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酒劍仙,公族府,邊境衛
微波蕩漾的湡河之上,老渡夫站在船頭輕輕地搖著船槳,也順便聽著船篷里師徒二人談論著的不為人知的道家辛秘。
張角聚精會神的接受著白太賓的描述,也知道了自己師門的道統。
「師父,您說說您自己唄,我們都認識這麼久了,我還不知道你的事,要是以後他人問起,我又該如何回答?」
張角好奇的問著,白太賓微微一笑,扶著鬍子哈哈大笑:「今後要是有人問起,白太賓是個什麼樣的人,你只管說:『皓靈觀中一老道,紅塵世里酒劍仙!』」
說完舉起酒葫蘆,仰頭猛飲,略顯渾濁的酒水順著銀白的鬍鬚打濕了衣襟,天青色的洗得漿白的道袍,幾團深青色,正在向周圍暈染。
白太賓,白國白氏,不是太行白氏。從小嫉惡如仇,以任俠自居,喜愛劍法。後來被皓靈觀真顯真人收為弟子,習得天師府《道劍三十六式》,最後自創了《太賓劍法》,是天下少有的大劍豪。
只不過因為不喜靜功,因此天師度以後,眼見天下越來越亂,就開始遊歷天下,四處懲奸除惡,剿滅山賊路匪,又喜歡喝酒,世人稱之為酒劍仙。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天下人已經將白氏的脈別分了類。
白王一脈的宗室,稱之為太行白,意為從太行山中走出的天之眷族,以眉心神印為劃分依據。而沒有眉心神印的,一律是公族之人。
由於白氏對於賜姓與賜氏十分苛刻,使得天下表面上姓白與氏白的人極為少,至少比起其他大族來說。
不過白氏擁有族譜,又有專門的公族府,裡面有專人負責撰寫和收集天下幾乎所有的譜系。
因此在白國公族府,不僅存在著自周朝以來,從白氏而出的白姓之氏,還有天下數量最多,最為完整的其他一些與白氏沒有關係的,其他諸如姜氏、姬氏、劉氏、呂氏、趙氏、王氏等,比較傳承完善的譜系。
甚至於有些斷了氏的,都能夠在白國公族府查閱到。
白氏能夠通過公族府很清晰的找到,之前從白氏改了姓氏的後人,而天下其他大族,若想要重開族譜,大多都會前往白國追根溯源。
如今除了太行白,還有其餘三代改氏卻被白氏特賜留氏的三白:河東白、雒陽白、修武白。
河東白就是白氏的公族,以往對白國有重大貢獻的白氏子,其後代改氏時,得到主家認可,特賜保留白氏,可以繼續氏白。
後來氏白的公族增加,姓氏上的相同,讓他們天然的親近了起來,不斷聯合結盟,逐漸成為分別於主家的白國白氏。
由於河東白與太行白位置都處於白國,因此很多人都將兩者混淆,混為一談。將太行白和河東白都稱之為,河東白氏、白國白氏或者河北白氏。
雒陽白,因為府邸在玉真坊,又被人以玉真坊代稱,手中有著朝堂人脈、太學祭酒、宣國公廟,文成侯府等諸多資源,還與白國三行有很多合作。
修武白,因為常年的隱匿,除了在軍中的人,很少聽到他們的名字。手中有著軍界的人脈、修武侯府、鎮北將軍府等資源,常年鎮守北疆。
漢以來,天下對于姓氏的劃分已經十分模糊了,有許多人不再遵循商周時期的姓氏之別,而是只以姓來區別家族。
如今能夠稱之為氏的,起碼要是豪強之上的家族,之下的,大多稱之為姓。
如劉氏、白氏、袁氏、楊氏,此四大氏為當世最為頂尖的世家大族。
其中劉氏是皇族,白氏是亞氏自不必多說。
袁氏出於白國五大氏之一的原氏,白國原氏衍生出了很多大家族,如常山元氏、渤海袁氏、汝南袁氏等等。
起先渤海袁氏和汝南袁氏同在白國麾下效力,後來汝南袁氏不滿白國壓制,脫離白國序列,自成一列,成為河南多個大族首領。渤海袁氏被白國支持,走上台前,與其對抗。
出現朝堂之上,袁氏同出二公的局面,有許多不了解內情的人,將其統稱為袁氏,列為大氏族之一。
楊氏出於弘農郡,是漢以後的新興大氏族,祖上是搶得項羽一肢的騎司馬楊喜,被封為侯,弘農楊氏從此而興。
之後楊氏自楊震以後,出現兩名三公,多名九卿,是新興氏族中最大的。再加上其與各方勢力保持良好的關係,成為朝堂上的一大勢力。不過其多與玉真坊有合作。
其中準確來說,楊氏比之袁氏的力量更強,因為袁氏的特殊原因,使得二袁不僅不能夠合作,反而多有爭鬥。二袁加起來比之楊氏,有過之而無不及,但是單個袁氏與楊氏相比,還是差一些。
師徒二人從任縣坐船過南和縣,抵達自幽州薊縣一路直抵黃河的大官道,然後一路步行,半個月後,抵達朝歌。
這條大官道,也稱為直道,從幽州廣陽郡薊縣起,向南經過涿郡涿縣、范陽縣,進入冀州,過中山國、常山郡、巨鹿郡、趙國、白郡,抵達白國境內,然後接著是盪陰縣、朝歌、汲縣進入河內郡,從修武縣境內直達黃河岸邊。
這是大漢朝廷中央向幽州邊境調集軍隊的最為快速的一條通道。
其實自從進入白國境內後,沿途的景象就已經很不一樣了。
進入白國前的是朝廷直屬的白郡,由於此時政局十分混亂,白郡也深受影響,豪強大量兼併,百姓只得淪為佃戶,一年起碼有二三個月的時間是處於斷糧階段。
無奈,大家只得四處去挖野菜、乞討。
由於知道白國富庶,而且名望高、有仁心,靠近白國的郡縣百姓很多都往白國聚攏而去。
但是白國自然知道收留大量流民會造成國內動盪,只得忍痛拒絕這些人入境,以非白國之民的理由將其攔在白國之外。
白國特意組織了一支邊境衛,設在司徒府下,專門負責檢驗白郡與白國,河內郡與白國的邊境百姓查驗。
因此師徒二人一來到白國與白郡的邊境,就看到烏泱泱的流民聚集在白國邊境衛設立的路卡前,破爛的帳篷雜亂不堪,但是他們卻沒有胡亂放置,而是將官道流了出來,設立在了道路兩旁的荒野上。
好在白國沒有真的不管他們,而是每日在邊疆前施粥,防止流民暴動。又派出官員前往白郡和河內郡,要求他們與白國一同振撫災民。
兩郡的太守本來還有些欣喜,流民問題讓白國解決了,自己就輕鬆了,誰知道白國通過中央,直接向兩郡施加壓力。
使得兩郡不得不一同與白國處理這些流民問題,在白國派出的協助團的幫助下,兩郡開始了對於不法豪強的清查工作,解決了一部分流民的生存問題。
又開展了清查貪腐行動,打掉了一批上下其手,巧立名目徵收賦稅的貪官污吏,這才使得白國邊疆的流民問題得到一些解決,不至於出現大問題。
但是即使做了這麼多,還是有許多流民聚集在邊疆,期望自己能夠被上天看重,走了狗屎運,被白國貴人看重,收為僱工,或者道觀的道士看重。成為道童,就可以進入白國,過上富裕的日子。
甚至有一個讀過書被白國拒絕的流民,掩面而涕道:「今生恨兮,不能為白國者,書讀千卷兮,不也枉然;來世願兮,為白地一犬彘,目不識丁兮,不也情願。」
也正是如此,知道白國信教,邊境的流民比之其他地方,更加篤信道教和佛教,使得這兩個教派不得不再次開設觀寺。
於是以進入白國道路為分界線,南邊是救苦寺,北邊是救民觀。兩方人馬涇渭分明,一邊念著無量天尊,一邊念著阿彌陀佛。
南邊的流民中經常可以看見有剃了頭髮的僧侶,握著木根在裡面行走維持秩序,遇到惡霸,先是跟他好好說,不聽,就是一棍子,再不聽,就抓到寺廟裡,接受佛經的洗禮。
而北邊則多是背著木劍的道士,看到不平之事,直接上去拳打腳踢,除魔衛道,遇到打架的人,不問緣由,兩邊都打,然後再慢慢跟他們講道理。
也正是有著寺觀的存在,這數千聚集在此的流民,竟然維持了詭異的秩序,規規矩矩的排著隊,領著白國施的粥。
讓路卡的士兵查驗完身份後,師徒二人,成功進入這個讓人心心念念的神之所。甚至張角可以清楚的感受到,背後那一雙雙羨慕的眼神。
進入白國,就是另一番景象,由於白國能夠很好的控制人口的多少,不斷向外輸出人才,還有清明的政治局勢,讓白國很好的運行了下來。
加上白國掃除了豪強的壓迫,解放了百姓開荒的積極性,又有官府不斷修建的水利工程,使得白國遍地的良田,沿途皆屋舍。
二人與巨鹿道路兩旁光禿禿的荒土不一樣,白國路旁多是花團錦簇,這顯示了這裡的百姓過得十分只好。
「師父,這裡的人,怎麼跟我們那裡的人不一樣,難道他們可以吃得飽飯嗎?」
快要抵達朝歌北邊的皓靈觀時,張角終於問出了心中的疑惑。
白太賓笑道:「這就要靠你自己去看了,修道修道,在一個修字,不修,如何知道?」
張角用力的點了點頭,眼神愈加明朗,好似自己又有了一個新的目標。
白太賓看著有所悟的張角,扶著鬍子,對於這個弟子,愈加的滿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