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以退為進,韜光養晦

  第252章 以退為進,韜光養晦

  王莽執政後,時常聽從白宣的建議,克己不倦,招聘賢良,所受賞賜和邑錢都用來款待名士,生活反倒更加儉約。

  有一次,百官公卿都來探望他的母親,見到王莽的夫人穿著十分簡陋,居然還以為是他家的奴僕。

  之後,朝野上下都對王莽豎起大拇指,認為王莽是大漢之表,是繼孔子之後又一個聖人,活著的聖人,有聖人擔任大漢的大司馬,這代表著大漢將要走上巔峰。

  於是王莽的威望無限的拔高。

  在王莽的授意下,上書改制朝廷官制,最後漢帝下詔拔擢王莽為騎將軍。

  以大司馬騎將軍為大司馬,罷去將軍官。御史大夫為大司空,封為列侯。增加大司馬,大司空的俸祿與丞相相同,都是萬石。

  漢二十六年(綏和二年)

  正月

  漢帝下詔罷部刺史,更置州牧,秩二千石。

  三月

  漢帝駕臨甘泉,郊祭泰山。回程駕臨河東,祭祀后土。

  十八日

  酒色侵骨的漢帝在昭儀趙合德的懷抱中暴死,皇太后「治問皇帝起居發病狀」,趙合德畏罪自殺。

  漢帝劉驁崩於未央宮。

  群臣在王莽的帶領下,為漢帝上諡號「成」,刑民克服曰成;佐相剋終曰成;制義克服曰成;禮樂明具曰成。是為大漢孝成皇帝。

  原本太后還想為成帝立廟,但是群臣和各地王公伯侯細數成帝功績,發現還夠不上立廟,故而無廟號。

  成帝的侄子劉欣,去到太廟拜揭高祖,登基為帝。尊成帝母親皇太后王政君為太皇太后,成帝皇后趙飛燕為皇太后

  四月

  成帝棺槨下葬於延陵。

  成帝的結髮妻子許皇后原本先後生下了一兒一女,但不久都早夭;後來與班婕妤有一子,也早夭了;

  後來由於成帝被酒色掏空了身體,又寵幸趙飛燕、趙合德姐妹,皆無子,趙氏姐妹害怕其他妃子生子動搖自己的地位,故而趙氏姐妹不斷迫害後宮,導致後宮妃子互相傾軋,導致成帝最終絕後。

  無奈,漢帝只好在綏和元年,冊封異母弟定陶王劉康之子劉欣為皇太子。

  漢帝新立,立即上尊自己已逝父定陶恭王劉康為恭皇。

  五月

  漢帝以立妃傅氏為皇后,並下詔說《春秋》有雲,母以子貴,於是尊祖母傅太后(傅昭儀)為恭皇太后,母丁姬為恭皇后。

  漢帝及元從親族,包括傅太后、丁皇后、傅皇后均居未央宮及其附屬北宮,太皇太后王政君獨占長樂宮。

  見到王氏獨攬朝政,而自己與王氏並無關係,漢帝由是不信任王莽。

  於是漢帝通過傅太后,言王莽身為漢臣,竟然不尊重傅太后,遂下詔將其痛罵,同時又不斷提拔外戚傅氏和丁氏之人,想要與王氏分庭抗禮。

  而傅太后一直想要將自己的尊號提高到與王政君同等地位,但是都被大司馬王莽、太傅師丹、大司徒孔光,甚至於自己的親戚傅喜等人阻止,於是更加怨恨王莽。

  王莽見這樣不是個事,便召集親信尋求辦法。

  「將軍,如今新帝繼位,其自帶一班元從之臣,而將軍與其並無關係,得不到他的信任很是正常,但是皇帝畢竟是皇帝,和皇帝直接對上,我們從先天上就失去了優勢,如今政權軍權,中央和地方大多都掌握在我們的手中。

  不如將軍以退為進,主動辭職,韜光養晦。我看陛下的那些親族和元從之臣中,也只有那個師丹有能力,不過也只有他了。

  但是他不是外戚,很難得到傅氏和丁氏的全力支持,縱使有千般才華,也無處可發。況且今天下正處於動盪之際,只要將軍不斷提升自己的名望,待到局勢有所變化,再以大勢重新回到中心。

  到那個時候,還有誰能夠阻攔您嗎?只要我們這些人還有王氏認同將軍,即使將軍在不在大司馬之位,又有什麼關係呢?

  時局變化,百官思君,百姓思變,自然而然就會想念身為天下最有名望的你,到時候,內有太皇太后,外有我們這些親信,重回長安,大勢在你啊。」

  白宣主動給王莽出了一個以退為進的計策。

  「將軍,我認為白御史的計策很好,如今新帝信任傅氏兄弟和丁氏的丁明,對於我們這些先帝舊臣唯恐避之不及,如果貿然與之對抗。

  其又有陛下和傅太后支持,我們縱然能夠取勝,也怕是會失信於天下,到時候那些自譽為忠於劉氏之人,一定會以此起兵造反。那天下就該陷入動盪之中了。

  可王氏身為輔政之臣,恐怕會脫不了干係。就算我們將這些動亂平息,那麼我們還有多少力量去改變大漢百年的痼疾呢?」

  這次劉歆贊成了白宣的說法。

  別看王莽身為大司馬,權傾朝野,中央地方大多以他為主,但這些都是建立在,他能夠帶著他們解決如今大漢痼疾的基礎上。

  王莽十分清楚,除了自己以名望和個人魅力,拉攏的如劉歆、甄豐、平晏等寒門、平民出身的人外,其餘的三分之二的人都是王氏和白氏的人,都以王舜和白宣為主。

  是因為他們倆認同自己,所以這部分力量才會為他所用。

  因此他十分注重與王舜和白宣的關係,對待他們倆與對待其他人的方式和態度是不同的。

  如今劉歆和白宣同意在自己退下去之後繼續支持自己,但是王氏呢?要知道如今王氏還有一位叔伯級別的大佬王立在世,他同不同意自己呢?

  所以王莽將目光投向了王舜。

  「將軍放心,你姓王,王氏不支持伱,難道還要支持傅氏和丁氏嗎?而且早在先父時候,王氏就已經將你定為未來的家主,只要你不放棄王氏,王氏必將與你站在一起。」

  「好,既然諸君都勸說我以退為進,那我便先讓他們一子,我倒要看看,這大漢缺了我王莽,能否引來大治之世。」

  幾日後,王莽迫於傅太后的壓力,主動辭職。

  原本朝臣都屬意右將軍傅喜擔任大司馬,但是由於傅喜為人謙虛正直,一直勸說傅太后不要干涉朝政,被傅太后所不喜。

  所以漢帝只能以太傅左將軍師丹為大司馬,幫助自己輔理朝政。同時又提拔了大量的傅氏、丁氏子弟,一時間仿佛傅氏和丁氏成為天下最顯耀的家族。

  但是,雖然王莽隱退了,但是支持王莽的王氏、白氏以及其他力量在朝堂和地方還是根深蒂固。

  王莽回到了自己位於河南之地的新都,在那裡結廬而居,一面韜光養晦,一面不斷收集朝堂信息,以便能夠早日回歸。

  身為前朝權臣的王莽一走,漢帝就立馬放下心來。

  見朝政已經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漢帝便開始著手解決流民和地方土地兼併的問題。

  大司馬師丹立即給漢帝上《限田限奴書》,其中規定:諸侯王、列侯、公主、吏民占田不得超過三十頃;諸侯王的奴婢以二百人為限,列侯、公主一百人,吏民三十人;商人不得占有土地,不許做官。超過以上限量的,田蓄奴婢一律沒收入官。

  這得到了大司徒孔光和大司馬何武的大力贊成,認為這有助於解決大漢持來已久的痼疾。

  原本漢帝也是十分中意的,但是得到了以丁明為首的傅、丁兩家的阻止,同時也被自己的寵臣董賢所破壞。所以這一個辦法並沒有被徹底的執行下去。

  漢二年(建平二年)

  由於根本問題沒有解決,所以民間風潮愈演愈烈,天災人禍不斷,而有關於大漢天命到了終點的說法越來越得到天下人的贊同。

  漢帝讓眾臣商議,如何解決民間漢命終結的辦法。

  太學祭酒劉歆、五帝廟廟祝全道子、待招待詔夏賀良等人作高祖為赤帝之精的讖言,說漢家歷運中衰,應再受天命,要改元易號,讓上天重新賜給大漢天命。

  於是漢帝便下詔:「漢興二百年,歷數開元。皇天保佑朕這不才之人,漢國再獲受命之符,朕的德行菲薄,豈敢不遵!大凡更受天的大命,必須改制更新,現大赦天下。以建平二年為太初元將元年,朕號稱陳聖劉太平皇帝。漏刻以一百二十為度。」

  但是這種辦法根本沒有用,民間起義不斷,邊疆遊牧民族見大漢勢頹,也不斷侵擾邊疆,使得大漢的軍費一下子拉得很高,幾乎將國庫掏空。

  又有關中關東幾百萬流民嗷嗷待哺,朝堂上以傅氏、丁氏為首的外戚不斷迫害有能力的朝臣,使得局勢越加混亂,加上漢帝大手筆的花錢打賞近臣,一出手就是千萬錢,就一個董賢,就被漢帝下令賜下萬萬錢之多。

  又不斷的徵發徭役,修建自己的陵墓,恰逢其母丁氏去世,為了讓母親和父親恭皇合葬,葬丁太后於定陶。又徵發陳留、濟陰附近郡國五萬人開挖墓穴並進行封土。

  這幾年來,天下各地不是發大水,就是旱災蝗災,加之人禍,大漢將要亡的局勢越發的清晰,天下人更加期望有一個人來破解這場困局。

  恰好,傳出隱居在新都的王莽二兒子王獲因為殺死家奴,被王莽嚴厲責罰了他,甚至逼王獲自殺,以贖罪,得到世人的讚賞。

  於是許多官吏和平民百姓都為王莽被罷免鳴不平,要求他復出,解救天下人。

  眼見要求王莽復出的聲音越來越大,漢帝迫於局勢,不得不將王莽召回長安,但只是讓他侍奉王太后,沒有恢復其官職。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