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白氏與劉氏共舞,邊事
對於劉秀的要求,白室早已料到,這次自己親自來也是為了徹底打消劉氏皇族對白氏的顧忌,因為白室越發的覺得,劉氏已經坐穩了天下。
白室跪坐著微微一禮道:「陛下,正如您所說,您是上天之子,而我白氏承受著上天的使命,而那個使命就是華夏,是我的祖先夏禹創建的這個華夏。
您的大漢是華夏正統的繼承者,是上天選定的牧民人,白氏幫助大漢是順應天命的,白氏與劉氏互相扶持,是順乎民心的,因此您不必過於憂慮。
我,白國的王,白氏的家主,可以在此向您做出鄭重的承諾,只要大漢沒有做出危害華夏的事,做出危害百姓的事,白氏,白國都將成為您最堅定的盟友,哪怕日月顛倒,山河傾覆。
為了表明我們的態度,我決定向雒陽的藏書閣贈送自周朝而來的孤本典籍五百套;周朝時期鑄造的編鐘一套;太行發掘,白氏製造的內雕龍鳳無暇玉一雙;白氏學府和太白書院出身的學子共三百名。」
劉秀對於白室的態度和白氏的禮物十分滿意。
孤本典籍和古代編鐘代表白氏認同劉氏的統治,願意繼續在劉氏大漢身上投資,增加大漢的文化底蘊,將來能夠產出更多忠於大漢的人才。
龍鳳無暇玉代表對自己和皇后甚至於太子地位的認同,確保了劉秀去世後,白氏將一如既往的支持大漢的各項工作。
太白和白氏學府三百學子更是意外之喜,當今天下有三大頂級學府,雒陽的太學、朝歌的白氏學府(白學)、太行山中的太白書院(白院),其中兩所都在白國手中,白氏底蘊可見一般。
對於人才劉秀向來是來之不拒的,特別是有著白學和白院出身的頂級人才,不僅有才能,品行也是一絕。
雖然劉秀裁撤了許多衙署和郡縣,造成許多多出來的官吏,但是對於精英人才,劉秀還是十分欠缺的。
劉秀站起來,十分高興,豪氣的對著白室舉起酒樽道:「白王,你的禮物和心意,朕已經收到了,朕接受你的饋贈,朕可以在這裡向你保證,只要白氏不負大漢,白氏不與劉氏作對,白氏將與劉氏一同享受大漢的榮光,白氏將真正的與大漢同休。
來,在座的劉氏子弟,端起酒來,願大漢與白氏同在,願劉氏與白氏常興,願大漢萬世不衰!」
說完一口將酒樽里的酒飲盡。
「願大漢與白氏同在,願劉氏與白氏常興,願大漢萬世不衰!」
在場的劉氏子弟站起身來,跟著劉秀對著白室說完後,將酒一飲而盡。
白室也站起來,舉起酒樽向劉秀回禮道:「願白氏與大漢同在,願白氏與劉氏常興,願大漢萬世不衰!」
又對著場上的諸侯王微微一禮,然後也一飲而盡。
劉秀見狀大聲笑道:「大善,來人,奏樂,起舞!」
「當!當!當!」編鐘的樂聲響起,隨著而來的就是絲竹管弦之樂,接著是魚貫而入的舞女,她們跟著華貴的音樂翩翩起舞,場上的氣氛一下子火熱了起來。
建武二十四年
連續的自然災害如乾旱、蝗災和瘟疫等接連襲擊了匈奴國內的草地,死傷的匈奴民眾數不勝數,幾乎空了半個匈奴國,再加上冷冽的天氣,匈奴國的實力一降再降。
如果匈奴還如同冒頓時期,是一個統一的大帝國,他們必定會南下劫掠大漢,向南尋求活路,但是他們不行,多年的內部鬥爭,以及漢朝的介入,使他們分裂為事實上的兩部。
一部是想要尋求依附大漢的南匈奴,他們共同擁立呼韓邪單于之孫日逐王比為匈奴單于,他們中大多數的匈奴貴族認為,漢朝勢大,對抗不是明智的,只有向他們投降,或許可以為他們找到一條活路。
一部是想要保持獨立的北匈奴,他們是以蒲奴單于為主,他們占據了寬廣的漠北草原,但是越往北,氣候越冷冽,因此他們的發展一直受限嚴重。
他們認為大漢是匈奴的最大敵人,但是如今匈奴不可敵,只有用緩兵之策,向大漢尋求和親,先依靠大漢恢復實力,然後吞併叛徒南匈奴,最後恢復大匈奴的昔日榮光。
在建武十六年開始,南匈奴就在不斷向漢朝遞交降表,但是都被劉秀因為漢朝實力沒有恢復,按下不表。
如今北邊的氣候愈加困難了,再不同意恐怕南匈奴就會倒向北匈奴,而且經過幾年的勵精圖治,大漢的實力已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到今年為止天下人口已經超過了三千萬,開墾的田地也已經滿足了大漢的基本需求。
當然這些多出來的一千多萬人口並不是自然增長的,自然增長的只占極少部分,大部分是朝廷將逃入山中的逃民重新編戶齊民,那些自王莽大亂後逃匿的百姓重新下山,加入了浩浩蕩蕩的大生產中來。
既然如此,劉秀就準備接受南匈奴的示好,向他提供一些基本物質,這樣也能在北匈奴與大漢之間設置一道極強的屏障。
八月
匈奴日逐王比再次向西河太守求內附,劉秀將這件事拿到朝會上討論,最後五官中郎將耿國力排眾議,主張依據「孝宣故事」來接納他們,作為大漢與北匈奴之間的一道屏障。
最後劉秀將河套草場劃歸南匈奴歸附的匈奴人放牧。
九月
得到大漢明確接受的日逐王比,悍然突破了蒲奴單于對他的封堵,率著手下四萬多匈奴人一路南下,抵達了河套草原,依託著漢朝成功打退了蒲奴單于派出的追兵,在此立帳。
等到穩定後,日逐王比向匈奴人宣布,自己將自立為單于,接替父親的稱號,自稱呼韓邪單于,正式與蒲奴單于決裂,並派出自己的兒子前往雒陽學習先進文化。
而大漢為了保護呼韓邪單于比不被蒲奴單于消滅,以耿恭為護匈奴中郎將,領兵五千駐紮在河套地區的高闕城。
北匈奴見事不可為,只好吃下這個啞巴虧,而自從呼韓邪單于比南降以後,整個北方的局勢頓時大變。
有前瞻眼光的大才,都看得出來大漢興復之勢不可阻擋,於是紛紛開始與北匈奴開始貌合神離。
首先是大量忍受不住氣候的匈奴部落,投靠呼韓邪單于比,前往河套草原定居,北匈奴的實力再次受損。
其次是被北匈奴控制的烏桓人脫離了控制,選擇投靠漢朝,劉秀立即派出護烏桓校尉,領兵一千,駐紮在漁陽郡北部的白城。
而匈奴東部崛起的鮮卑人也脫離了北匈奴的掌控,開始不斷向北匈奴發起,再加上退居漠北後社會經濟極度萎縮,力量大大削弱,蒲奴單于沒辦法,只好多次遣使向東漢請求和親。
其一,是怕漢朝北伐,讓本就不富裕的北匈奴,雪上加霜;其二,是想挑撥破壞漢朝與南匈奴的關係;其三,是想在西域抬高自己聲望,畢竟大漢在西域還是很有聲望的;其四,是想通過和親與大漢建立互市,交換所需物資。
面對北匈奴的這種俯首做低的姿態,劉秀並沒有被其迷惑,他十分明白匈奴人的狼子野心,就算是已經依附了漢朝的南匈奴,也是他們不得已而為之,若是有朝一日大漢衰弱了,他們一定會上前咬一口。
建武二十七年
北匈奴再一次遣使請求與大漢和親,朗陵侯臧宮、揚虛侯馬武認為,此時正是北匈奴最為衰弱的時候,於是上書:「請乘匈奴分裂、北匈奴衰弱之際發兵擊滅之,立『萬世刻石之功』。」
但是劉秀有不同的意見,其一,此時大漢正處在恢復階段,若是貿然興兵,必然會打斷國內的一系列政策舉措,不利於大漢長遠的發展;
其二,北邊的鮮卑如今有崛起之勢,占據了烏桓以北,匈奴國以東廣大的地區,要不是沒有出現一個鮮卑王,恐怕北匈奴早就抵擋不住鮮卑的進攻了。
因此劉秀認為,不僅不能出兵滅之,反而要有限的的扶持,畢竟大漢伸手伸不到那麼遠,如果北匈奴覆滅,必然會有新的民族占據北匈奴的草場,而這個民族有很大的可能是鮮卑。
屆時,鮮卑占據廣大的草場,受到氣候的影響,必定會南下,這樣會形成有一個比北匈奴還要強大和棘手的遊牧大帝國。
如今北匈奴已經是強弩之末了,留著他,等到大漢哪天騰出手來,可以輕鬆滅之,為今之計,還是讓他先遏制鮮卑的進一步擴張吧。
於是劉秀下詔:「今國無善政,災變不息,百姓尚且不能自保,而復欲遠事邊外乎!不如息民。」
讓有司回復匈奴使者,拒絕了他們和親的請求,但是同意在雙方國境之間設立有數的互市,並不禁止雙方百姓在互市中的往來。
不過對於戰略物資,大漢還是把控十分嚴格的,只有少量的鐵製品流入匈奴國內,是為了讓他們不至於被鮮卑給滅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