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章 謀破局西征受阻,保性命引軍入蜀
就在曹劉與野王大戰之際,孫權也沒有閒著。
於二月,命甘寧領兵五萬,攻打巴縣,自己親帥五萬於秭歸督軍,引為後援,誓要打通入益州之路。
然戰事持久三月有餘,始終沒有建樹,糧草匱乏之下,孫權只得引軍撤兵。
就在孫權因為前路迷茫之際,麾下將領步騭向孫權諫言:「既然西北均無法建功,何不向南?
雖然交州只是荒僻之地,民少財弱,但畢竟是一州,也相當於漢之一郡。且主公初據揚州時,揚州也同樣是荒蕪之地。
如今經過主公數十年如一日的勵精圖治,揚州已成為人口繁多,經貿發達,不亞於富庶的徐州之地。
難道主公能夠以揚州抵擋中原兩王,就不能收取交州,以兩州之地,北上參與爭霸乎?」
「主公,臣不同意,交州苦寒,徒毫大軍往攻,不僅沒有好處,反倒會丟失了爭奪益州的最好時機。
如今曹劉兩家罷兵,曹操定會重新盯上益州,若益州被曹操所得,就能夠重新編練水軍。
到時候,就算我們奪得了交州,也始終會仰息於曹,奉承於劉,豈是主公之所願?
再者,益州於主公,不亞於關中之於高帝,河南之於光武,奪得益州,主公就能夠有北上之力。
不再局限於江淮或荊州,屆時,或由漢中而出,或由荊州,或由江淮,都只在主公一念之間,與如今之劉備同樣。
憑藉著益州的山險,長江的水險,進可攻,退可守,怎會怕了曹劉?」
面對孫權有意於步騭的提議,甘寧立馬跳出來阻止,兩人展開了究竟是西征,還是南征的辯論。
孫權見二人爭執,就舉杯向甘寧勸酒,並說:「興霸,今年我們已經出征西進,當時我就如同這杯酒,把交給了你。
可是巴縣的天險實在難攻,當時你儘管多次用力,提出無數作戰方略,但是我們仍然頓兵巴郡,又險些被曹軍與夷陵包圍。
可知,若南郡不得,我軍攻打益州,會受到多方掣肘,加上益州的險峻,實在是太過於困難。
今趙軍勢大,不斷攻略曹操,曹操損兵折將,丟城棄寨,只得從益州與我吳國身上找補,若是我一直在益州門戶耽擱,不擴展勢力,早晚會被曹操吸乾。」
見甘寧還想說些什麼,孫權舉手制止道:
「我知興霸的忠心,可如今情況已與當初不同,這樣,我撥給你三萬士兵,駐守洞庭,與魯肅一同攻略南郡,南郡何時下,我們再行西征之事如何?」
甘寧只好接受了孫權的意見,領兵前往長沙,與魯肅一同謀劃南郡,掃清西征的路障。
九月
孫權任命步騭為交州刺史,揮師南征。
步騭大軍壓境,交州九郡無不臣服。原交州刺史士燮,知道天兵難擋,直接率領眾兄弟接受孫氏管制,交出交趾郡。
士燮原是曹操任命的交州牧,意欲與劉表派出的蒼梧太守吳巨爭奪交州。最終士燮勝出,吳巨退守蒼梧據守。
後來劉表勢力為曹操所滅,士燮害怕孫權來攻,向其遞交降表,表面上向吳國稱臣,但是並沒有上交稅賦。
如今吳國大兵壓境,知道自己沒有抵抗的資本,於是十分果斷的投了。
等到步騭盡收交州時,唯有當初劉表所任命的蒼梧太守吳巨陽奉陰違,多次與步騭作對,還糾集土人作亂,被步騭派出軍隊滅了,吳巨也被斬殺。
孫權為籠絡士燮,加其為左將軍,並派兵護送他以及親屬族人,前來建業任職。
建安二十一年
三月
曹操以大軍十萬,再從漢中南攻益州,為了一戰畢功,曹操將軍隊分成三路。
一路從沔陽,走金牛道,過白水關、廣元、劍閣、梓潼直插成都,由於此路太過於崎嶇,不適合作為主力行走,故而由大將曹洪領兵兩萬攻之。
第二路從南鄭,走米倉道,過南江、漢昌、墊江,直入江州,此路除了米倉山中有些難走,只要出了山,就是一路通途,故而作為主攻,由曹操親自領兵六萬,攻之。
第三路,從西城,走子午道,過萬源、通江、宣漢,同樣可抵墊江,入江州。不過還是不適合走大軍,故而由大將徐晃領兵兩萬攻之
劉璋通過細作,得知曹操大軍來攻,十分慌張,聶聶不知所言,亂了心神。
幸得手下謀士法正諫言,說駐守巴郡的劉琦軍十分勇猛,不如調集劉琦軍北上,抵禦曹操的進攻。
又說當前最危急的就是調集蜀中大將張任,北上與逃入益州被其收留的客軍,馬超軍,駐守白水關,只要白水關不失,成都便無恙。
看向其他的大臣,張松此時也出言道:「法正之言甚好,劉琦與曹操有世仇,又善於用兵,多次抵擋住孫權的西進。
如果令他抵禦曹操,必定能得勝。況且現在州中將領龐羲、李異等人都居功自傲,且心懷異志,如不能得到劉琦公子的幫助。
益州將外有強敵攻擊,內遭亂民騷擾,必定走向敗亡。」
劉璋又看向其餘大臣,但是各個都沒有辦法,只好依照法正、張松之言。
立刻派法正率四千兵馬迎接劉琦軍北上,前後贈送的物資數以億計。
正在江關駐守的劉琦,突然接到劉璋請求他北上抗曹的邀請,不能自決,連忙使人請來諸葛亮,讓他為其決斷。
「公子何必猶豫,既然劉璋有心請公子入蜀,就順勢而為即可。」
劉琦有些猶豫道:「可曹軍兇猛,非是吳軍可敵,光憑我們這數千人,何以抵擋住曹軍,還是推辭了罷,待在此地,也好保全性命。」
諸葛亮並沒有直接勸阻,而是問道:「公子以為,今之天下,最終會為何人所得?」
劉琦開動著他不太聰明的腦袋:「孫權兵弱,連我軍都打不贏,肯定不會是他了,劉璋沒有主見,常常被臣下左右,想來也不會是他了,難道是曹操?」
「曹操雖然強勢,但非明主,也非有天下之主的氣度。公子忘了趙王嗎?」
「對啊,常居於南,竟忘了此等北方雄主,先生是說,劉備就會應得是天下之主?」
「然也。」
劉琦撓著頭,不解道:「可這與我又有什麼關係。大不了到時候我獻城投降就好了,反正我倆都是漢室宗親,想必也不會苛責於我?」
諸葛亮微微嘆氣,然後語重心長道:「難道公子忘了您是如何淪為今天這個地步了?」
「哼,還不是劉琮猜忌於我,又無法守住父親基業,不然何至於此。」
「公子既然還記得,那豈知未來不會重蹈覆轍。」
「還請先生教我。」
諸葛亮搖著羽扇,為劉琦細細分析道:「今曹操以大軍攻益,其意在益州,以曹軍的實力,再結合如今蜀中諸將不合的情況,可以預料,不出半年,北邊的險關或破或降,益州將會盡數為曹所得。
到時候,劉璋之下場,不過劉琮之下場,而益州失陷,公子的後盾沒了,也免不了在曹操和孫權之間選擇依附者。
既然如此,公子當初又何必逃出江夏,早點投向曹孫,也好過後投降。公子以為然否?」
劉琦唉聲嘆氣道:「最後竟然還是逃不過此難嗎?」接著又振奮起來,語氣堅定道:「我劉琦雖然不是什麼賢者能士,但是也是劉景升之子。
當初父親能夠單騎平定荊州,我又何惜此身,竟委屈於曹孫。曹操奪我父業,孫權與我世仇,若真到如此境地,琦願身死明志,還請先生另尋出路。」
諸葛亮見劉琦還有些勇氣,不免欣慰道:「有公子這句話,亮願意為公子求生路,而且不僅能有生路,還能保公子一生富貴,名留青史。」
劉琦直接以師禮拜之,又一次懇請道:「還請先生教我。」
「既知趙王乃未來之主,何不奪得益州,以獻趙王?劉璋暗弱,不能安民治臣,公子雖能力有所怠,然亮雖不才,也有治理一州之能。
若公子願意相信亮,亮願意為公子謀劃益州,公子只需身居高位,放手州事於亮,即可翹首以待趙王。
屆時趙王以公子一州之功,又憑藉漢室宗親的身份,豈不會以公侯予之?想必如此,公子可百年後,以告劉荊州。
公子與劉琮,高下立判。」
劉琦聽得心神嚮往,自己什麼都不用做,只需要聽從諸葛亮的話,就可為自己的家族博得一個公侯之位,要知道這也是先父之所願啊。
隨即以大禮行拜:「琦父逝,又無師,願拜先生為仲父!」
諸葛亮立即走到劉琦面前,也不推辭,回道:「公子願意以如此大禮,亮豈能不為公子謀得全身全世。」
尊卑既定,劉琦稱諸葛亮以仲父敬之,諸葛亮回稱以公子謙之,雙方各取所需,抱團而取暖。
在法正的接應下,劉琦率水陸軍五千,從江關趕到江州,劉璋率領步、騎兵三萬多人,車駕幔帳,光耀奪目,前往與劉琦相會。
因為諸葛亮的存在,劉琦麾下有在巴郡簡拔的城門尉老將黃忠,又得單騎前來投軍的猛將魏延。
以及原巴郡太守,被劉璋免職在家,閒賦的嚴顏,一直跟著劉琦,從江夏而來的公安人廖化、湘陰人寇封。
雖然劉琦能力不行,但是所行所舉有君子之風,讓人頗生好感,再加上十分聽從諸葛亮的話,因此諸將都願意跟著他,求得一個安身立命的機會。
劉琦率著將士依次前迎,與劉璋在江州歡聚宴飲數日。
最後劉璋推舉劉琦為鎮北將軍、領司隸校尉,劉琦也在諸葛亮的建議下,尊劉璋為大將軍、領益州牧如故。
知道要依靠劉琦軍,但是劉琦兵力實在太少,因此劉璋給劉備增加兵馬,讓他去北邊抵抗曹操,又讓他都督白水的軍隊。相當於將抵抗曹操的事情,全部都甩給了他。
劉琦欣然領命,帶著劉璋撥給他的數萬軍隊,沿著潛水北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