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章 永元之隆,漢命常移

  第324章 永元之隆,漢命常移

  年僅十三歲的劉肇在朝臣的幫助下,一舉掃平了外戚竇氏一黨的全部掣肘,竇太后退隱深宮,不再過問政事,他將全部權利位於己身。

  這位少年天子,開始了他的時代。

  永元五年

  三月

  之前由竇氏支持,繼承北單于之位的於除鞬單于叛亂,認為匈奴人不應該屈居於漢人之下,驅逐了管理北匈奴的漢人,意圖恢復先祖的榮光。

  劉肇下令,命負責北匈奴的護匈奴中郎將任尚將其討滅。

  四月

  護匈奴中郎將任尚以精銳騎兵五千,在狼居胥山西部的安侯河,大敗北匈奴二萬騎兵,北單于於除鞬單于被俘,押至京師問罪。

  七月

  南匈奴南單于安國意圖叛亂,被骨都侯喜發覺,報至駐守五原的鎮北將軍府,鎮北將軍白闊與護匈奴中郎將耿夔一同出兵平定,南匈奴遂定,南單于被骨都侯喜斬殺。

  骨都侯原是被匈奴單于所冊封,後來匈奴南附,骨都侯成為大漢冊封匈奴內部首領的職位,喜是南匈奴的一位貴族,他的女兒嫁給了鎮北將軍白闊。

  白闊是白宛之子,承襲修武侯爵位,世代替大漢鎮守北疆,鎮北將軍有權在北方敵人來犯時,暫時節制北疆十二郡的邊兵。

  自從鎮北將軍府設置以來,匈人再也沒有突破長城防線的。

  鎮北將軍府兵額三千,除了統領邊線守軍以外,還負責看顧南匈奴,與負責南匈奴的護匈奴中郎將一同看護。

  正是因為有著鎮北將軍府的分擔壓力,使得耿夔的兵額只有二千,遠不如任尚的五千。

  永元六年

  七月

  西域來報,西域都護班超大破焉耆國、尉犁國、危須國、山國,並斬殺了焉耆與尉黎兩國的國王,其首級隨軍報傳送至京師,獻於劉肇。

  自此西域降服,再也沒有與大漢為敵的國家,有記錄的臣服於大漢的西域國家多達五十多個,這些國家紛紛向大漢送納質子表示臣服。

  就連遠在更西的安息,條支甚至四萬里之外的海濱國家都遣使來朝,雙方互相翻譯各自的語言。

  十一月

  新任北單于逢侯單于反叛,護匈奴中郎將任尚在鮮卑大都護蘇拔廆的幫助下,大破北匈奴逢侯單于叛軍,斬首一萬七千餘級。

  鮮卑大都護是大漢為了管理鮮卑人而設置的官職,常常以鮮卑部落最強者擔任。

  永元七年

  劉肇為了表彰西域都護班超與鮮卑大都護蘇拔廆的功勳,下詔封鮮卑大都護蘇拔廆為率眾王,西域都護班超為定遠侯,食邑千戶。

  永元九年

  劉肇派出甘英出使大秦,意圖與安息,條支更遠的其他國家建立聯繫。

  永元十二年

  十一月

  漢使甘英出使歸來,此程並沒有找到抵達大秦,而是抵達了海濱,因為沒有前路,再加上時間太長,而放棄繼續前進。

  但是甘英帶來了蒙奇(馬其頓)與兜勒(推羅)的使臣,劉肇在宮中接見了兩國使臣,並賜予其國王金印紫綬,

  永元十三年

  安息帝國君主滿屈向劉肇進貢獅子和「條支大鳥」(鴕鳥),雒陽人稱之為「安息雀」

  劉肇看著這極具異域風格的大鳥,十分高興,對尚書令白致道:「尚書令,朕知道你的妻子班昭是定遠侯的妹妹,是大漢有名的才女,詩詞歌賦信手拈來,人言女白炵,寫的一手好賦。

  如今遠在幾萬里外的國家都向大漢遞交禮物,這實在是歷史上少有的盛況,朕決議將這一刻記錄下來,還請你的妻子為其作賦如何?」

  白致沒想到還有自己的事,委婉道:「這是大漢最輝煌的時刻,就算是武帝時期的白炵與司馬相如也不敢說一定能夠作好,臣實在是不敢立軍令狀。」

  劉肇知道自己的密友一向敬愛自己的妻子,但是卻沒想到敬愛如此,竟敢頂撞皇帝,於是指著白致,對著其他人笑著道:「朕一直都知道尚書令護妻,今日一見,名不虛傳啊。」

  白致連忙起身告罪。

  「尚書令不必擔心,你只管讓尊夫人作賦,若是上乘,朕自然有賞,若是缺點東西,朕也不會降罪與伱,如何。」

  「臣遵令。」

  回到家後,白致將此事告訴了班昭,班昭聽聞來了興趣,放下正在修改的史書,立即答應了下來。

  在白致的陪同下,班昭去往皇家苑林看了「安息雀」長什麼樣子後,頗有所感,立即讓白致拿來草紙,鋪在地上,白致親自研磨,思緒泉涌之下,一篇小賦就寫好了。

  《大雀賦》

  「嘉大雀之所集,生崑崙之靈丘。

  同小名而大異,乃鳳皇之匹疇。

  懷有德而歸義,故翔萬里而來游。

  集帝庭而止息,樂和氣而優遊。

  上下協而相親,聽雅頌之雍雍。

  自東西與南北,咸思服而來同。」

  劉肇親自閱覽後,撫掌稱讚道:「不愧是大漢的才女,此賦正顯大漢氣度!來人,將此賦收藏進蘭台。」

  其後又下令因為班昭的才華,又有為大漢進賦之功,取前漢仁後之制,封為文德君,表彰其功。

  永元十六年

  北匈奴單于遣使貢獻,請求和親。劉肇認為北匈奴「舊禮不備」,拒絕了北匈奴的和親請求。

  元興元年

  劉肇病死於雒陽北宮章德前殿,時年二十七歲。

  群臣上諡號「和」,號令悅民曰和;敦睦九族曰和;懷柔胥洽曰和;溫厚無苛曰和。

  同月,劉肇僅僅年滿一百餘日的兒子劉隆在鄧皇后的懷抱下,拜揭高廟繼位。

  劉隆是劉肇的小兒子,不知道什麼原因,劉肇生了許多皇子,但大都夭折。只有長子劉勝和小兒子劉隆活了下來。

  但是長子劉勝,自幼生有怪病,多年不愈,神志不清。鄧皇后只好將在民間撫養的皇子劉隆立為皇太子。

  為了讓劉隆存活下來,不再夭折,劉肇在劉隆一生下來就將其隱秘送往民間撫養。

  劉隆繼位後,尊鄧皇后為鄧太后,封長兄劉勝為平原王。鄧太后臨朝聽政。

  在與群臣商議後,決定將明年年號定為「延平」,意為延續和帝的安平的意思,也期盼新帝能夠平安的長大。

  延平元年

  經過群臣和諸侯王推議,劉肇有功於社稷,立廟號,「穆宗」。是為大漢穆宗孝和皇帝,葬於慎陵。

  八月

  在誰也沒有想到的情況下,僅當上二百二十二天皇帝的劉隆在寢宮內悄然離世,才褪去喪氣不久的大漢,又將才入庫的喪布掛了出來。

  群臣為劉隆上諡號「殤」,短折不成曰殤;未家短折曰殤;童蒙短折曰殤。是為大漢孝殤皇帝。

  劉隆成為大漢歷史上,去世年紀最小、壽命最短的一位皇帝。

  對於劉隆的突然離世,再加上劉肇的英年早逝,皇子接連夭折,不禁讓有心人生出不敬之心,難道漢命開始傾頹了?

  劉隆被葬於其父孝和皇帝的陵墓慎陵區域,在慎陵內單開一區,是為康陵。

  之後,群臣緊急討論新皇帝的人選。

  最後鄧太后和車騎將軍鄧騭推薦的,被和帝稱讚過的,有少年好學之名的,清河孝王劉慶之子劉祜,成為新帝。

  「劉祜質性忠孝,小心翼翼,能通詩論,篤學樂古,仁惠愛下。年已十三,有成人之志。親德系後,莫宜於祜。」

  同時為了培養劉祜,鄧太后任命海內名儒鄧弘為太傅,到宮禁之中教授劉祜學識。

  鄧太后繼續臨朝聽政。

  由於皇位接連出問題,整個大漢猶如按下了暫停鍵,和帝時期繁盛的國力,一下子被突然打斷。

  此時大漢的人口已經超過了五千萬,為歷代之最,且田畝連阡陌,河流和道路上來來往往的百姓多如牛毛。

  又有外番來朝,西域咸服,匈奴既定,南疆安平,東海昇平。學識淵博的大儒名師頻出,國力達到了歷代最頂峰,儼然一副盛世之景,百姓將此稱之為「永元之隆」。

  而這兩年,皇帝接連崩逝,此時又是太后聽政,使得整個天下群龍無首,混亂無比。

  先是西域多國反叛,西域都護任尚被圍疏勒,上書求援,又有國內災害連年,十八個郡國發生了地震,四十一個郡國發生了水災,二十八個郡國受風暴和冰雹的襲擊,百姓困苦不堪,渴望朝廷的援助。

  但是由於上層動盪,朝廷沒有集中精力去賑災,只能下發詔書,命各地郡縣長官自行賑災,最多免去當地的賦稅。

  好在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此時大漢的國力已經不可同日而語,僅憑地方上的官員,就已經可以艱難的振撫了當地的災情,這才沒有導致流民頻發,群盜並起。

  不過朝廷不知道的是,這一次的災害,使得無數原本頗有田產的農人破產,不得不將田地販賣給當地的豪強,成為佃農。

  這一次災害,成了大漢所有豪強的狂歡,而大漢的統治者,此時根本就沒有精力去管束這件事,或者說,根本就沒有意識到這件事。

  因為,鄧太后的聽政,讓百官又一次面臨外戚的威脅,他們此時所有的精力都在鄧太后下一步,根本就沒有看到地方有識官員,上書的關於當地豪強大肆兼併當地田地的奏書。

  而白氏則不然,在白氏無數的傳承經驗里,先祖告訴他們,災害之後必會導致豪強興盛,需要特別的注意。

  因此,每次發生全國性的大災害,白氏都會異常的警惕,這也是他們能夠維繫千年的原因,這一次也同樣如此。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