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8章 討賊檄文揚四海,三路大軍討不臣
夏承乾十六年,後晉天福二年
三月
「大夏承乾十六年三月日,大夏皇帝告全體晉國官民檄文曰:
夫華夏衣冠,在中國,不在胡夷,神州華胄,奮起於四野,數千年前赴後繼,是以有中國也。
今有奸細石敬瑭,盜中國之鼎,反穿衣冠,認胡夷為父,匍匐於犬羊之下,橫逆交逼,此誠華夏之恥辱也。
昔我華祖黃帝,肇造中夏,奄有九有。
唐虞繼世,三王奮跡,則文化彬彬,獨步宇內,煌煌史冊,逾三千年。
博大寬仁,民德久著,衡之四夷,則超其條理文明久耳。
先覺之民,神聖之胄,智慧優渥,是宜高踞土疆,折衝宇宙,壓服四海,宣揚八方。
夏祚先祖,始於夏禹,平江河,定九州,傳衣冠,牧四方之民。
後有羆祖,奮起於先周,薄有武功,掃滅東夷,拓中國大半之土。
再有列祖,承續文字,敬禮樂,傳詩歌,是以有中華文字俱在白氏,故千年來略有文德。
朕淌大禹血脈,孩提在白氏,建功在中原,立鼎於開封,志向在四海。
常追溯祖宗之志向,重振華夏之文明,不敢有須臾之懈怠,唯恐蒙先祖之德行。
是宜承天順民,執華夷之辯,正本清源,逐水草之民。
維願四方豪雄,既審斯義,宜各率子弟,乘時躍起,雲集響應。無小無大,盡去其害,執訊獲丑,以奏膚功。
維爾失節士夫,被逼軍士,爾有生身,爾亦華族,既審斯義,宜有反悔。宜速遷善,懷本根,思其遠祖,倒爾戈矛,毋逆義師,毋作奸細。
夏廷為茲要約:『凡在漢胡苟被逼脅,但已事降服,皆大赦勿有所問。
其在俘囚,若變形革面,願歸農牧,亦大赦勿有所問。
其有挾眾稱戈,稍抗顏行者,殺無赦;為間諜者,殺無赦;故違軍法者,殺無赦!』」
洋洋灑灑數百餘字,盡述石敬瑭之罪,白澗遣人發布四方。
特別是晉國內的各州縣,夏國的奸細在夜晚秘密廣張發布,是以短短數月之內,天下皆知。
「可惡,原來我們頭上的皇帝是胡人所立,難怪這兩年常有胡騎掠境,某誓不與其為伍。」
「我中國之民,焉能屈居於胡人之下,夏帝說得好,是要驅逐這賣國之輩。」
「我大唐後裔,也知仁義,決不與之為伍。」
晉國境內,原本不知道真相的底層官民,在看到夏國發布的檄文,這才恍然大悟。
原來高層早已投降了契丹人,由是憤恨不平,引以為恥辱。
於是在夏國還未出兵,晉國境內便已經狼煙四起,起事造反者數不勝數。
均打著替天行道,驅逐石奸的旗號。
在長安的石敬瑭聽到手下的報告,臉色鐵青,瘋了似的下令各部立即趕往各地平叛,不要俘虜。
晉國將士聽到後大喜過望。
這是不是可以為所欲為了?
於是在石敬瑭的默許下,萬餘晉國平叛大軍開往各地。
而他們在平叛之餘四處劫掠,竟然比當地的土匪還要殘忍,以至於百里之內,兵過如篦,不聞雞犬之聲。
然而如此嚴酷的鎮壓,並沒有彈壓住起義。
短短月余,整個晉國,東起太原、洺州,西至隴右、朔方,大大小小數百支起義軍流竄於山野之間。
其中雖有不忿石敬瑭稱臣於契丹的俠義豪傑,但多得是窺見機遇,趁亂取利的野心家。
四月十八日
在晉國朝廷疲於奔命,平復四處起義時,夏國終於出兵了。
夏軍分三路。
一路為北路軍,兵五萬,元帥為燕王白濤(因功改徙燕王,原燕王改徙遼王),副元帥為懷戎都督高篤。
北路軍主要任務,一是阻斷契丹與晉國的聯繫,二是攻克太原、鄴都、溫縣、河東等河北重鎮,收取河北之地。
一路為中路軍,兵十萬,元帥為秦王白牧(白汐嫡子,皇太孫),副元帥為步軍都督白鳴、馬軍都督李存遷。
中路軍任務是晉都長安,自京西北路洛州出發,以優勢兵力中心突破,滅國滅祚,為其他路對峙晉國主力。
一路為南路軍,兵三萬,元帥為梁王白潮,副元帥為副都督朱令德、西川都督康延孝。
該路自山南路梁州、劍南西路成都府出發,取晉國插入蜀地的釺子-利州、興州、鳳州,接著自鳳翔出,直插晉國腹背。
三路大軍,合兵十八萬,輔兵三十餘萬,於是夏廷對外宣稱五十萬大軍。
夏軍出,天下動。
四月二十八日
北路軍最先建樹,夏騎將李捷領騎兵萬餘,連破雲州、朔州,截斷契丹與晉國的聯繫。
五月三日
北路軍元帥白濤抵達定州。
晉義武軍節度使柴廷華據城獻降。
由是河北數州傳檄而定。
五月十一日
中路軍破陝縣、弘農,兵臨潼關。
石敬瑭已經來不及剿滅國內起義,不顧群臣反對,強征各家子弟入伍,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徵集起了三萬新軍,加上原本的六萬人,約有九萬軍士。
石敬瑭將他們大部分發往潼關,少部分填補關中各處的關隘,如通往蜀地的大散關、通往襄陽的武關等。
對於其他地方,如大散關以南,太行山以東、以南的所有領土,他都沒有前往支援的欲望。
他決定依靠關中、河東複雜險峻的地形優勢,消耗夏軍的時間、糧草,等待契丹人恢復實力,南下援助自己。
他傳命太原留守劉知遠把守關隘,勿要失了龍興之地。
而他的戰略是建立在放棄除了關中與河東外所有土地的基礎上。
好在夏軍在河北時不斷攻城略地,各地節度使紛紛改旗易幟,投向大夏,讓夏軍北路軍不多的兵力得到補充。
早在去年,石敬瑭登基之初,河北、河內的那些藩鎮因為不齒他臣於契丹,紛紛閉城不受命。
只是因為晉軍與契丹人兵多將廣,才明面上承認石敬瑭對晉國的統治。
而正當石敬瑭準備出手收拾這些藩鎮時,又發生了契丹與大夏在塞北的決戰。
契丹人是自己登基為皇的助力,也是自己的底氣。所以不得不救。
於是亟需國內穩定的他,不得不捏著鼻子承認了他們聽調不聽宣的現狀。
如今夏軍大兵壓境,這些不滿石敬瑭的節度使紛紛反正,獻城投降。
甚至成為夏國反攻晉國的急先鋒。
其中又以原晉國天雄節度使范廷光、成德節度使安重榮為最。
二人早在夏軍出兵伊始,就趁著太原晉軍沒有防備。
突然進攻井徑、白徑。
先後擊破昭義軍的主力,並占據澤潞二州,為夏軍攻打太原,提供了門路,被白澗任命為魏州都督、鎮州都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