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泰晤士報》的採訪
1901年的歐洲,早已經有了電話、電報,還有能劈波斬浪的鋼鐵巨船。
科技的發展,讓地球上的國家不再成為孤島,而是連成一體。
英國的企業家們可以在幾分鐘之內,就知道萬里之外的東南亞加里曼丹島上,橡膠的收成如何。
資本金融家們,更是能實時分析全球的金價,操控市場,企圖通過信息差牟利。
然而這些對於普通人來說,都太遙遠了。
儘管物資極度豐富,但是底層人依然活的艱辛不易。
他們不捨得花一大筆錢使用電報去交流,更不會去關心地球另一邊發生了什麼事。
他們有最簡單最經濟的娛樂手段:報紙。
得益於兩次工業革命的發展,報紙業空前繁榮。
它已經成為普通人日常生活不可或少的必需品。
時政新聞、財富密碼、花邊趣事、通俗小說等等。
報紙上無所不有,無所不包。
你想看高雅的內容,就有高雅的報紙;你想看低俗的內容,也有低俗的報紙。
可以說,普通人就是通過報紙了解世界的。
就連還處在封建時代的大清,此時也有了《申報》、《字林西報》這樣的大報,是由英國人出資創辦。
但是影響力也僅僅限制在國內。
這個時代,如果要選一份世界上最著名、全球皆知的報紙。
那麼大英帝國的《泰晤士報》絕對當之無愧。
它創建於1785年,其創始人是約翰·沃爾特。
是一張在英國境內,全國發行的綜合性日報,對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被認為是英國第一主流大報。
早在1866年,清朝就曾派遣留英人員,學習西方的科學和制度。
其中張德彝在參觀《泰晤士報》後大為震撼,該報檢字、排版和印刷等技術速度極快、效率極高。
後來他在其寫作的《航海述志》中說道:
「其泰晤士時報自是創始至今,幾二百年,報中議論公允,敘事確鑿,因之萬國傳觀。」
由此可見,《泰晤士報》在世界範圍內的影響力。
如今,它的發行人是沃爾特家族的第四代:亞瑟·沃爾特,總編則是巴克爾。
旗下還有種類龐雜的記者,負責政治、科學、文學、藝術等多個領域的新聞采寫。
「記者」一詞最早見於1905年的《申報》上,以後就作為專業詞語流傳下來。
但是從事這種工作的人,很早就有了,只是一直沒有專門的稱呼而已。
如今,倫敦泰晤士河南岸,泰晤士報報社的總部內。
總編巴克爾手嘴並用,正指揮著眾人整理好各種素材和工具,因為馬上就要出發,前往劍橋採訪了。
報社老闆沃爾特動用深厚的人脈關係,終於取得了李奇維的首家採訪權。
機會難得,巴克爾準備親自上陣,擔當採訪員的角色。
通過查看搜集的資料,他發現李奇維的經歷充滿了傳奇色彩。
所以他希望能做出一份震驚世界的報導。
10月16日,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內。
李奇維從湯姆遜那裡獲知,今天《泰晤士報》的工作人員就會到劍橋,對自己進行獨家專訪。
對方老闆找到了副校長卡德維爾,雙方各有所需,一拍即合。
於是卡德維爾讓湯姆遜做一下李奇維的工作,不過他認為問題不大,沒有誰能拒絕出名的機會。
要知道,不管是《自然》還是《科學》,受眾群體都是科研人員,屬於人類中的精英。
但是問題就是人數太少了,造成的影響力比較有限。
即便人們知道了李奇維的名字,但是對於他的故事、生平卻一無所知。
而且除了專業領域的從業者,普通人沒有誰在乎量子論是什麼。
他們只想聽李奇維說什麼,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份等等。
現在,《泰晤士報》來了。
到時候只要給李奇維一個大大的首版位置,再配上照片,那麼他立刻就會變得家喻戶曉。
劍橋大學的名氣也跟著水漲船高。
是一件對所有人都利好的事情。
李奇維當然願意接受採訪,他現在巴不得提高自己的名氣,讓滿清投鼠忌器。
等到刊載自己照片的報紙傳回國內,一定會引起軒然大波吧。
他這樣想著,於是說道:
「湯姆遜教授,我很願意接受這次的採訪。」
「那就好,布魯斯,你也不需要準備什麼,如實回答就好。」
「另外,額.這個」湯姆遜有點支支吾吾,不好意思說出口。
「教授,您有什麼話就直說吧,是不是讓我帶上劍橋大學?」
「哈哈,布魯斯,伱果然聰慧。」
「卡德維爾希望你在採訪中,能為劍橋大學以及各學院講一些好話,提升學校的魅力。」
李奇維笑道:「放心吧,教授,我一直很感激學校還有您的培養。」
湯姆遜聽完,露出非常欣慰的笑容。
下午2點鐘左右,巴克爾一行人終於抵達劍橋大學。
除了隨行的記錄人員、後勤人員,他竟然還帶來一位專職攝影師,可見對本次採訪的重視程度。
湯姆遜對巴克爾等人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
實驗室內的眾人都跑出來看熱鬧,這年頭,被採訪上新聞是一件稀罕事。
其他學院也有不少師生專門湊過來,想知道採訪是怎麼一回事。
沒辦法,這年頭娛樂活動太少了,任何新奇的事物都能吸引無數人的注意力。
更何況採訪還是一件看起來非常高大上的活動。
哪怕在後世,能上新聞電視,對於普通人而言,都是值得激動和懷念的高光時刻。
李奇維也上前和巴克爾握手,表現出極大的熱情。
這讓巴克爾有點受寵若驚的感覺。
他從見到李奇維的第一面開始,心中就一直在震驚。
沒辦法,對方實在是太年輕了,甚至比自己的兒子還要小一歲。
他以為科學家都是那種白髮蒼蒼、皓首窮經之輩,比如物理諾獎的另外兩位獲獎者。
卻沒想到竟然會出現李奇維這樣的少年天才。
現在可不是牛頓那個時代了,科學隱藏在黑暗之中,隨便發現一點現象都能名垂青史。
所以年輕人只要敢想敢做,很容易取得超越老人的成功。
但是如今的時代,各種知識蓬勃增長,人的精力有限,經驗就顯得十分重要。
李奇維要是知道他的想法,肯定吐槽:後世的我們也是這樣想二十世紀初的。
因此,巴克爾對李奇維能取得如此偉大的成就,實在是充滿好奇。
他已經迫不及待地想通過提問,看看這位當前最頂級的物理學家是如何成功的。
一番寒暄過後,兩人就在卡文迪許的會議室內,開始了本次的採訪。
角落裡坐著記錄人員,攝影師則立在一側,準備抓拍幾張經典的鏡頭。
咳咳,上一章有部分不宜內容被和諧,懂的都懂哈,還是要少擦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