支強盛的水師,待水軍完備,順江直下,孫吳逆流,絕對不是大漢水師的對手。
等到我大軍與其戰於荊州,後方水師空虛,張將軍可乘坐廣陵水師之船,充實而渡,襲取吳郡。
孫吳前方大軍聽聞後方失落,必定軍心大亂,敵勢必破,沒有了水師之利,孫吳就如同失了爪牙的野獸,吳國步卒孱弱,蜀中水師可順流直取建業。
荊州之師也可渡江奪取荊南四郡,三路齊發,建業失落,孫逆可平也。」
眾人都認為諸葛亮之策十分完備,都同意他的意見,劉禪見此,便下令拜諸葛亮為水軍都督,收集全國船工,於江州全權負責督造蜀中戰船。
六月
劉禪下達《伐韓令》,加諸葛亮為大司馬,領兵十萬,分三路伐韓。
一路以大將軍白興為主將,領兵五萬,從兗州出發,向西攻打曹韓之司州。
一路大司馬諸葛亮親領,領兵三萬,從關中東向,與白興會攻曹韓都城洛陽。
一路以漢中太守姜維為主將,領兵兩萬,從漢中攻打曹韓荊州襄陽,防止孫吳趁亂奪取襄陽城。
七月
三路大軍如同一股洪流,向著曹韓的地盤席捲而來。
七月三日
曹韓皇帝曹叡,召集群臣,商議抵禦趙漢之事。
最後派人前往孫吳,說服其看在唇亡齒寒的地步,出兵協助曹韓御趙。
然後加司馬懿為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持節、假黃鉞,都督中外諸軍事,與大司馬曹真一起統領整個曹韓十萬軍隊,抵禦趙漢。
不過曹韓全國十萬人,司馬懿手中的部隊就有七萬,主要負責諸葛亮與白興方向。
曹真負責漢中的姜維。
七月二十三日
司馬懿命令其子衛將軍司馬師領兵兩萬,駐守京師洛陽,防禦關中而來的諸葛亮,自己親帥大軍五萬,進駐滎陽,抵禦白興。
七月三十日
諸葛亮包圍谷城,圍而不攻;另一邊白興與司馬懿在滎陽也陷入對峙,反倒是漢中的戰役十分慘烈。
八月十日
姜維以強兵攻破上庸,曹真率殘兵退守房縣。
八月十三日
姜維領兵進抵房縣,當日下午開始攻城。
由於姜維帶領的,都是經過朝廷遴選的精兵,因此根本就不是曹真手上三萬普通士卒能夠比擬的。
在出征之前,諸葛亮就秘密召集他,跟他說了他這路的作用,就是強勢擊敗曹真,以便為大的戰略策應。
因此,他的目的只有一個,攻,不斷地強攻,讓曹真頂不住,向朝廷求救。
八月二十五日
姜維攻破房縣,曹真領敗軍一萬餘人退守襄陽城。
見姜維攻勢如此迅猛,又聽聞司馬懿與司馬師那邊基本沒有什麼戰鬥,曹真十分不舒服,果然向朝廷求救,並要求司馬懿派出援軍。
曹叡接到曹真的求救信,立即叫來司馬懿留在洛陽的另一個兒子,侍中、議郎、洛陽典農中郎將司馬昭。
「愛卿是司馬都督之子,如今谷城、滎陽戰場沒有那麼著急,可是襄陽卻眼看就要失守了,何不去信汝父,撥給大司馬些援兵,也好穩定南方戰線。」
司馬昭卻拒絕了:「陛下容稟,非是臣父不撥給大將軍援軍,實乃無兵可用啊。
陛下不知,表面上看如今谷城和滎陽歲月靜好,實則波濤洶湧,暗流涌動。雙方都在尋求對方的破綻,以求一擊斃命。
若因為大將軍,而導致谷城、滎陽兵力不足,被趙軍抓住破綻,致使防線崩潰,趙軍長驅直入,肆虐司州。
則洛陽危矣、陛下危矣。
襄陽畢竟不如兩地重要,即使失陷,還有宛城,甚至是許昌,可見大將軍迴轉餘地之大,而臣父迴轉餘地之小。
如此明顯的事,大將軍為何看不出來,或者說看出來了,有什麼別的目的。
還有,臣父、臣兄如此拼死禦敵,致使沒有一城一池失陷,大將軍反而節節敗退,其中是否有些許貓膩,還猶未可知啊。」
曹叡聽到後面,越聽心中不安感越強,對曹真也是愈加不滿,隨即道:
「既然如此,還請司馬都督、衛將軍安心抗敵,其餘事情,朕自會幫他們擋下。」
「多謝陛下,若無事,臣告退!」
等到司馬昭退出去,曹叡立即讓人給曹真寫了一封信:
「朝中實在無援兵可派,還請大將軍自行解決。不過朝中多有議論大將軍連敗之事,內容實在難以入耳,與大都督比之甚遠。
其中諸事,還望大將軍仔細斟酌,萬不可再敗了,不然眾議沸沸,朕也實難保大將軍。」
曹真得到此信,臉色實在難看,一氣之下,直接撕毀了書信,手下諸將面面相覷,不敢多言。
九月十日
姜維收買襄陽大戶,襄陽東門大開,漢軍入城,曹真只得帶著數千人向北一路逃往宛城。
攻下襄陽後,姜維便沒再繼續進軍,而是帶著剩餘的萬餘將士,就此駐守襄陽,隨時防備孫吳偷襲。
這邊孫權得到曹叡的書信,也知道唇亡齒寒的道理,知道若再不幫助曹韓,自己將來也落不了好。
便派出大都督陸遜,領兵五萬,攻打襄陽,自己親帥六萬人,攻九江、合肥。
這兩個月的攻勢,除了損兵折將,在這兩地並沒有什麼戰果,反倒叫張遼奪了廬江郡。
襄陽的陸遜也一樣,不管如何用計,姜維就是不出城,反而下令堵死了城門,一副死守之勢。
九月十五日
得知曹真大敗,退守宛城的消息,曹韓朝廷一陣譁然,在司馬昭的攛掇下,群臣紛紛對曹真開始彈劾,讓曹叡治其罪,另派將軍接管南方防線。
曹叡顧忌群臣意見,只得將曹真召了回來,另派司馬懿推薦的侍中、騎都尉南陽人州泰為南陽太守、鎮南將軍,擔任宛城守將,帶領宛城剩餘九千守軍。
州泰是前荊州刺史裴潛的從事,荊州被孫吳拿下後,入朝為官,一直不得志,常年在三百石附近徘徊。
在司馬懿進駐襄陽,成為方面大將後,不斷成為曹丕派去慰問司馬懿的使者,因此被司馬懿所知。
後來在司馬懿征討孟達時,州泰擔任先鋒,屢屢建功,因此被司馬懿徵辟,成為騎都尉。
因此一直將司馬懿視為自己的伯樂,唯命是從。
如今曹韓軍隊盡在司馬懿之手,司馬懿就要開始行動了。
首先,放出投降的消息,看朝臣們的接受度。
九月十八日
司馬昭在一次朝會上,第一個提出投降意見:
「今趙漢勢大,又連連攻陷我方城池,實在是不能敵啊,就算是能夠抵禦住。
可趙漢國土廣袤、百姓千萬,今日趙軍十萬,來年就會有二十萬,甚至三十萬,到那個時候試問我們還能夠抵禦住嗎?
既然早晚都抵禦不住,那為何不早降。
降得晚了,趙漢認為我們是卑躬屈膝之輩,大軍又損失殆盡,沒有利用價值、可以威脅他們的力量,不一定會留我們的性命;
可如果降得早,趙漢顧忌我軍的軍力,又可以免去數萬將士的傷亡,於功於利,大都會保留我們的原職,最多不過降職、免職,至少性命無憂。
而陛下也可以保住性命,以承續曹韓的正朔,保持曹氏的香火。」
司馬昭一番《投降論》果然引發了很多早就有這方面想法大臣的支持,紛紛出言闡述投降的好處。
曹叡雖然臉色難看,但是如今兵權都掌握在司馬氏手中,又不敢發作,只好連忙退朝,下次再議。
司馬昭也看到了朝中的意見,以贊成為主,便將此事匯報給了司馬懿。
司馬懿得到書信後,連夜帶著親軍回到了洛陽,求見曹叡。
「陛下,臣身為韓臣,照理不應該說此言論,但是先帝將陛下交到了臣的手中,臣勢必要保護好您的性命。
陛下也知道臣略通軍事,說實話,我軍與趙軍相比,實在是過於羸弱,不管是從國力還是從兵力人數上來說,都沒有可一戰的力量。
之所以趙軍沒有立即來攻,是想要我們主動投降,降低損失。
因此每日來臣營寨中勸降的使者多不勝數,甚至還有趙漢的重臣陳群,親自來營,闡明利弊,勸臣就此背棄對陛下的忠誠,率軍投降。
臣被其打動了,按理說應該就此反叛,但是顧及到陛下,以及先帝之託,因此沒有立刻答應,便回京想詢問您的意見。
若您說不投,臣哪怕是身死,抵抗到最後一刻,臣也不會投,若是您說以祖宗祭祀為主,投了,臣二話不說,立即放下兵器,保陛下一命。
還望陛下告知臣您的心意。」
曹叡看著跪伏在地上的司馬懿,心中有一股說不上來的感覺,口口聲聲說為自己好,所行之事,都是逆賊之舉。
可是如今他掌握著所有兵權,哪怕是這皇宮的衛士,也由其子司馬師所掌握。
前些日子,司馬師以谷城兵力不足為由,將洛陽所有兵力,都抽調到谷城,另派一隊人馬防備。
因此自己的性命,都在司馬懿之手,有自己說話的份嗎?
而且朝中九成的官員都贊同投降,又多是司馬懿的部下舊吏,若自己有一個不字,羞愧自盡,應該就是自己唯一的出路。
並且這也並不影響司馬氏舉國投降,反倒是讓其身價更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