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章 三路漢兵攻偽帝,白馬將軍難自果
正月
許都朝廷以曹操為大將軍,董承為車騎將軍,將兵五萬,攻汝南。任命曹洪為汝南太守,協助曹操。
袁術下達全國征詔令,召集全國壯丁參軍,一時間召集起了二十萬大軍,以十萬兵阻擋曹操。
五萬兵防備劉備,留三萬兵在廬江郡守備,自留二萬精兵守備國都壽春。
雖然袁術兵多,但是都是才脫離生產的農兵,只有極少數兵馬是正規軍。
二月
在曹操攻打到汝南固始縣時。
劉備宣布出兵,親領大軍四萬,帶著徐州刺史呂布、部將高順、張遼、曹豹、趙雲等人,以中郎將張飛為先鋒大將,陳宮為隨軍軍師,留糜竺、陳群看顧徐州,向著沛國而去。
同月,孫策兵二萬,攻打丹陽郡,以徐琨趕走袁術所派的丹陽太守袁胤,平定宣城以東各地,迎接剛從袁術處回來的吳景擔任丹陽太守
隨後孫策親自進攻丹陽涇縣以西,平定諸縣。
三月
曹操拿下汝南全境,兵鋒直抵汝南最後一個縣城,慎縣,過了慎縣,就是九江郡,也就是袁術自改的淮南尹。
劉備拿下了符離縣,派張飛向北一路收取沛國北部,自己帶著呂布等人一路南下,準備奪取前往九江郡的要地谷陽縣。
五月
袁術再行徵兵,以十五萬在慎縣與曹操鏖戰,以十萬在谷縣與劉備相持。
在南方打得熱火朝天時。
北方,全據幽州的公孫瓚又和袁紹打了起來。
原本公孫瓚在幽州不是一家獨大,還有幽州牧劉虞掌管著大半個幽州。
興平元年,公孫瓚與袁紹短暫停戰,然後在薊縣東南筑城與薊縣城中的劉虞,隱隱對峙。
公孫瓚築城後,劉虞幾次邀請公孫瓚前來,公孫瓚都稱病不去。害怕公孫瓚先發制人,劉虞於是密謀討伐公孫瓚,將此事告訴了自己州牧府的東曹掾魏攸。
魏攸說:「如今天下人把您當作希望,謀臣爪牙不能缺少。公孫瓚的文武才幹都足堪使用,雖有小過,但是還是應該容忍。」
最後劉虞聽從了魏攸的建議,不久後魏攸去世,劉虞又打算出兵討伐。
然後在興平二年,率兵十萬攻打公孫瓚,並把出言勸阻的緣屬程緒處死以明決心,下令:「不要傷害其他人,只要殺死公孫伯圭一人。」
劉虞的從事公孫紀與公孫瓚同姓,過去常受公孫瓚厚待,於是把這件事告訴給公孫瓚。
當時,公孫瓚的部曲放散在外,公孫瓚倉卒欲從東城逃走,最後沒有成功,可是劉虞的士兵不習戰,又被劉虞下軍令禁止騷擾百姓,不許損害民居,導致久攻不下。
公孫瓚於是招募精兵數百人,順著風勢放火,趁勢殺入劉虞兵營,劉虞大敗。劉虞與他的部下往北逃到居庸縣
公孫瓚三天就攻破了居庸城,活捉劉虞及其妻子兒女回到薊縣,仍然讓他領州文書。
後來朝廷派使者段訓給劉虞增加封地,令其督統六州,升遷公孫瓚為前將軍,封易侯,假節督幽、並、青、冀四州。
公孫瓚趁機誣陷劉虞與袁紹謀取稱帝,脅迫段訓斬劉虞及其妻子兒女於薊市。
故常山相孫瑾、掾張逸、張瓚等忠義憤發,相繼前來看望劉虞,大罵公孫瓚,結果都被殺害。
公孫瓚將劉虞的首級送到京師,被劉虞的舊部下尾敦在路上劫走並安葬。公孫瓚又上表段訓為幽州刺史。
占據幽州後,不斷有人打著為劉虞報仇的旗號,反叛公孫瓚的統治,而公孫瓚本人又不善於理政,使得人心向背,以往白馬將軍的名號,此時淪為人人憎惡的暴君。
其中不乏有受到劉虞恩惠的胡人,如之前劉虞的從事鮮于輔、齊周、騎都尉鮮于銀等率幽州兵馬想為劉虞報仇。
因為燕國人閻柔素有恩義,他們便推舉閻柔為烏丸司馬。閻柔招集鮮卑、烏丸等兵馬,共得漢兵、胡兵數萬人。
他們與公孫瓚所置漁陽太守鄒丹戰於潞河之北,大敗公孫瓚軍,斬殺鄒丹。
隨後烏桓峭王率其部落的人及鮮卑騎兵七千餘騎,隨鮮于輔迎接劉虞之子劉和為幽州牧,與袁紹部將麴義,合兵共十萬攻打公孫瓚。
興平二年末,諸軍與鮑丘大破公孫瓚,代郡、廣陽、上谷、右北平等各郡各自斬殺了公孫瓚所置長官,與鮮于輔、劉和等人聯合,使得公孫瓚屢戰屢敗,於是逃回易縣堅守。
回到易縣後,公孫瓚高築城牆深壑,作易京。
他先是挖了十層圍塹,然後在圍塹中築京,都有五六丈高,又在上面蓋起高樓。
公孫瓚在塹的正中特別蓋了一座十丈高的京,供自己居住,並在裡面囤積了三百萬斛谷,可供城中軍民吃食數年之久。
此外公孫瓚的部下也家家都蓋高樓,高樓上千。公孫瓚居住在高樓中,以鐵為門,斥去左右,令男人七歲以上不得進入,只與妻妾住在裡面。
隨後又在城中開置屯田,將間隙之處都開闢出良田,以為城中補充。以公孫瓚自己的話說:
「如今天下大亂,年年都有戰事發生,沒人能夠坐在我的城下與我相守經年。
雖然易京偏居北地,四周胡人環繞,但是胡人善弓馬,而不習城戰,只需要城門緊閉,天下間便沒有人能夠攻破此京。
以前我驅叛胡於塞表,掃黃巾於孟津,那時以為天下可以指麾而定。
今日視之,天下非我所能決定,不如休兵,種田畜谷。兵法說『百樓不攻』。現在我有高樓千座,等軍糧吃完之時,就足矣知道天下大勢了。」
於是鮮于輔、劉和、麴義等人在易京下,與京內的公孫瓚相持一年有餘,最終麴義軍糧盡,士卒飢困,餘眾數千人退走。
而公孫瓚乘勢出擊,擊敗麴義,盡得其車重,其餘諸軍也不得不撤退,這讓公孫瓚更是志得意滿,以為困守此京,即可相安無事。
時間來到了建安二年。
原本袁紹見到南方的曹操、劉備二人,已經占據了兩州之地,害怕他們來攻打自己,故而將半數兵馬置於黃河沿岸,防備河南。
又害怕公孫瓚從北邊給他來一下子,於是去信想跟他釋和,公孫瓚沒有答應,反而增強守備。
袁紹大怒,將公孫瓚看成自己的心腹大患,他認為,不除去公孫瓚,自己將不能夠南下逐鹿中原。
於是見到袁術一人吸引了劉備、曹操的注意力,趁著南方壓力驟減,他急忙調集重兵攻打公孫瓚。
先是公孫瓚一別將被圍,公孫瓚不肯相救,說:「救一人,那以後眾人都會只等救兵而不肯力戰。現在我不去救他們,他之後被圍困的將士就會自我勉勵。」
等到袁紹來攻時,公孫瓚在易京南邊的界橋別營自度不能自守,而向公孫瓚求救,但是公孫瓚又拒絕了,眾人見到公孫瓚已經瘋了,便或降或逃。
隨後,袁紹直接攻到了易京的城門前,公孫瓚見到袁紹勢大,也有點害怕起來,急忙派他的兒子公孫續向黑山軍求救,又想親自率兵衝出重圍,占據西南山,仰仗黑山軍,切斷袁紹軍的後路。
但是最後被長吏關靖勸阻:「現在您的將士都各懷叛離之心,已無力再戰,可是如今他們之所以能固守,是顧惜他們在城中的故鄉老少,而把將軍您當成主心骨。
將軍如能持久堅守,袁紹自然會退兵,四方軍隊一定又可以會合了。可是若將軍現在棄易京而走,軍隊就會失去後鎮,易京覆滅指日可待。
且將軍失去根基,流落荒野,又怎麼能夠成就一番事業呢?」
最終公孫瓚採納了關靖的建議,決定不離開易京,等待其子搬來救兵,內外夾攻袁紹。
建安四年
二月
曹操攻入九江郡,劉備占據沛國,孫策攻入廬江郡,袁術士兵只剩下十餘萬,而地盤就只有九江郡一郡之地。
而北方公孫瓚的兒子公孫續,終於說服黑山雙帥,將黑山軍的援兵請來了,黑山帥張燕、范楷準備與公孫續率兵十萬,分三路相救公孫瓚。
但是在他們援兵未至的時候,袁紹就已經在烏桓人的幫助下,攻破了公孫瓚的易京。最終公孫瓚帶著他的易京,與自己的妻小自焚而亡。
黑山軍也只得退兵。
接著得到烏桓人相助的袁紹,打敗了劉和的聯軍,俘虜了鮮于輔、劉和等人,只有閻柔跑到了遼東。
幽州被袁紹收下,使得袁紹得到了極其精銳的鮮卑兵以及烏桓兵。
在平原的青州刺史田楷,還想救援公孫瓚,但是被袁紹任命的青州刺史,袁紹的長子袁譚所敗。
緊接著收下了平原國,在青州釘下了一顆釘子。
至此袁紹在表面上完全的掌控了北方,但是不管是黑山軍、白國還是位於九原的鎮北軍,都是契在河北大地上的一根刺。
黑山軍占盡了地利,自己沒有辦法剿滅,白國自己又不敢動。因為自己手下還有許多白國出身的將領和官員。
與河南之地以其他世家占據的官位的狀況不同,在河北,在袁紹手下,有近四成的官員、將領,不是出身白國,就是在白學和白院中畢業的,還有的就是與白氏交好的世家。
如冀州別駕從事田豐、太原太守王真、清河太守崔流、別部司馬白共、大將原昭等人,都是自己知道的鐵桿白國派,還有許多自己不知道的關係。
所以他完全不敢得罪白國。好在白國一向中立,不管國外諸事,自己只要不惹他,就沒有什麼事,而且自己明面上還是漢臣。
於是為了完全掌控地方以及自己的勢力,袁紹不得不任人唯親。
以自己的長子袁譚為青州刺史,次子袁熙為幽州刺史,以外甥高幹為并州刺史,自己最寵愛的兒子,袁尚為冀州刺史,並將他留在自己身邊教導。
又重用胡人將領,以投降的鮮于輔為漁陽太守、封賞蹋頓、難樓、蘇仆延、烏延等烏桓首領,授予蹋頓等人單于印綬。
撫慰了在胡人中頗有威望的閻柔,任命他為護烏桓校尉,命令他安定北部邊郡。
在袁紹的一番操作下,河北之地,總算是平定了。
但是袁紹重用胡人,甚至漠視烏桓人和鮮卑人劫掠邊郡百姓的事,被白國的暗衛獲悉,惹得白王去信斥責。
袁紹只得盡力約束胡人的行為,但是胡人只是依附袁紹,又不會完全聽他的,而且他們也知道袁紹有求於他們,所以他們對於袁紹的命令置若罔聞,我行我素,使得邊郡漢民多遭胡人侵害。
袁紹雖然有心制止,但是害怕惹得胡人反對自己,故而只得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白王珂也知道了袁紹靠不住,也正式確定了他非明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