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大學 公司 報紙,齊頭並進,李奇維的理想與現實

  第170章 大學 公司 報紙,齊頭並進,李奇維的理想與現實

  隨著新政教育改革如火如荼開展後,清朝國內頓時掀起一股辦學潮。

  幾乎在兩個月的時間內,清朝各省級行政區都成立了大學。

  這些大學當然不是新建的,而是在原先大學堂或者高等學堂的基礎上,直接合併和改造而來。

  廣東大學也是如此,由好幾所學堂合併而成。

  不過最終的選址卻換成了廣州中心另一塊地方。

  由於此時並沒有「市」的概念,所以廣州其實相當於後世的地區,面積非常大。

  而它的中心自然是最繁華的。

  清朝建大學可不會考慮李奇維的觀點,把它放在鳥不拉屎的地方。

  慈禧認為大學就應該建在最顯眼的地方,彰顯天朝上國的雄偉氣象。

  於是乎,各省紛紛效仿,找最好的工匠打造大學裡的建築。

  李奇維也從于式枚那裡,獲取了一些工匠的信息。

  當然,他不是要建廣東大學,而是要建自己的黃埔理工大學。

  廣州府,番禺縣,黃埔,長洲島。

  李奇維帶著何育傑、夏元瑮、徐啟泰、周子餘四人,正在遊覽小島的風光。

  如今周子余因為李奇維的關係,暫時擺脫了清政府的通緝,但近期也需要低調。

  「奇維,你真是會選地方啊。」

  「此處風光秀麗,遠離鬧市,自成一體,端是做研究搞學問的好地方啊。」

  此時的長洲島雖然沒有經過開發,但是島上的各種花草樹木,更有一種純天然的氣息,讓人流連忘返。

  鴉片戰爭時期,英國一開始想讓清政府割讓的就是長洲島。

  但是後來遭到了番禺人民的強烈抗議而沒有得逞,從而割讓了XG。

  此處曾是清朝對外貿易的重要海港,粵海關黃埔分關就設立在這裡。

  長洲島曾經商賈雲集,盛極一時,然而現在也逐漸沒落了,因為有更好的港口了。

  李奇維微微一笑,未來黃埔軍校在這裡成立後,恐怕會與自己的黃埔理工大學並稱雙雄吧。

  一文一武,改造華夏。

  「根據預估,今年年底,大學的主體建築就能建好,到時候就可以開始招收學生了。」

  「我如今還身兼廣東大學的校長,那邊也需要我的參與。」

  「所以,育傑,你需要替我分擔一點事情。」

  「工程的進度、建築的細節方面,你都需要跟進。」

  何育傑連忙說道:「好的,李大哥。」

  「這段時間,我就準備住在這裡了,正好一邊監督,一邊寫我的教材。」

  何育傑現在意氣風發,就在不久前,他的大型譯著《物理學》正式完成。

  全書共12卷,裡面詳細地介紹了西方物理學的發展史。

  還有各種物理學名詞的審定工作。

  這項工作還得到了夏元瑮和徐啟泰兩人的大力支持。

  徐啟泰更是動用家族的關係,為這本書校勘印刷,以後就成為華夏物理學的啟蒙教材。

  李奇維之前在英國所編的教材,專業性太強,不適合作為大眾書籍。

  更適合作為有一定基礎的物理學生的進修教材。

  何育傑三人也發現了這點,所以沒有死板地照抄,而是加入自己的理解。

  作為此時華夏的物理學權威,李奇維親自為這本書寫序。

  並以管學副大臣的名義,將這本書推廣到全國,作為所有大學物理專業的必讀教材。

  講師們可以根據這本書,編寫自己的教材,適合本校的教育方法。

  清朝也不是傻子,自然不會讓李奇維把控教育領域的所有內容。

  清政府也聘請了不少西洋教習,負責大學的理科教育。

  如今人才短缺,可能一所大學也就幾個教授。

  文科還好一點,人才濟濟,但是理工科只能用慘不忍睹來形容。

  如今何育傑他們也只找到幾個有意向的人,來黃埔理工大學任教。

  放在後世,一個大學教師崗位,恐怕能讓上百個候選人爭的頭破血流。

  李奇維大肆誇讚何育傑,讓後者喜笑顏開。

  何育傑不僅完成了《物理學》的編撰,更是確定了自己要編寫教材和教授的科目。

  李奇維看過後,直接被嚇了一大跳。

  好傢夥,在何育傑的規劃里,他要講授的課程有:電學、熱力學、氣體動力論、量子論、相對論等課程。

  伱一個本科生,真能講這些嗎,李奇維表示懷疑。

  不過他依然表示鼓勵,讓星火三人大膽嘗試,有錯就改。

  反正他們三人此刻論物理水平,絕對是除了自己最強的了,足夠當所有人的老師。

  夏元瑮也不甘示弱,他要講授的課程有:光學、流體力學、高等理論力學、聲學、彈性論等課程,正好和何育傑互補。

  而徐啟泰就沒有那麼誇張了,他還是聚集自己的特長,要講授的就一門課:放射學論。

  不過他一個人就負責了所有實驗類的課程。

  至此,黃埔理工大學的物理學課程已初步確定,至於數學、化學、生命科學等,還在慢慢完善中。

  李奇維同意了他們的計劃,接下來,就看具體的教學效果了。

  自從李奇維在3月份回國後,整個1903年他就沒有閒下來過,每天都有無數的事情纏身。

  到6月底,清朝在全國一共成立了22所新式大學。

  其中京師大學和廣東大學地位最高,由清政府中央直屬,兩位管學大臣負責具體事務。

  而其餘大學則由各省的教育使司負責。

  另外像李奇維這樣的私人大學,暫時還未被納入清政府的統計當中,不過卻受到不同程度的監管。

  各省的蒙學、小學、中學,也如雨後春筍一般出現。

  這些低水平的學校,由於需要的師資力量不強,所以反而運營的更快更好。

  在江浙等發達地區,一個年級的學生數量甚至都能達到100人了。

  7月,清朝第一所工科大學,北洋大學(天津大學前身)正式開學。

  受到李奇維的建議啟發,清政府在北方也建立了北洋大學這樣的工科大學。

  其實北洋大學也是在原來的基礎上改造而來。

  1895年,天津海關道盛宣懷,稟奏光緒皇帝設立新式學堂,光緒帝御筆欽准,成立天津北洋西學學堂。

  1896年,北洋西學學堂正式更名為北洋大學堂。

  它是清朝第一所命名為「大學堂」的高等學校,比京師大學堂的成立還早了2年。

  現在,北洋大學堂又更名為北洋大學,開始以大學的名義招生。

  同月,清朝第一所高等職業學校:北洋工藝學校在天津成立,首任校長為周學熙。

  李奇維聽到這條消息後,也被驚訝的不輕。

  他自己的職高和技校還沒有創辦呢,清朝已經開始下手了。

  看來滿清政府裡面也不全是蠢貨,只不過有些人在歷史上不出名而已。

  李奇維的綱要寫的非常明白,只要對教育有心,深入研究的人,基本都能想到這些。

  從這些舉動可以看出,李奇維在利用清朝,清朝也在利用李奇維。

  因為廣東大學在南方,那裡自古就是清朝掌控薄弱的地方。

  慈禧等人當然不會放任李奇維,而是照抄他的想法,把大學建立在能掌控的京畿地區。

  李奇維這才感受到,他雖然是穿越者,但不代表就比所有人聰明。

  9月,清廷正式設立商部,以慶親王奕劻的長子載振為尚書,伍廷芳、陳璧為左右侍郎。

  商部隨即發表聲明,鼓勵民間開辦工廠、企業。

  對於重工業更是有稅收優惠。

  李奇維立刻找到胡喜忠,讓他藉助這個機會,加快山河實業集團的發展。

  目前,在總經理胡喜忠的全身心投入下,山河實業集團發展迅猛,已經和國內多個巨頭企業達成合作,為對方提供諮詢或者整體方案服務。

  李奇維還是覺得太慢,讓胡喜忠儘快生產出產品。

  對此,胡喜忠沒有抱怨,他不斷向洋人企業取經,爭取完成董事長的目標。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和比利時王儲阿爾貝達成的50頓鈾礦石交易,已經順利完成。

  目前這些鈾礦都儲存在泰山實業公司的倉庫里,李奇維命令胡喜忠嚴加看管,暫時不要動用。

  同時,李奇維還給遠在英國的盛景然去電,讓他關注美國一家新成立的汽車公司,名叫福特汽車公司。

  爭取能在創立前期就投資入股。

  盛景然沒有問為什麼,而是照著董事長的指令,和福特汽車公司的總裁,亨利·福特取得聯繫。

  先鋒投資集團出資2萬美元,成為福特汽車公司的第二大股東。

  10月,一則海外消息讓李奇維恍如隔世。

  第三屆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獲得者為貝克勒爾、皮埃爾·居里、瑪麗·居里三人。

  獲獎原因是,表彰他們在所發現的放射性現象上進行的共同研究。

  李奇維立刻通過電報寫信,讓盛景然代為轉交給居里夫婦,祝賀他們取得的成就。

  同時,他的內心則唏噓感嘆。

  自從他回到國內後,好像回到了另外一個世界。

  在歐洲,他叱吒風雲,在物理學領域宛如君臨天下,受到無數學術大佬的尊敬與追捧。

  然而在國內,幾乎無人能理解他所取得的物理成就。

  雖然有著《申報》等報紙的宣傳,但是想讓一個連正經大學都沒有的國家,有人能理解相對論,那簡直是天方夜譚。

  大家知道李奇維在西方是大科學家,很厲害的那種,但是不會有具體的概念。

  就跟現代人知道外星人科技牛逼,但完全不懂牛逼在什麼地方一樣。

  李奇維有點懷念在國外的日子了。

  不過,他知道自己的責任所在,現在還不是去國外逍遙的時機。

  一方面,物理學現在處於一個真空期。

  真實歷史上,1905年狹相發表,到1916年廣相發表,再到1925年量子力學正式建立。

  這中間有十幾年的空白期。

  李奇維如果待在國外,除非他提前把這些理論發表出來,不然就會顯得非常無聊。

  然而他又不能這樣做,他還要等玻爾、德布羅意等人成長起來呢。

  另一方面,則是他的原子彈計劃需要的人才實在太多了。

  不僅僅是物理學家,普通的工程師、產業人員等等,都是海量的。

  如果他不回國提前把理工科教育辦起來,那麼等到軍閥亂世的時候,就更不可能了。

  現在開始培養,至少也能畢業四五代的學生。

  到時候,他們就會成為科學之城的中堅力量,幫助李奇維完成那個宏偉計劃。

  而且在亂世的時候,李奇維還能為他們提供庇護,保護國內的科學火種。

  所以,現在在國內辦教育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為了不與世界產生太大的割裂感,李奇維突然奇想,乾脆他也辦報紙吧。

  雖然國內已經有了很多大學,但是對於華夏那龐大的人口基數來說,依然是杯水車薪。

  更多的人其實是上不了大學的,哪怕是免費的,也上不了。

  但是如果他能辦一份科技類報紙,也許能提高普通大眾的科學素養。

  這個時代,清朝其實也有科技類的報紙,但是那上面的內容實在不敢恭維。

  李奇維準備辦的報紙,自然更加專業聚焦,不會把人帶偏。

  李奇維把這個任務交給了徐啟泰。

  他們家族是西學世家,不僅翻譯過大量的西方科技文獻,而且對於報紙也有所心得。

  加上積累的人脈,辦這種事情手到擒來。

  很快,一份名叫《科學周刊》的報紙新鮮出爐。

  上面主要介紹西方各種最新的科學進展,涵蓋物理、化學、生命科學、工程等各種領域。

  而且上面報導的內容,不是那種純理論和公式的死板文章。

  李奇維有著後世的經驗,自然知道報紙最重要的是什麼。

  他在選擇內容的時候,就選和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

  比如《科技周刊》報導,德國科學家正在研究一種人工化肥,一旦研製成功,就再也不需要天然糞便施肥了。

  到時候,糧食的產量甚至能提高數十倍。

  這個消息瞬間在民間引起了轟動,就連清朝的掌權者們也被驚動了。

  民以食為天,如果能解決了糧食危機,恐怕這個世界上就不會存在改朝換代的事情了。

  清政府這才明白科技的重要性,雖然這個研究暫時沒有成功,但是潛力太大了。

  11月,黃埔理工大學主體建築框架完成,預計再有2個月,就能正式使用了。

  12月,《科學周刊》報導,美國的萊特兄弟乘坐自己發明的飛機,完成人類的首次飛行。

  國內的老百姓都是把這條消息當成談資,而只有李奇維知道,飛機的誕生,將如何改變整個世界。

  同月,他親自掌管長江實業公司,開始了飛行器的秘密研發。

  (本章完)